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桑蚕丝行业赴江浙等地学习考察报告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9-22 08:56:00
广西柳州市桑蚕产业随“东桑西移”已发展成为继糖蔗之后的农业第二大优势产业。为谋划柳州市桑蚕丝业的发展, 2005年8月1日至14日,该市科技局组织了本局及市农业局、柳城县农业局桑蚕办等单位的有关人员8人,赴浙江、江苏、山东、吉林四省学习考察,重点考察了嘉兴、桐乡、海宁、南通、东台、盐城、日照、吉林八市。与当地科技及桑蚕管理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交流座谈,参观当地丝绸企业、桑蚕协会、种养基地,考察桑树品种、蚕茧质量、缫丝生产水平及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等。双方对桑蚕丝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管理体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此次学习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得到很多启发。同时,也增进了桑蚕丝业先进地区对柳州市的了解,为以后引进技术和投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发达地区成功的模式与经验
1、成功的经营模式
桑蚕发达地区普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工厂”的经营模式,其特点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方通过产业联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一定的权责契约规范各方行为,既接受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又机动灵活的应变市场波动,还以一致的行动接受产业技术升级的辐射,保证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各环节优质、高效和安全的完成。江苏东台市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典型做法是:
(1)企业与市蚕桑中心一体运行,形成产业化技术基础。由公司主要领导兼任蚕桑中心主要负责人,推行有偿服务,将行政管理、生产技术指导管理与蚕茧收烘经营加工融为一体。
(2)建立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产业化的生产基础。公司与市蚕桑中心发起建立蚕业合作总社,下设合作社及分社,联结区域内的公司、工厂、蚕桑站和蚕农,通过蚕业合作社的运作,落实合同购销,实现“订单农业”,蚕农的蚕茧得到保护价收购和二次分配。
(3)公司与加工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形成产业化反哺基础。丝厂按经济区域挂钩建立原料基地,公司与丝厂共同管理茧站,双向监督,整合优势,保证蚕茧收烘工作有条不紊,不断提高丝厂经济效益。
2、发展的成功经验
桑蚕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是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蚕农合作社为粘和剂,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环节,以产业技术升级为目标,追求品牌经营”的科技创新之路。
(1)三大部分形成利益共同体,应对市场风险
核心——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以茧丝绸各公司、丝厂为主体,以桑蚕技术指导站为技术依托,利用蚕农合作社,以蚕农为基础建立配套服务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茧丝绸深加工,增强企业反哺基础农业的能力。为蚕农提供四项服务,一是源头服务,统一供应桑种、蚕种;二是技术服务,把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三是购销服务,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市场低谷时采取保护价收购;四是保障服务,形成生产资料配套服务的保障体系。
粘和剂——蚕农合作社。
蚕农合作社是入社的蚕农按合同种桑养蚕,交售优质蚕茧为主体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蚕农合作社以“入社自愿、承包交售、二次分配、利益共享”为原则,从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到蚕茧收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助推器——科技服务体系。包括成熟的科研开发市场、健全的科技推广系统、规范有序的技术服务管理网络。
聘请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实行专家治业,开展蚕品种更新、改良,桑品种筛选、繁育等多方面的合作。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桑蚕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和遍及城镇的桑苗、蚕种、蚕药(蚕具)供应体系。规范有序的技术服务管理网络体现在: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体系,从维护蚕农长远利益出发去组织生产;二是以责任制来促进蚕茧收购工作的开展;三是部门整体联动,稳定地方收购秩序的稳定。
(2)桑蚕发展,科技先行
研发先进工艺,实施科技攻关,利用科技引领产业。江苏省海安县鑫缘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派人到日本、韩国研修先进工艺技术,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或独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规格的桑蚕丝和用新材料、新工艺生产的产品,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还创立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与苏州大学联合成立“丝绸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2004年申请国家专利20项。其中天然彩色茧为中国桑蚕丝家庭增添了新成员。引进先进设备,引领全国丝绸装备水平,与同行形成差别化竞争优势。
(3)链接地方支柱产业,创资源综合利用之新
江苏省东台市菇神食用真菌研究所摸索出用桑枝条粉碎料代替用木材加工的杂木屑作培养基来栽培灵芝、猴头菇、香菇,用蚕蛹培植北冬虫草,用废菌棒加农作物秸秆碎料栽培菇类,再把菌糠发酵后作有机肥还田种植——形成农作物的一整套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使食用菌的生产链衔接到桑蚕产业链上,形成了农业生态的大循环、零排放。收到了“点草成金、变废为宝”的经济效益。国务院星火富民战略调研组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食用真菌研究所被批准为“江苏省桑蚕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推进标准化生产,走优质、安全、高效之路
江苏省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进茧丝绸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实现了桑园发展规模化区域化生态化、品种优良化、桑园追肥配方化、催青育种自动化、小蚕共育电器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结茧方格化、蚕茧交售电算化。同时做到了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消毒、统一治虫、统一管养技术、统一售茧标准的“六统一”规范技术服务。加快推进蚕茧收烘缫丝加工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实现了蚕茧收烘机械化、缫丝生产规范化、捻线丝生产国际化。富安公司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近四年来,创造利税过亿元,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山东日照海通丝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同行业在品牌、规模、技术、管理、资源等方面最具优势的专业制丝企业。 公司从原料的购进、储存到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成品检验等各工序都严格管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蚕茧配送基本采用标准化定量自动配送,从选茧到煮茧,从煮茧到缫丝喂茧,均采取管道输送。从整个生产线看,日照缫丝水平属国内一流,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用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使日照生丝质量水平一直保持在全国的前列;工厂的污水处理零排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环保意识。同时,企业管理完全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车间生产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工艺、班组管理十分明了,这些都是缫制高品级丝的重要保障。
二、柳州市桑蚕丝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蚕茧丝质量差。江浙等地把广西的茧称“小白茧”,是因为广西的茧个头小,丝长短,质量较差。目前广西有缫丝厂四十多家,基本上只能生产3A—4A级产品,个别能生产5A级的质量也极不稳定,通常比江浙生产的白厂丝质量要低一个等级以上。江浙等地的蚕茧质量明显优于广西,所生产的白厂丝多为5A以上,江苏富安6A级以上占50%,缫折比广西茧低20%左右。其实缫丝设备技术全国都差不多,差别主要在于茧的质量。广西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偏低,桑园防病治虫、除草、施肥等普遍缺乏科学管理,养蚕户既缺乏经验又缺乏指导,新技术、新品种、新蚕药蚕具推广进度缓慢。蚕室多为旧房改造而成,通风透气条件不良,甚至存在人蚕共室的现象,不利消毒防病,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由于广西的桑园分布广,各地气候条件也不同,广西纬度低气温较高、湿度大,蚕在上簇吐丝过程中的温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变化大,原料茧与江淅等地比有先天不足,使茧丝的清洁、净度成绩存在一定差距。
2、管理体制不顺,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市乃至我区茧丝行业管理体制存在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割的突出问题,行业内管理体制未能理顺。蚕茧收烘资格证由自治区经贸委发放,市经委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收烘站进行监管,存在大量的无证收烘站,收购市场混乱。技术质量监督管理局没能实施蚕茧质量检测,蚕茧质量不稳定。缺乏桑蚕管理机构及一整套技术服务体系,如桑园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加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造成多数蚕农无人指导,这样在小蚕阶段易发病导致少收甚至绝收,新的技术也难推广。
3、缫丝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低。柳州市有11家缫丝厂,加工水平较低,加工技术较落后,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级不高,经济效益不好。而目前广西缫丝企业仍在无序的增加,缫丝生产能力也在无序的增长,走进了误区,企业间总是比大,而不是比效益和后续发展,一味上组数而不是“技术”。盲目的扩张,低水平的重复,丝的市场好时企业尚可维持,一旦市场不好,广西很多缫丝厂将陷入亏损,导致桑蚕业滑坡。
4、产业链短,没有丝绸深加工企业,蚕桑综合效益低。目前,广西加工能力与产业发展不对称,深加工能力滞后。柳州市11家缫丝厂,产品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无丝绸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抗市场风险能力低。而江浙等地丝绸产品已升级换代向交织、丝毛、丝麻、混纺、家仿用绸及厚重宽幅织物等高档丝绸产品发展。浙江米赛丝绸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去年广西茧总量、丝的总量排全国第二,广西已接了东桑西移的第一棒,接下去要接好第二棒,要办企业,要搞后道的加工。广西没有后道企业,没有最终产品,丝绸行业茧、丝价格波动大,风险高,而丝绸、服装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再不注意深加工,广西丝厂过了三五年,就很难弄到钱了。”
三、柳州市桑蚕丝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柳州市桑蚕丝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柳州市已把桑蚕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扶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可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700万元以上的资金扶持桑蚕业,包括市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具有政策优势和保障地方配套资金的优势。
2、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化技术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柳州市机械、纺织等行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就缫丝能力总量而言已成为广西茧丝加工中心,目前已投产及在建的有11家32240绪,其中自动缫30800绪(77组),年加工鲜茧能力2万吨。2004年丝产量1220吨,居全区第一。已制定了桑蚕地方标准,完成了桑枝埋条快速成园技术、缫丝加工煮茧温度及蒸汽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等桑蚕产业化技术研究,为我市桑蚕产业化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无霜期长,有充足的光温条件,有利于桑蚕的生长,每年可养蚕时间、总产量大大高于江浙等地,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收益大;茧丝纤度小,缫出的白厂丝纤度指标优于江浙茧丝。
四、发展柳州市桑蚕丝产业的总体思路
柳州市“十一五”期桑蚕丝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是: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发展桑蚕业的有利时机,围绕产业化经营理念,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集成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围绕培育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打造品牌优势,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不求量第一,但求技术水平第一、效益第一;围绕拉长产业链,加大科技对后道加工的投入,对副产品实施高附加值开发,促进地方桑蚕丝产业的市场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我市打造成全国桑、茧、丝、线的优质生产基地,走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五、发展柳州市桑蚕丝产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创新经营模式,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的发展,就是要办好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早些年抓农业主要抓技术推广,技术推广上去了,并没有找到市场,农民不富,增产不增收。只有抓好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带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工厂”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方通过产业联结成利益共同体,走产业化道路,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企业与老百姓结成鱼水关系,象江苏富安那样,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工贸一体化。
拟在柳城县大埔镇建设示范基地,实行“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消毒、统一治虫、统一种养技术、统一售茧标准)规范技术服务,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成立蚕农协会,实现订单生产、合同交售,推行“返利”——“二次分配”,企业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合力。规范市场秩序,进行有序的市场竞争。
2、建立健全桑蚕业技术服务体系
整合市、县经作科(站)、桑蚕站(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农科所、经管站、科技特派员等资源,组建市桑蚕办、蚕种场、暴发性桑病虫灾害预警与防治系统等桑蚕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队伍和技术网络建设, 培育村、屯蚕业辅导员,培植小蚕共育户,建成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蚕桑科技推广网络,保证技术到位和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配套服务。
3、集成高新技术提升桑蚕丝产业化水平
(1)桑:以优质高产标准化生态桑园建设为载体,推进优质桑、蚕标准化生产,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引导,促进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蚕茧:进行蚕茧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集成种桑养蚕高新技术,推进小蚕商品化共育,推广大棚育、条桑斜面育等多种节本省力养蚕技术,推进上簇结茧方格化,进行养蚕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蚕造布局的调整研究等,达到提高蚕茧质量和蚕农效益的目的。
(3)缫丝: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缫丝生产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能有效提高茧丝加工产量质量的技术研究、节能降耗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如进行适合于预处理本地茧的触蒸技术研究、煮茧流水线蒸汽压力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配送茧系统改造、缫丝汤温及机头索理绪汤温自动控制技术、机头保温排汽通风技术、复摇机电子除糙及复摇仓温湿度平衡自动调节技术、缫丝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等生丝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开发应用,提高生丝质量。
(4)副产品:对桑蚕丝生产全过程的副产品进行高附加值研究开发,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进一步提高我市桑蚕丝业的综合竞争力。重点进行桑枝、蚕沙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5)捻线及织绸:为延长产业链,应对市场风险,确保桑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提早准备迎接“东蚕西移”的“第二棒”,利用我市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纺织业基础和现有缫丝企业,加大与江浙等桑蚕丝先进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合作,采取引进、联办等多种形式建设捻线厂,逐步将出售白厂丝变为出售捻线丝,并进行建设织绸厂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完成“东桑西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来源;柳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