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栽桑不养蚕 贵州毕节蚕桑产业链突现断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8-29 08:10:00

何以栽桑不养蚕

8月19日,记者来到贵州毕节市小吉场镇德胜村徐家寨背后的山坡上,只见满山的矮化密植桑树枝繁叶茂,桑叶状如南瓜叶。秋风乍起,整个山头波翻浪涌,一片翠绿。遗憾的是,徐家寨的农民没有用这些上好的桑叶养秋蚕,200多亩桑园仅仅订了一张蚕种,桑叶并未发挥它应有的经济功能。

德胜村仅仅是农民不习惯养秋蚕的一个例子。在毕节市不少乡镇,桑园闲置的状况并不少见。仅层台镇便可养秋蚕1000多张,却只订了100张蚕种;小吉场镇可养秋蚕400多张,实际上只订了12张。在龙场营镇一位叫唐中仕的农民,往年以每亩地100公斤粮食的价格将土地租给别人种,退耕还林后他把地收回来种桑,原因仅仅是一亩地每年可以享受150公斤粮食和20元的补助,然后任由桑树在地里和荒草一起生长。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不抓紧落实晚秋蚕的数量,单是层台、吉场、普宜、龙场营等几个蚕桑大镇的桑叶资源损失,即可高达上百万元!

农民对满山的“绿色钞票”熟视无睹,桑和蚕的产业链条出现如此大的断点,对于有着栽桑养蚕悠久历史,不少农民靠桑蚕发家致富的毕节市来说,实在匪夷所思。

一位曾在小吉场镇政府任过职的干部说:“前年,为了使农民改变只养一季春蚕的习惯,我们让村干部带头养秋蚕。一天,我们到一位村干部家了解情况,他说养秋蚕很累,因为养春蚕可以爬上树用刀将枝条砍下来慢慢地摘桑叶,不费力,而养秋蚕只能在树上一片一片地摘桑叶,既费力也危险,所以大家都不想养秋蚕。”这位干部介绍,不少农民把养蚕当成“只为几个盐巴钱”的副业,即使现在栽种的是矮化桑园,可以站在地上采摘桑叶,既不伤树,又可以至少养春夏秋三季蚕,但农民们的脑筋还是没有转过弯来。

管理服务是软肋

实际上,农民意识不到位仅仅是制约蚕桑业发展的表层原因。政府多年来对蚕桑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蚕桑基地的扶持行动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化体系,管理服务不到位,技术推广成空白,导致养蚕成功率低,亩桑效益和张种效益差,才是毕节市蚕桑产业没有做大做强的内在原因。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毕节市便提出把栽桑养蚕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全市范围内拟建10万亩蚕桑基地,并成立栽桑养蚕的产业化机构,但由于基层政府受财政贫困的困扰,加上缺乏他山之经以资借鉴,干部的精力多半放在抓吹糠见米式的经济创收上,相关的蚕桑公司基本上是一个“空壳”躯体,延伸到乡镇的技术员被分配去抓中心工作,结果对蚕桑产业的关注程度是雷声大雨点小,蚕桑产业只好原地踏步。某乡镇干部无意间曾向记者“交心”:“栽桑养蚕受益的是农民和蚕桑公司,我们费力却得不到好处。如果能兼顾政府的利益,我们一定会让农民把所产桑叶全部用来养蚕。”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方兴未艾的蚕桑发展状况,尝到栽桑养蚕好处的农民们采取各种土办法,克服种种困难,顽强地在桑树上“采金摘银”,显示着蚕桑产业的巨大潜力。

在龙场营镇龙场村,一位叫邓福英的农民向我们展示着他发明的“蚕网”,并拿出一个笔壳式的铁管介绍:“由于我们这地方买不到蚕网,我坐着也在想,睡着也在想,终于想出买来塑料薄膜钻孔当蚕网的办法。开始我用铁钎烙,但孔是卷的,不好用。后来我请铁匠打了一个铁管,把铁管的一头磨快,这样钻的孔就平整好用了。”在层台镇斯栗村,农民们筑土为墙石棉当瓦盖房做蚕房,克服了无房养蚕的苦恼。在小吉场镇德胜村,农民们随时准备好新鲜石灰当蚕药……

支撑着农民们顽强地栽桑养蚕的内在动力,当然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层台镇一位叫胡义文的农民说:“我全家4口人,种了70亩桑,除了荒山荒坡和自己的包产地外,很大一部分是租别人的土地种的。今年饲养春蚕,收获鲜茧500多公斤,除去投资成本,纯收入有4000多元。”小吉场镇廖家院组的廖中熙老人介绍,他家一年仅养春蚕就可收入6000多元,他们这个组能够富裕,全靠栽桑养蚕帮了大忙。

“栽桑不择土壤,不怕旱涝和冰雹,其适应自然的能力强,桑树三四年便可以进入盛产期。养蚕不要太多劳力,也不费很长时间。一亩桑园可产生2000元左右的纯经济收入,比种粮食有搞头,比种水果保险。”养蚕专业户们对栽桑养蚕持相同的看法。

规模化规范化方成产业

“从气候条件看,贵州的气候比江浙一带更适合桑树生长,桑叶大而密,体质厚;蚕茧个头大,颜色雪白,抽丝长,一个大茧要抵江浙一带的两三个……”说起毕节市的蚕桑发展优势,多年来从事蚕桑技术推广的毕节市地源蚕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张应祥如数家珍。

张应祥介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丝绸业成了大有可为的优势产业。20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各国元首身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唐装,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对丝绸制品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当这一产业空前看好时,作为蚕桑产业重心的东南沿海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蚕桑渐显明日黄花苗头。这为贵州贫困山区蚕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正是看准了发展蚕桑业的天时、地利条件,从2000年开始,毕节市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退耕兴桑。毕节市的蚕桑种植面积从过去的不到1万亩发展到了近3万亩。针对出现的农民栽桑不养蚕的状况,毕节市于今年6月17日引资兴办了毕节市地源蚕桑有限责任公司,并明确了乡镇由两名技术人员专门抓蚕桑产业。

对于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要走向市场,只有规模化规范化才能形成产业。发展蚕桑,桑园必须在5万亩以上,才能兴办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据调查,毕节市目前3万亩桑园中,有相当部分是体薄叶稀的劣质桑。为此,发展蚕桑产业,首先必须大力推广种植产量高的矮化密植桑,把好栽桑养蚕的第一道关口。其次,在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运作中,必须把公司和农民、政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既搞好基地建设,又有效地连接市场;既保证农民和公司的利益,又为政府提供足额的税收。

据了解,退耕兴桑让农民作“茧”致富已成为毕节市决策层和各乡镇的共识。目前,很多乡镇已经在今年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拟出发展蚕桑的计划,毕节市的蚕桑产业正向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