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07年蚕业工作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2-19 10:04:00
2007年,四川蚕业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克服春季严重干旱、夏秋高温多湿、部分地区洪灾以及市场行情低迷的影响,取得了“蚕茧总产稳中有增,蚕农收入基本持平”的成绩。
一、2007年蚕业基本情况
1、蚕桑生产。全年发种280万张,产茧9.0万吨,较2006年分别增加20万张、1.0万吨,增幅为7.7%和12.5%。蚕茧收购均价17元/公斤,比去年下降3元,减幅15%;蚕农总收入仍达到17.3亿元左右,在2007年茧丝行情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的好成绩。
2、蚕种生产。2007年全省蚕种生产仍然保持了质量稳定,供需基本平衡、供略小于求的好局面。全年共有36家持证蚕种场生产,共生产原种5万张,一代杂交种265万张,完全能够满足2007年春夏用种需要。
二、主要工作
1、坚持依法依规搞好行业管理,维护蚕业生产经营秩序。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对从业单位在蚕种出库、发放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实行污点记录制度。二是对蚕种生产继续按照宏观调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证照管理、强化监督、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管理,对市州蚕业管理站、省属蚕种场继续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年终进行目标考核。三是继续严把蚕种出库质量关,对原种继续实施“四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冷藏、统一供应、统一结算,加强了质量把关和售后服务。对一代杂交种由省、市(州)蚕业管理部门联合对蚕种出库把库,完善以冷库为重点的蚕种质量监管体系,严防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维护蚕农利益。由于管理部门监管和协调有力、蚕种生产和使用单位密切配合,使“款到出种、现款现货、验证出库、统一把关”得到较好执行,坚持种款到位,规范了蚕种市场行为。四是发挥蚕业协会的作用,召开会员大会,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产销行为,全年生产供应秩序良好。五是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推进农民专合组织建设,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六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培训蚕业执法人员30多人次。
2、巩固基础,抓好蚕种生产,提高蚕种质量。今年蚕种生产由于灾害性气候影响,生产十分困难。一是春蚕后期高温种茧质量差,公斤茧制种成绩低;二是劳动力紧张,临工每天工薪达到30元左右;三是原蚕区基础不牢,农民普遍不愿意饲养种茧,原蚕生产计划落实困难;四是蚕种场经历了从1995年到现在的低迷,基础设施及技术储备都严重滞后于生产。但各蚕种生产单位克服困难,严格贯彻防微技术措施,不仅完成了生产任务,同时严格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与去年相比,微粒子病的发生数量大幅度减少,蚕种生产质量、数量稳定,保证了蚕种供求平衡。同时,调整了蚕种价格的形成机制,蚕种价格与茧丝市场联动,一年一定,防止出现蚕种价格的成本倒挂,稳定了蚕业基础。
3、规范检验检疫,严把质量关。一是继续全面贯彻实施蚕种质量检验新标准,组织实施了全省蚕种母蛾检疫、成品检验检疫、普通蚕种杂交率检验和质量跟踪调查,严把质量关,全年共检验原种9.3万张,一代杂交种317.4万张。二是组织实施了全省蚕种生产、使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了蚕种繁育质量,对不合格蚕种及时进行了销毁处理。三是不定期公布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结果,促进生产单位提高质量意识。四是对省外调入的蚕种进行了检验检疫,保证了调入蚕种的质量,维护蚕农利益。全年全省无一起因蚕种疫病问题造成减产和农民利益受损的重大事故发生。
4、坚持“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三个优化”。全省蚕业产业化不断推进,蚕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促进蚕桑生产由次产区向优势产区转移,全省形成的攀西、川南、川中北三个优势产业带,其中的30个县优势更加明显。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效果凸显,优势区域养蚕单产稳定,三个优势产业带的养蚕单产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南充市“蚕桑百万工程”、宜宾市“蚕桑专业示范村”等工作扎实推进,效果显著。二是各地在发展中注重因地制宜,遵循最适生态和最佳效益原则,按照产业化、集约化路子发展蚕桑,增加了产业聚集度,并注意服务体系和养蚕设施建设配套进行。三是各地充分发挥蚕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发展势头良好,加快了蚕业生产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四是积极发展蚕业“一村一品”,助农增收,发挥蚕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全省蚕业收入超100万的村已达300余个。
5、科技支撑有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今年全省蚕桑生产遭遇灾害性气候,春季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桑树生产缓慢;夏秋季高温多湿,桑树突长,叶质营养不均,养蚕气候恶劣,但由于科技支撑到位,全省蚕桑生产仍保持稳定。一是以“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营茧良蔟化”为主线的良种良法技术措施增加单产效果显著,虽然遭受春季干旱、夏秋高温多湿等不利影响,全省单产总体仍保持在30公斤以上;凉山州各县,成都邛崃、绵阳涪城等地单产保持在40公斤以上。二是优良蚕品种应用效果突出,高抗逆性蚕品种在我省川南等高温多湿蚕区表现优越,对提高全省蚕茧单产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蚕业基础科研,主持完成的“四川蚕桑区域布局优化与蚕品种更新换代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四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省已初步形成蚕业标准体系,涉及栽桑养蚕制种等环节,已有4个标准发布,2个标准即将终审,有5个标准正在起草中。
6、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蚕业的投入。全省蚕桑行业继去年争取到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建设项目对我省7个项目基地县及7个配套蚕种场的支持后,今年我省又获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建设项目7个,包括7个基地县和7个配套种场的项目资金1400万元外,同时又争取到省级“东桑西移”项目6个,项目资金600万元;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项目4个,项目资金140万元;农业部扶持种场种子工程项目资金480万元,共计2800万左右的资金投入。
7、实施“三百工程”,搞好科技服务。总站按厅的统一要求和安排,继续在南部县双峰乡和汉源县定点进行科技承包与服务,抓基地建设,发展栽桑养蚕。2007年南部县双峰乡新栽桑4290亩,新建多个共育室,进行了技术培训,增加了养蚕量,现有桑园6390亩,全年养蚕810张,产茧30吨;汉源基地现有桑园2万多亩,2007年发种5000多张,产茧175吨,为当地助农增收做出了贡献。
8、稳妥推进四川省蚕药厂的改制工作。在厅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蚕药厂的改制工作进展顺利,现已进入收尾阶段。
9、积极参与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组织管理,获厅颁发的四川省展团组织工作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一是2007年茧丝行情不断走低,丝价从年初的每吨22—23万跌到现在16万多,干茧从每吨6—7万多跌到现在5万左右,鲜茧价格也随之下降,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回升,蚕农增收困难,尽管许多地方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蚕农利益,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仍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由于灾害性气候及技术贯彻不到位,部分地方因蚕病,导致蚕茧单产低质量差。三是部分蚕品种暴露出抗逆性不强的品种缺陷,需继续进行改良。四是蚕业执法体系和能力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五是基础性、公益性、服务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二OO八年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继续坚持“巩固提高,积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不断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保持蚕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生产蚕种260万张,发种260万张,总产茧160万担(8.0万吨),单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重点:
1、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行业管理。继续实施对市州蚕业管理部门和省属蚕种场的目标管理,调整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坚持蚕种出库把关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继续实施适度放宽供种渠道等试验,坚持对从业单位违规违法行为的污点记录办法,并与证照管理结合起来,维护全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利益,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继续完善以省站为核心的全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规范全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和质量监管工作,加强防微控微力度,保证蚕种质量;市州蚕种质检机构要尽快完善检验硬件和软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规范蚕种冷库管理,提高技术水平。
3、创新思路发展产业,稳定政策壮大产业。继续推进蚕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着重解决技术服务体系和集约化经营问题,促进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其次把“一村一品”的模式作为抓手,走集约发展之路,加快蚕业生产向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第三是积极发展蚕业专合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4、坚持科技兴蚕。一是加强选原种工作,调研,调整蚕品种选育路线,对现有推广蚕品种做好维持品种优良品质与特性的工作,培育新品种以抗逆性强为重点,解决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二是与西南大学加强合作,研究、推广现代蚕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继续抓好标准化生产,完善蚕业标准体系;四是加强桑树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新桑品种的培育;五是加强贯彻良种良法的主体技术路线落实,加强技术培训,依靠科技,促进单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5、是继续完善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非法从省外调种和无证向蚕农供应蚕种行为的查处。
6、继续向有关方面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蚕业的投入。
7、继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助农增收而努力工作;切实做好党建和廉政建设工作,搞好安全生产,调动一切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