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低的观念被改写高科技延伸桑蚕业价值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8-20 08:08:00
在业界传出可以用桑树皮做衣服的消息后,四川女皇茧业有限公司日前在大邑县圈地1万亩发展桑蚕基地及科技园区,其开发的可使家蚕增值数百倍的新技术将在此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成都天友发展公司也在邛崃建设科技型的“中国蚕桑第一村”……用现代科技来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正掀起热潮,而随着桑叶、桑皮、桑葚、桑蚕的价值链得到开发与延伸,传统的“桑蚕业产值低”的观念将被改写,产业的多处开花也将有利于规避反倾销等带来的风险。
用新技术实现增值
从传统产业中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多需要科技这只钻头。四川女皇茧业股份公司是川北最大的蚕茧生产、加工、销售和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专业企业,2001年起同西南农大建立了高科技蚕丝研究院,组织8位专家开始自主开发“利用家蚕生产碱性磷酸酶”技术,迈出了以高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改造传统蚕丝业的路子。目前,该技术已基本成熟即将走向产业化应用阶段。
目前国内市场所有的碱性磷酸酶都从外国进口,而该碱性磷酸酶多数是从猪大肠、牛小肠及牛脾等动物脏器中提取的,价格十分昂贵。而西南农大的专家们研究发现,从四川某种家蚕品种提取的碱性磷酸酶的单位含量竟比猪、牛等动物脏器的含量高出10多倍。在提取工艺日趋成熟的条件下,一只蚕因分离纯化碱性磷酸酶其价值摇身一变为10-20元/只,而一只蚕的成本仅2-3分钱,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上百倍。四川女皇茧业股份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谭江还自豪地告诉记者,经有关部门检测查新,该技术在国内尚属首创。
独有意味着先机。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前景自然令人期许。
价值链从桑叶开始
在市场不断细化的今天,桑蚕业的挖潜也在不断细化。
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在桑皮上做文章,研发出了“桑皮纤维”技术,又依托多家科研所、大学,对蚕丝在化妆品、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
而女皇茧业在家蚕方面,除了研发应用新的生物分离技术,家蚕培育技术也有创新。据谭江介绍,该公司培育的“单养雄蚕蛾”,吐的丝长达1200米左右,比普通蚕吐的丝长400米左右,茧丝也比普通茧丝粗。该家蚕品种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已有制药厂用其生产药剂,女皇茧业也计划自己投资建厂,利用该家蚕生产保健酒。极高的商业价值,让该品种家蚕国际市场的价格达到10万美元/吨。
以新技术让一个产业链不断增值延伸,女皇茧业的目光还紧盯着桑叶、桑葚……据悉,女皇茧业开发的嘉陵20号和嘉陵16号桑树品种,头年九月栽种第二年夏天就可用于养蚕,传统品种一亩桑园年产蚕茧仅100公斤左右,而该品种的蚕茧量可达200公斤。此外,新建一家饮料加工厂,对纯天然稀有的绿色食品桑葚进行加工;对可带来更高附加值的蚕砂、僵蚕等的收集都列入了公司发展计划。
成都天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也看到了桑蚕业的开发潜力,近日与成都市科技局、外经贸局正式选址邛崃,拟共建一个集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农村小康建设模型村。由此,桑蚕业的价值链延伸到了旅游层面。
“农业工厂”助推产业化
如果桑蚕业的产业化价值链由此结成并逐渐成熟,一亩桑园的产值将大大提升。
而且,价值链的延伸,变单一的产业为多元的产业,有利于以“东方不亮西方亮”来规避诸如对中国丝绸进行反倾销带来的风险。
当然,产业化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来推进更能获得显著效益。7月31日,四川女皇茧业股份公司同大邑县方面初步达成协议,在该县墩义乡圈地1万亩发展桑蚕基地。其中9500亩地建桑园,500亩地建设科技园,将其新技术悉数进行应用。据透露,该项目首期投资500万元进行滚动开发,总计投资2700万元,新栽桑9500亩,项目建成后,年养蚕6万张,产茧20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5000万元。
“我们的桑葚饮料加工厂和高效生物真菌杀虫剂生产厂就建在这个基地”,谭江告诉记者,对万亩桑园的经营方式,他们将采取公司化规模经营的方式,由公司投入资金建立桑园,然后再聘请农民进入桑园基地,按照公司统一的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蚕茧,凭劳动力领取报酬的农民变成了“工人”,这种模式就是国外流行的“农业工厂”。一旦生产后,规模出效应,通过积少存多的方式,将使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从而创造极高的经济效益。
有关专家认为,以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应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思路。仅以养蚕为例,四川现有170万亩桑园,占全国桑园面积的四分之一,所涉农户上百万。用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经营,走产业化之路,将会带动几百万农民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