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授予“中国茧丝绸基地”记实[Esilk.net稿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8-23 10:31:00
2005年8月15日,中国丝绸协会在北京授予江苏省东台市“中国茧丝基地”称号,是继四川省南充市获得“中国绸都”称号、浙江省桐乡市获得“中国蚕丝被、真丝生产基地”称号后又一家获得中国茧丝绸特色基地殊荣。
东台市是全国知名的茧丝绸主产区,茧丝绸行业也是该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最主要的农产品资源之一。为了推动茧丝绸行业的快速发展,该市在中国丝绸协会、江苏省丝绸协会、国家和江苏省茧丝办等有关部门和众多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从2000年开始着力创建“中国茧丝绸基地”的工作,几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通过近几年的开拓和积累,全市茧丝绸产业持续快步发展,行业基础稳定坚实。
自90年代中后期全国茧丝绸行业大滑坡以来,东台市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创建中国茧丝绸基地,经受了形势复杂多变的考验和磨练,行业规模以15%的速度递增,其特点是:
——蚕桑生产规模连年扩大。全市桑园面积、饲养蚕种、收购总量和张单产都有较快增长:一是桑园面积。全市现有桑园13万亩,比创建初期增长1倍以上。平均每年拓桑1万多亩,全市已建成5000亩以上桑园的镇10个,千亩桑园村80个,3亩桑园以上的养蚕大户2.8万户。二是发种张数。去年生产蚕种29.5万张,饲养蚕种40万张,比期初增了126%,今年全市春蚕发种又比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市蚕种场被命名为国家良种繁育基地,正在建设省原种繁育基地。三是收购总量。年产优质鲜茧35多万担,去年秋茧收购创全省最高水平,优质茧丝产量占全国总量10%以上。四是张单产。去年秋茧近85斤,创历史最好水平,跃居全国前茅。
——茧丝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由于注重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强化全程管理,茧丝质量不断提高,年平均上茧率达93%,烘折225公斤,毛折270公斤,解舒率75%,净度94.5%,12家缫丝厂年产白厂丝2500吨,80%的生丝达到5A、6A级。“星云”牌和富安牌干茧、生丝分别获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认定为江苏省名牌产品。由于蚕茧、生丝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产品畅销,供不应求。
——技术装备先进,开发能力较强。全市具有现代化蚕种催青室2座,蚕茧收烘站60个,多功能蚕茧仓库1座,自动烘茧机38组,自动缫丝机98组,织绸生产设备360台套,捻线丝生产线2条,服装生产线81条,技术装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技改,每年开发技改及研究项目10多项。
——龙头企业基础厚实,发挥了强有力的牵拉功能。该市茧丝绸行业有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两大龙头企业。民星公司为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富安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两个龙头企业都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和环保认证,被金融部门确认为诚信企业,先后被评为各级先进单位,两个企业都实施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四年来各自的净资产翻了一番,对蚕农二次分配和让利工厂达7600多万元。
——茧丝行业在全市经济中处于支柱地位。全行业年产值12亿元,占全市的5.5%;年销售12亿元以上,占全市的5.8%;利税总额8000万元,占全市的5.91%,出口创汇2100万美元,占全市的18.5%。全行业有从业人员10万人,年蚕农养蚕收入3.6亿元。
该市茧丝绸行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得到各级各方的支持和鼓励,经有关国家部委命名的称号还有:全国蚕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蚕桑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百强农技协。
二、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力地推动着全市茧丝绸行业的良性发展。
回顾过去的几年,全市茧丝绸行业在波动多变的行业起伏中之所以能够兴而不衰、稳定上升,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敢于开拓探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路数,在实践中突出了体制、服务、科技三个重点:
第一,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整合了行业优势。两个龙头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集生产、经营、加工于一体的“公司+蚕业合作社+工厂+蚕农”的经营管理模式,全市形成了一条包括制种——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成衣茧丝绸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以龙头企业牵头、以蚕业合作社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每户蚕农都向合作社以现金投股、丝厂或是龙头企业的子企业或是龙头企业的股东,产、加、销三方构建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融入了茧丝绸产业化的大循环之中。这一经营机制具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公司与“市蚕桑中心”一体运行,整合产业化的技术优势。由民星公司的主要领导兼任技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林牧业局的蚕桑中心报酬与生产业绩紧密挂钩,使生产技术指导与收烘经营加工融为一体; 二是建立了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产业的生产基础。全市建立了富安蚕农合作社和民星蚕业合作社联合社,下设合作社21个、合作分社62个,6万多户蚕农自愿参加了合作经济组织,占蚕农总数的99.8%,公司、工厂、蚕桑站、蚕农以合作社这一平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运作和衔接,龙头企业与蚕农按户签订购销合同,蚕农按合同约期定点交售,购销秩序稳定,真正实现了“ 订单农业”。三是与加工企业实现联合经营,建立了产业化反哺机制。富安公司所属丝厂为全资子企业,实行直接管理。民星公司分工区域的缫丝企业一部分为控股子企业、一部分为该公司股东。民星公司与这些制丝厂家从单一原料买卖改革为“联合经营”,按丝厂所在的经济区域挂钩建立原料基地,丝厂派出人员参加收购、复磅、烘制,与茧站共同管理、双向监督。民星公司实行倒轧成本,不断降低收烘运行费用。该公司请丝厂派员核定费用基础,尽可能给工厂多得优惠,公司的收烘运行费用从原来的每吨干茧1万多元连年减低到5200元,近四年来两个龙头企业反哺给蚕农的“二次分配”达4000多万元,让利给加工企业让利3600多万元。由于实施了上述“培强中间(龙头企业)、拉动两头(生产和加工)”的战略,调动了产业化各环节的积极性,激活了全市茧丝绸行业,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
第二,建立了社会化服务网络,开展了“六统一”全程跟踪服务。全市两个龙头企业和蚕桑中心以为农服务为已任,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全市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组织了400多人的专业队伍,分工到村组,挂钩共育室和规模大户,包发种张数、包技术辅导、包蚕茧产量、包亩桑效益,实施“蚕种统一供应、桑园统一治虫、蚕室统一消毒、小蚕统一共育、物资统一配供、技术统一辅导”的“六统一”社会化服务,成了广大蚕农的贴心人和好帮手,社会化服务不仅急蚕农所急、帮蚕农所需,而且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下乡服务队的桥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蚕桑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坚持科技兴蚕,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茧丝绸龙头企业成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了科技培训基地,开设了大专培训班,着力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年举办市级广播电视讲座60多次,每年印发技术资料2万多套,召开技术现场会30多次、技术培训班10多期,与苏州大学联合举办《大专证书》培训班,参学人员100多人。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40多人,从业人员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二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基本普及“育71-1”新桑品种和菁松皓月等家蚕优良品种,推广了桑园一年成园、桑树春期摘芯、小蚕集中电器化共育、大蚕省力化养蚕和方格簇规范上簇等技术。三是积极组织科研开发。近年来在国家、省茧丝办、科技、财政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建成了“江苏省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了“万吨原料茧基地建设”、“茧丝绸增效一条龙”、“特种雄蚕丝产业化开发”、“缫丝智能化系统研究”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和星火项目,争取到项目无偿拨款1500多万元,贴息贷款3亿多元。
三、地方政府加强引导、热忱服务,为茧丝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东台市市委、市政府对创建“中国茧丝绸基地”工作十分重视,一直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经济工作来抓。
第一,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层层落实任务目标。为推进茧丝绸产业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发出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发展规划,出台了优惠政策措施,制订了优化资源配置办法,为创建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倾斜扶持。创建之初,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的意见”,启动“十、百、万”工程,即要求在3年内,通过拓桑,创出6000亩的镇10个,千亩的村百个、3亩的养蚕大户2万个。去年,市委、市政府又下达了2—3年内实现“桑园拓足15万亩、蚕茧产量达到40万担,茧丝质量跃居全国第一、行业产值突破20亿元”的硬任务,总体规划出台后,市政府每年召开拓桑管桑会议,逐层分解任务目标,建立市镇村三级责任制度,将茧丝绸的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年终政绩考核的内容,从而明确了责任,把任务落到了实处。
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实行倾向扶持。为支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每拓桑一亩奖励50元,蚕农物资实行成本价供应,对蚕室进行免费消毒,对蚕农实行保护价收购和“二次分配”,对加工企业让利供应原料,对新上项目简化手续,减免费用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全行业的积极性。
第三,紧紧抓住中心环节,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两个龙头企业蹲点,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推进改革改制,组织研究会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体制机制、生产经营、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的具体问题,给予龙头企业多方优惠扶持,使两个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两个龙头企业分别被命名国家级和部级龙头企业。
第四,针对行业运行的重点和难点,强化收烘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强化依法管理。要求市镇村三级和市有关部门把蚕茧收烘工作作为自身的必成任务全力抓紧,每年春秋两季蚕茧收购前市里都召开专题会办会和收购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讲形势、作部署、交责任、下任务,与各蚕桑生产镇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按收购季节考核奖罚。市里专门成立了蚕茧收购指挥部,市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并动员和组织市有关部门颁发公告,请工商、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组织联合管理小组,到一线维护秩序、提供实地服务,保证了收烘秩序稳定、蚕茧质量提高、各方利益兼顾,蚕茧收购率达95%以上,实现了蚕农、龙头企业、工厂、政府等各方满意的效果,促进了全市茧丝绸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五,引导行业外向发展,加速规模化推进步伐。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队,经常组织两个龙头企业外出考察取经、申报项目、招商引资。民星公司与苏豪集团洽谈和推进南北对接项目,富安公司与东吴丝织厂达成合作开发年产3000吨干茧、1000吨生丝、500吨捻线丝、1000万米绸料的协议,将全市茧丝绸的发展引向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层面。
该市的蚕桑生产有巨大的可发展潜力,除了原有的蚕桑生产区域继续拓桑和挖掘内涵外,正在向堤西无蚕桑生产地区拓展,同时富安公司已兼并了大丰市茧丝绸公司,扩大辐射桑园4万亩,全市的优质茧丝总量已超过全国总量的10%,今后规划逐步提高全市在全国的优质茧丝比重,近2—3年全市发展的低限是:桑园面积到达15万亩,蚕茧总量突破2万吨、年产白厂丝3000吨,茧丝单产、质量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榜首。
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姚建洲
二○○五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