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打造桑蚕大省 建设蚕桑科技服务体系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2-17 09:11:00
我区茧丝绸业历史悠久,但一直不是全国的主产省(区)。近几年,在茧丝绸业经济效益比较高、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东部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下,我区桑蚕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内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2005年,我区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2006年,我区蚕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区桑园面积达180.6万亩,比2005年增加39.6万亩,增长28.08%;全年累计发种505.3万张,同比增长7.92%,累计产茧18.57万吨,同比增长25.08%。
为把我区丰富的桑蚕资源转变成优势产业,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和农业厅启动“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项目设置5个子项目14个课题,启动一年,取得技术创新成果42项:育成桑蚕新品种3个,研究出栽桑(育苗)新技术9项,养蚕新技术13项,蚕茧收烘新设备7项,蚕茧收烘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5项,缫丝加工新设备1项,缫丝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4项。实现新增产值8.56亿元,新增利润2.74亿元,新增税收6761万元。
集成优质高效种养技术
2006年是桑树优良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繁育推广力度最大的一年,项目区合计育苗13.764亿株,占全区育苗量的80%多。桑蚕优良品种“两广二号”、“桂蚕一号”、“芙桂×朝凤”在项目区的推广应用占95%以上,其中南宁市这3个品种的应用率达100%。
科技人员研究和总结出3项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一是“杂交桑直播套种成园技术”,播种次年桑园进入丰产期,丰产期提早一年;二是“桑树埋条成园技术”,利用冬伐的桑枝直接埋条就可以直接成园,已推广应用近万亩;三是“桑树高效育苗技术”,该技术育桑苗只需4个多月就可出圃,亩产苗可达20万株,比传统育苗法成本降低30%以上。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科技人员进一步试验改进,总结形成多项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桑树冬留剪伐收获技术、桑树黄化病防治技术、腐殖酸类肥料在桑园的应用技术、桑树花叶病防治技术、桑树赤锈病有效防治技术及主要虫害防控技术。
科技人员还大力推广集中催青,小蚕共育叠式蚕框育、共育小蚕统一配送服务,大蚕饲养推广多层蚕台育、条桑立体育、大棚养蚕及熟蚕自动上蔟等省力、省设备用具、低成本的高效养蚕技术。
流行性蚕病会影响蚕茧的质量,为此,课题组在项目示范区建立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对流行性蚕病进行研究和防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了不同蚕品种对脓病的抗病性、主要蚕药的抑菌活性,研制开发出对桑蚕细菌病具有显著疗效的添食剂“蚕服康1号”。广西大学已开展血液型脓病病毒(NPV)分离纯化和NPV抗原制备的前期工作。目前,全区已建立以蚕种检疫为核心的桑蚕疫病防控体系。
茧丝加工技术明显改进
项目实施一年,我区茧丝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明显进展。柳州市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缫丝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技术攻关,已初步完成了柳州市鹏鑫源茧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该系统可与ISO9000质量体系相匹配和兼容,已进入应用运行阶段。科技人员还攻克了新型专用总线式光电除糙传感器产品技术关键,开发出样机4个,通过试运行,并进一步优化设计和产品定型,批量生产100套传感器及1套电子除糙控制器,已在缫丝生产现场安装调试、使用。研究“缫丝煮茧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完成了对鹏鑫源公司原煮茧线自动化仪表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制造。研究设计缫丝机头索理绪温控系统,并已进行应用示范,温度变化控制在1摄氏度以内。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广西大学合作完成了我区当家蚕品种不同季节原料蚕茧的丝胶丝素等生丝质量相关数据指标的试验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区当家蚕品种在不同季节的原料蚕茧质量变化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煮茧、缫丝设备及相关工艺技术改造,初步形成适合我区蚕茧的高品位生丝生产工艺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生丝质量和生产效益均有显著提高。
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调查广西绢丝原料市场状况,试验研究茧衣、汰头等多种绢纺原料的理化性能,针对茧衣、汰头等各种绢纺原料的特点探索绢纺原料的选别、精练等前处理的工艺技术,初步掌握其关键技术,获得具有较好可纺性的原料;试验研究其短纺、中长纺的可纺性及绢丝与棉、绢丝与竹纤维等原料混纺纺纱工艺技术,掌握了绢丝原料切断、梳绵等工艺技术关键及各道工序工艺参数,纺制出丝竹、丝绵混纺纱线等两个品种;进行了绢丝混纺纱线拉架针织弹力布的织造工艺试验,掌握了其工艺技术关键,已试织出内衣用丝棉单面拉架布两个花色品种。
建设蚕桑科技服务体系
河池市通过项目实施,组建了桑蚕专家队伍和物资配送队伍,深入村屯了解和寻求解决桑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宜州市聘请专家建立桑蚕科技专家大院,引进江苏富安先进的管理模式,采用恒温恒湿恒气流自动化统一催青技术和恒温恒湿小蚕共育技术,建立了标准化蚕种催青、小蚕共育基地,实行蚕种经统一催青、小蚕共育后配送给农民;组织示范村实施环境清洁工程,建设密闭式蚕粪无害化处理池,推行全屯蚕粪集中处理,统一进行环境消毒,有效防控蚕病发生。
柳州市整合科技力量,建立桑蚕网络技术服务平台,组建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形成区、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种桑养蚕生产技术指导网络,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完成了桑蚕病虫害监测点建设,及时进行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服务;利用、整合柳州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在柳州农业信息网上开辟高效桑蚕产业化科技服务平台;配备蚕业技术服务车、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蚕业技术服务车的流动服务功能,在重点蚕区集镇进行培训咨询活动,为蚕农提供便捷服务。
为了茧丝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2007年,我区针对这一项目又下达了4个子项目:高产桑蚕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蚕病防治技术研究与防控体系建立、茧丝绸加工新技术开发、桑蚕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两年共下达了9个子项目30个课题。项目的实施聚集了36个承担单位的100名高级专家教授、150多名中级职称专业人员,构成高层次、专业齐全的项目团队,进行大协作、大会战,全面推进我区蚕业的科技进步和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刘琴)
信息来源:广西日报
2005年,我区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2006年,我区蚕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区桑园面积达180.6万亩,比2005年增加39.6万亩,增长28.08%;全年累计发种505.3万张,同比增长7.92%,累计产茧18.57万吨,同比增长25.08%。
为把我区丰富的桑蚕资源转变成优势产业,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和农业厅启动“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项目设置5个子项目14个课题,启动一年,取得技术创新成果42项:育成桑蚕新品种3个,研究出栽桑(育苗)新技术9项,养蚕新技术13项,蚕茧收烘新设备7项,蚕茧收烘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5项,缫丝加工新设备1项,缫丝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4项。实现新增产值8.56亿元,新增利润2.74亿元,新增税收6761万元。
集成优质高效种养技术
2006年是桑树优良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繁育推广力度最大的一年,项目区合计育苗13.764亿株,占全区育苗量的80%多。桑蚕优良品种“两广二号”、“桂蚕一号”、“芙桂×朝凤”在项目区的推广应用占95%以上,其中南宁市这3个品种的应用率达100%。
科技人员研究和总结出3项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一是“杂交桑直播套种成园技术”,播种次年桑园进入丰产期,丰产期提早一年;二是“桑树埋条成园技术”,利用冬伐的桑枝直接埋条就可以直接成园,已推广应用近万亩;三是“桑树高效育苗技术”,该技术育桑苗只需4个多月就可出圃,亩产苗可达20万株,比传统育苗法成本降低30%以上。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科技人员进一步试验改进,总结形成多项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桑树冬留剪伐收获技术、桑树黄化病防治技术、腐殖酸类肥料在桑园的应用技术、桑树花叶病防治技术、桑树赤锈病有效防治技术及主要虫害防控技术。
科技人员还大力推广集中催青,小蚕共育叠式蚕框育、共育小蚕统一配送服务,大蚕饲养推广多层蚕台育、条桑立体育、大棚养蚕及熟蚕自动上蔟等省力、省设备用具、低成本的高效养蚕技术。
流行性蚕病会影响蚕茧的质量,为此,课题组在项目示范区建立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对流行性蚕病进行研究和防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了不同蚕品种对脓病的抗病性、主要蚕药的抑菌活性,研制开发出对桑蚕细菌病具有显著疗效的添食剂“蚕服康1号”。广西大学已开展血液型脓病病毒(NPV)分离纯化和NPV抗原制备的前期工作。目前,全区已建立以蚕种检疫为核心的桑蚕疫病防控体系。
茧丝加工技术明显改进
项目实施一年,我区茧丝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明显进展。柳州市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缫丝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技术攻关,已初步完成了柳州市鹏鑫源茧丝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该系统可与ISO9000质量体系相匹配和兼容,已进入应用运行阶段。科技人员还攻克了新型专用总线式光电除糙传感器产品技术关键,开发出样机4个,通过试运行,并进一步优化设计和产品定型,批量生产100套传感器及1套电子除糙控制器,已在缫丝生产现场安装调试、使用。研究“缫丝煮茧自动化控制系统”,已完成了对鹏鑫源公司原煮茧线自动化仪表系统的重新设计和制造。研究设计缫丝机头索理绪温控系统,并已进行应用示范,温度变化控制在1摄氏度以内。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广西大学合作完成了我区当家蚕品种不同季节原料蚕茧的丝胶丝素等生丝质量相关数据指标的试验研究,基本查明了我区当家蚕品种在不同季节的原料蚕茧质量变化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煮茧、缫丝设备及相关工艺技术改造,初步形成适合我区蚕茧的高品位生丝生产工艺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生丝质量和生产效益均有显著提高。
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调查广西绢丝原料市场状况,试验研究茧衣、汰头等多种绢纺原料的理化性能,针对茧衣、汰头等各种绢纺原料的特点探索绢纺原料的选别、精练等前处理的工艺技术,初步掌握其关键技术,获得具有较好可纺性的原料;试验研究其短纺、中长纺的可纺性及绢丝与棉、绢丝与竹纤维等原料混纺纺纱工艺技术,掌握了绢丝原料切断、梳绵等工艺技术关键及各道工序工艺参数,纺制出丝竹、丝绵混纺纱线等两个品种;进行了绢丝混纺纱线拉架针织弹力布的织造工艺试验,掌握了其工艺技术关键,已试织出内衣用丝棉单面拉架布两个花色品种。
建设蚕桑科技服务体系
河池市通过项目实施,组建了桑蚕专家队伍和物资配送队伍,深入村屯了解和寻求解决桑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宜州市聘请专家建立桑蚕科技专家大院,引进江苏富安先进的管理模式,采用恒温恒湿恒气流自动化统一催青技术和恒温恒湿小蚕共育技术,建立了标准化蚕种催青、小蚕共育基地,实行蚕种经统一催青、小蚕共育后配送给农民;组织示范村实施环境清洁工程,建设密闭式蚕粪无害化处理池,推行全屯蚕粪集中处理,统一进行环境消毒,有效防控蚕病发生。
柳州市整合科技力量,建立桑蚕网络技术服务平台,组建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形成区、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种桑养蚕生产技术指导网络,统一完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完成了桑蚕病虫害监测点建设,及时进行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服务;利用、整合柳州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在柳州农业信息网上开辟高效桑蚕产业化科技服务平台;配备蚕业技术服务车、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蚕业技术服务车的流动服务功能,在重点蚕区集镇进行培训咨询活动,为蚕农提供便捷服务。
为了茧丝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2007年,我区针对这一项目又下达了4个子项目:高产桑蚕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蚕病防治技术研究与防控体系建立、茧丝绸加工新技术开发、桑蚕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两年共下达了9个子项目30个课题。项目的实施聚集了36个承担单位的100名高级专家教授、150多名中级职称专业人员,构成高层次、专业齐全的项目团队,进行大协作、大会战,全面推进我区蚕业的科技进步和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刘琴)
信息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