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西南农大蚕丝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29 08:42:00
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课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任务,成立了三峡库区特色产业课题组。该课题组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状况,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帮助库区发展蚕桑产业,安置移民,增加农民收入。对影响三峡库区现代蚕业发展的养蚕生产布局、优良桑蚕新品种、省力化养蚕设施及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等进行攻关。由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蚕桑站和重庆市涪陵区丝绸公司的科技人员组成联合攻关组,其中西南农业大学负责技术开发、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重庆市蚕桑站、涪陵区丝绸公司负责研究内容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产、学、研结合,在三峡库区蚕茧主产地涪陵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攻关组根据上质量、上效益、上水平的原则,一边试验示范,一边推广应用。努力形成以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为特色的现代蚕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以带动当地农民、蚕种场、丝绸加工企业、内外贸易的全面增收增效,促进库区经济和重庆蚕丝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实施3年来,攻关组共组织了30余名蚕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涪陵区的白胜镇、山窝乡建立了两个试验示范基地。在当地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科技人员的努力,目前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由西南农业大学选育的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经试验,亩桑产叶量可达到3000千克以上,比对照品种提高30%左右。目前该品种已在三峡库区示范推广36500余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新选育的家蚕品种“渝蚕1号”已经进入中试。经过在示范区饲养,生长发育良好,平均每盒种产茧量达到40.7公斤,盒种产值近500元,分别比对照种高2.1公斤,增值30.48元,深受当地蚕农的欢迎。
  此外,课题组还根据三峡库区的气候特点、耕作习惯和产业结构,研究、开发出桑——蚕——菜,桑——蚕——草等多种生态蚕业发展模式。尤其是桑——蚕——菜模式,将当地的蚕茧和榨菜两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冬季桑树休眠期间,在桑树的行间栽种榨菜,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了桑园的经济效益。采用这种种植模式,亩产桑叶可达到2500千克,还可养4盒蚕种,产茧140千克,同时,还可收榨菜3000千克以上。蚕茧和榨菜两项收入相加,可达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如今,这种模式已在当地广泛推广,为广大农村群众所欢迎。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在当地大规模推广桑树快速繁殖一步成园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小蚕共育及方格簇上簇等先进实用技术,使当地的蚕茧产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题实施3年来,仅涪陵区的桑园面积就扩大了87558亩,发种量增加了21%,蚕农养蚕收入增加了1100万元。整个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则提高了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得到初步显现。
  该课题的实施,对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帮助库区农民脱贫致富,推动移民安置,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重庆市乃至全国茧、丝、绸行业的改造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蚕丝业发展成为三峡库区的特色产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