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蚕业生产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8-24 07:47:00
一、今年蚕业生产情况
今年,由于茧丝市场疲软,行情低迷,茧价下滑,蚕农积极性受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重庆市蚕种发种量、产茧量、茧价均较往年有所下降。据统计,2003年春季发种31.4万张,同比减247%,生产蚕茧8420吨,同比减20.3%;收购蚕茧8117吨,同比减23.3%,蚕茧正茧均价414.5元/50公斤,同比减17.5%,统茧均价382.5元/50公斤。同比减18.7%。夏季发种20.2万张。同比减31.l%,据初步统计生产蚕茧 5050吨,同比减 26.6%,收购蚕茧 4500吨,同比减 30.5%,蚕茧正茧均价425元/公斤,同比减3.5%,统茧均价390元/50公斤,同比减4.l%。
目前正秋蚕种正在出库中,各地政府及各级蚕业部门为确保蚕业生产,抓住当前茧丝市场价格上扬,市场趋暖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蚕桑生产下滑势头,确保两秋蚕种不减发,实现两秋发种40万张以上,与去年持平或略增,力争实现全年发种100万张,产茧28000吨。2003年外调桑种1500多公斤,育苗2.0万亩,现有桑园147万亩。
二、蚕业生产的特点
1.产业化工程进一步推进
全面实施的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在去年投入30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安排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1875万元,专项用于蚕业生产,这些资金的投入,以夯实蚕业产业基础、确保百万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保证。近两年,重庆市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新发展桑园40多万亩,并且改变了过去的零星分散的作法,全面实行集中、成片、规模化,大大提升了蚕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对优化蚕业布局,调整蚕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2.蚕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
随着蚕业生产发展的深入,蚕业结构调整日益迫在眉睫。如何才能调出活力、调出规模、调出档次、调出效益,重庆根据自身的蚕业生产实际和地型、地貌、气候特点,提出了“西桑东移”、“低坝高移”蚕业战略,力争用3一5年时间将蚕业生产向宜桑宜蚕,产好叶、养好蚕、结好茧的渝东南地区转移,如黔江、巫溪、奉节等和各地有独特小气候的山丘地带如涪陵的百胜、山窝一带、合川的华莹山脉等地区,整合力量,培育特色,经过努力,今年已初见成效:今年春夏蚕发种黔东地区、各区县的重点蚕区普遍增发或略减,而一些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的老蚕区、非重点蚕区、小蚕区蚕业生产萎缩较快,许多地区减发蚕种多达40%以上,重庆蚕业生产布局正逐步向合理化、优势化方向调整,而且养蚕的专重大户日益增多、专业村社正不断出现。
3.科技兴蚕步伐进一步加快
规范管理提高重庆蚕茧质量是重庆市当前的重中之重,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探索实施桑树夏伐,改四季养蚕布局为三季布局:重庆大多数蚕茧主产区实行一年4次养蚕布局,严重影响蚕茧质量。因此要提高全市蚕茧质量,实现量质并举,必须调整养蚕布局。目前规模化、集约化的成片桑园已日渐成为支柱,使实施夏伐成为可能。今年重庆市科委立项下达“重庆市养蚕布局调整研究与示范”项目,对指导大面积生产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加大科技兴蚕力度:在养蚕上,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养活向养好的转变,突出良桑饱食,实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养蚕向专业村、社。养蚕大户集中;在蚕茧上,积极推进蚕房改造,力求对流窗,改善上蔟环境,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等。尤其是纸板方格蔟部分区县推广面已达50%以上;三是规范蚕茧收烘管理:从今春夏收茧看,收购秩序良好,收购质量进一步提高,实行仪评的单位增多,基本上没有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等现象。收购质量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明显提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重庆蚕业生产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加强改进:一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出“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局面。二是产业体制不顺,各个环节协调乏力。三是茧丝市场行情低迷,茧价大幅下滑,茧贱伤农。
今年,由于茧丝市场疲软,行情低迷,茧价下滑,蚕农积极性受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重庆市蚕种发种量、产茧量、茧价均较往年有所下降。据统计,2003年春季发种31.4万张,同比减247%,生产蚕茧8420吨,同比减20.3%;收购蚕茧8117吨,同比减23.3%,蚕茧正茧均价414.5元/50公斤,同比减17.5%,统茧均价382.5元/50公斤。同比减18.7%。夏季发种20.2万张。同比减31.l%,据初步统计生产蚕茧 5050吨,同比减 26.6%,收购蚕茧 4500吨,同比减 30.5%,蚕茧正茧均价425元/公斤,同比减3.5%,统茧均价390元/50公斤,同比减4.l%。
目前正秋蚕种正在出库中,各地政府及各级蚕业部门为确保蚕业生产,抓住当前茧丝市场价格上扬,市场趋暖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蚕桑生产下滑势头,确保两秋蚕种不减发,实现两秋发种40万张以上,与去年持平或略增,力争实现全年发种100万张,产茧28000吨。2003年外调桑种1500多公斤,育苗2.0万亩,现有桑园147万亩。
二、蚕业生产的特点
1.产业化工程进一步推进
全面实施的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在去年投入30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安排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生态建设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1875万元,专项用于蚕业生产,这些资金的投入,以夯实蚕业产业基础、确保百万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保证。近两年,重庆市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新发展桑园40多万亩,并且改变了过去的零星分散的作法,全面实行集中、成片、规模化,大大提升了蚕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对优化蚕业布局,调整蚕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2.蚕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
随着蚕业生产发展的深入,蚕业结构调整日益迫在眉睫。如何才能调出活力、调出规模、调出档次、调出效益,重庆根据自身的蚕业生产实际和地型、地貌、气候特点,提出了“西桑东移”、“低坝高移”蚕业战略,力争用3一5年时间将蚕业生产向宜桑宜蚕,产好叶、养好蚕、结好茧的渝东南地区转移,如黔江、巫溪、奉节等和各地有独特小气候的山丘地带如涪陵的百胜、山窝一带、合川的华莹山脉等地区,整合力量,培育特色,经过努力,今年已初见成效:今年春夏蚕发种黔东地区、各区县的重点蚕区普遍增发或略减,而一些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的老蚕区、非重点蚕区、小蚕区蚕业生产萎缩较快,许多地区减发蚕种多达40%以上,重庆蚕业生产布局正逐步向合理化、优势化方向调整,而且养蚕的专重大户日益增多、专业村社正不断出现。
3.科技兴蚕步伐进一步加快
规范管理提高重庆蚕茧质量是重庆市当前的重中之重,并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探索实施桑树夏伐,改四季养蚕布局为三季布局:重庆大多数蚕茧主产区实行一年4次养蚕布局,严重影响蚕茧质量。因此要提高全市蚕茧质量,实现量质并举,必须调整养蚕布局。目前规模化、集约化的成片桑园已日渐成为支柱,使实施夏伐成为可能。今年重庆市科委立项下达“重庆市养蚕布局调整研究与示范”项目,对指导大面积生产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加大科技兴蚕力度:在养蚕上,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养活向养好的转变,突出良桑饱食,实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养蚕向专业村、社。养蚕大户集中;在蚕茧上,积极推进蚕房改造,力求对流窗,改善上蔟环境,大力推广纸板方格簇等。尤其是纸板方格蔟部分区县推广面已达50%以上;三是规范蚕茧收烘管理:从今春夏收茧看,收购秩序良好,收购质量进一步提高,实行仪评的单位增多,基本上没有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等现象。收购质量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明显提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重庆蚕业生产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加强改进:一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出“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局面。二是产业体制不顺,各个环节协调乏力。三是茧丝市场行情低迷,茧价大幅下滑,茧贱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