市场催变蚕茧产业---来自陕西安康的报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1-25 08:31:00
潮起潮落,市场瞬息万变。陕西省蚕茧主产区安康市,在经历了市场
风风雨雨的洗礼后,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为接轨蚕茧大市场,一场深
刻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全省蚕茧主产区安康市,这个吸引了全市1/3以上农户的传统支柱产业,正经受着市场潮起潮落的考验和催变。
茧市收购价连续盘升
蚕茧市场,瞬息万变。今年前三季度,市场收购价为每公斤11元左
右,到了晚秋,价格一路攀升到19元。像这样的大起大落,安康茧业已
经历了多次。第一次是在1995年,茧价曾跌落至最低点,每公斤8元,
境内24万户蚕农首次见识了市场的残酷。这个低潮一直持续到1997年,
随后茧价又骤然上扬,令心灰意冷的蚕农措手不及。如此猛涨猛跌了3
次,直到2001年以后略显平稳。
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桑树时砍时栽,茧业时兴时衰。1995年茧价
暴跌时,曾引发过一次大面积毁桑复种,两年间毁掉基地15万亩,砍伐
桑树9000万株,养蚕张数从60多万张锐减到不足40万张。到1997年复苏
时,政府采取工程造林、扶贫资金倾斜、退耕还林等多种办法推动,农
民又掀起兴桑热潮,几年间植桑20余万亩共1.6亿株。这一毁一栽所付
出的代价,则是农民4800余万元的种苗投入。
跌跌涨涨,总令蚕农找不着北,跟不上趟。对此,全市确定了“低潮不放松,高潮求发展”思路,使近百万蚕农走上了改造1/3、巩固1/3、提升1/3的基
地建设之路。对原有的20余万亩老劣桑园实施改造,引进了15万亩优质
多倍体高产桑苗,遏止了“毁”与“栽”的反复,基地规模、标准、单
产叶量等都有所提升。至2003年初,全市桑园面积达到65.5万亩,占全
省67%,年产茧量1320万公斤,占全省85%,有8个县区达到基地县标
准,蚕桑产业的元气得以恢复。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茧市的冷热起伏,始终没有给长期萧条
的丝厂带来效益。据了解,安康市境内共有缫丝企业8家,拥有固定资
产3.8亿元,年产白丝能力1560万吨。自1995年出现亏损后,8家企业不
仅一直没有翻身,反而每年以2000万元左右幅度一亏再亏,平均负债率
达123%。
谁是市场大赢家?
“按现行经营管理体制,原料、销售被代办,企业难与市场接轨,
龙头与基地脱节,所以桃子只能看着被别人摘去,亏的是生产者,赚的
是营销者。”安丝一厂一位退休厂长如是说。
从栽桑到丝绸,大体要经过8个环节:蚕种场、茧种公司、县区蚕
桑站、乡镇林业站、蚕农、收烘站、丝厂、外贸出口。这8个环节,虽
环环相扣,但各自独立,盈亏悬殊。从事直接生产的是蚕种场、蚕农和
丝厂,其他则在流通和技术领域。业内一位人士分析说:大体上看,丝
厂平均每年亏损2000万元,而收烘站每年盈利1500万元,其他几个环节
年盈利也都在500万元以上。
据了解,收烘单位牢牢控制着鲜茧收购权和干茧供应权,所以能在
市场中游刃有余。因此,自1996年之后,收烘站数量突飞猛增。目前,
全市现有收烘企业412个,而丝厂的收烘企业仅12家,占总数3%。因为
有严格的茧区划分,各丝厂只能从区内的茧站购茧,所以每到开秤收购
之前,各丝厂都要筹集大量资金借给茧站,期望各站能为他们收好收足
,以免丝厂“无米之炊”。对于这种“让别人拿自己的钱再赚自己钱”
的做法,企业真是有苦难言。
一张蚕种卖给农民要过4道手:蚕种场、茧种公司、县区蚕桑站和
乡镇林业部门。这4只手操纵着蚕种市场。因为蚕种是专营产品,每年
蚕种的发放都是县乡政府以任务形式下达并予以保证。由于经手人多,
价格也在4道手中不断递增。据安康市蚕种场核算,每张蚕种出厂成本
为19到21元之间,经过多手传递后卖给蚕农时就成了29元。
8道环节,3个亏5个赚。利益分配的不公,传统机制的落后,计划
经济的烙印,使这个细长而松散的产业链条已经锈蚀斑斑。
改革,向旧体制开刀
安康市蚕研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张京国分析说:从栽桑到丝绸的一
系列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各个环节本应相互依存,互惠互
利,否则就会造成产业链的断裂,影响整个产业健康发展。长期以来,
安康市农、商、工、贸四分天下的茧业体制,造成了部门分割、多头管
理和各自为政的弊端。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和缺乏调节,丝厂和蚕农始终
处于不利地位。
长期从事蚕桑生产研究的安康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化成认为:
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看,部门分割、利益分流、苦乐不均是推进产业化进
程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创新机制,消除壁垒,使生产经营直面市场
,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蚕丝集团公司,发展订单蚕桑,打响安康蚕丝品
牌。
为迅速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安康市在完成65万亩基地改造之后,
加快改革步伐和力度,于2000年批准了安康蚕茧有限公司组建方案。目
前,境内8家丝厂已全面完成改制,组建为公司。岚皋、紫阳两县建起
以供销社为主体的蚕茧购销新体制;石泉县把蚕种场与收烘部门合二为
一,削减了中间环节;汉滨区在五里镇创办了全省首家蚕桑合作社;安
丝一厂初涉茧站经营权,直接涉足收烘领域,并租赁了汉滨区境内主要
茧站,以促使茧站有序退出。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企业改革,吸引了民营资本的注入,使已丧
失竞争能力的安康缫丝行业初步走出阴影。民营企业家陈开奋,自2000
年7月租赁经营亏损4000万元、负债率达200%的汉滨区丝厂后,经过三
年技术改造,使其起死回生,年产丝由50吨增至120吨,上缴税金420万
元。平利县丝厂因亏损严重于2000年停产,在租赁给浙江商家经营失败
后,将其彻底改制,出售给民营的县众鑫丝代厂,现已重新投产运营。
安康市华艺丝绢有限公司,也正在策划购买负债4436万元的石泉丝厂。
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安康悄然有序的进行……
(据陕西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