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四川2002年蚕业工作总结及2003年工作任务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3-19 10:48:00

    四川省近日在成都召开蚕业工作会暨四川省蚕业协会成立大会,省蚕业管理总站站长、蚕业协会会长曾华明作了“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开创四川蚕业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的蚕业工作,安排部署了2003年的工作任务,宣告四川省蚕业协会正式成立。
    一、2002年的主要工作
2002年四川蚕业在茧丝绸市场持续低迷茧丝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蚕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省生产原种7.9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305万种,原种、普种在数量和品种上均可满足今年生产的需要。蚕种的主要质量指标稳中有升。全年发放蚕种300万张,产茧160万担,总量与上年持平,质量有所提高。
   (一)完善四个体系。一是完善管理体系。2002年许多市、县进行了机构改革,市级蚕业管理机构基本上都作了调整,机构和人员的变化给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行业上下努力,协同配合,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体系,贯彻国办发[2001]44号、用办发[2001]108号文件精神,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依法管理、搞好服务”的管理思路,重新制定了《四川省蚕种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四川省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并对符合条件的123家单位颁布了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二是完善蚕种质量检验体系。进一步严格贯彻执行《蚕种质量》和《蚕种检验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强化蚕种质量检验,保证用种安全。加强了对省外调入蚕种的检验检疫工作,保证了调入蚕种的质量事故发生。三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在蚕业管理机构调整和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稳定技术队伍,按有利于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稳定县一级;通过共育户联农户、基地联农户、合作社联农户等产业化模式,为蚕农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稳定基层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全省根据市县机构改革和职能划转情况,及时调整行政执法队伍,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三个优化。各地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机遇,大力推进蚕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进三个优化。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采用集中成片、规模化的栽桑方式发展蚕桑生产,培育蚕桑生产基地县、基地乡、基地村,加快蚕桑生产由次区向优势产区转移,逐步形成用中北、攀西和用川南三大优势蚕业产业带。二是优化蚕业结构。各地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工厂)+农户”、“公司(工厂)+基地+农户”、“公司(工厂)+蚕农合组织”、“蚕种场+农户”、“业主+农户”等贸工农一体经营模式,重视和保护蚕农利益,推进蚕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三是优化品种。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加速871×872、洞庭×碧波两对新蚕品种的推广,全年推广量已达156万张,约占全省蚕种发放量的52%,基本上实现我省蚕品种第四次更新换代。
    (三)坚持科技兴蚕,提高蚕业的科技水平。按照良种良法的主体技术路线,狠抓蚕种工程和关键技术落实。一是根据区域化试验结果,确定不同区域的推广品种;二是从选原种工作抓起,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三是实施原种统一管理,调控总量,确保质量;四是强化检验;五是把好冷库关,实施蚕种质量的全过程监管,为蚕农提供良种,维护行业利益。重点抓好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优良蔟具使用等技术措施的落实,探索和推广“桑草牧”、“桑菜”等桑园间作模式,不断提高栽桑养蚕科学技术水平和蚕茧单产、质量和效益。加强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全省先后举办了9期蚕桑班、10期蚕种班、共培训1600多人次,经过统一培训考试,95%的学员成绩合格,获得《蚕业技术上岗资格证》。
    (四)严格依法管理,维护蚕业生产和经营秩序。一是对蚕业生产依法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按要求进行了清理上报,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统一按要求纳入政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对泸同、南充、自贡、内江、广安等地发生的无证供种行为依法进行了可处,维护了蚕种生产、供应秩序。
二、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会议分析了当前蚕桑丝绸行业面临的形势。2002年的蚕业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结构性矛盾和体制障碍仍然存在。一是从2001年下半年起,茧丝价格一路走低,干茧、厂丝平均价格从6.79万元/吨、22万元/吨下降到现在的3.2万元/吨和11万元/吨,鲜茧收购价格亦大幅下滑,秋季个别地方价格仅为6-8元/公斤,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二是蚕种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三角债”拖角严重,种款难以到位,蚕种场生产难以为继;三是蚕业的基础性投入没有正常资金来源,业务经费无保障,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技术措施难落实,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开展和蚕桑生产的稳定。
    对当前的严峻形势,要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在市场经济下,正确的发展理念应该是以生产是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这种适应既包括数量的满足,又包括质量的提高。去年以来的市场低迷,根本原因是供大于求。供过于求的局面通过市场调节,实现新的平衡。应该说蚕丝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市场波动的周期变短,振幅加剧;二是企业和蚕农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变强,比过去更加理性地对待市场的低迷;三是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市场作用加大;四是区域优势更加显现。因此,我们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更要看到四川发展蚕业发展生产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四川蚕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和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经过近几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使四川蚕业经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
    三.2003年工作任务和措施
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坚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以提高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蚕业产业化进程,确保蚕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工作目标:生产蚕种300万种,发种300万种,产茧160万担,蚕种、蚕茧质量进一步提高。
   主要工作措施:
   (一)继续按照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和川办发[2001]08号文件精神,深化改革,加强蚕业管理,强化宏调控。一是继续完善行业管理、质量监管、蚕业技术服务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当前市县机构改革仍在进行,全省事业单位的改革在即,各地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本着有利于稳定蚕业基础,有利于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茧丝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职能调整和机构改革,做到管理体系不乱,科技队伍不散。二是强化证照管理。按照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依法管理,搞好服务的思路,做好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和蚕种质量合格证的管理工作。依法保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打击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维护获证单位和利益,保证蚕业生产和经营工作的正常有序。三是坚持总量控制,按照“四统一”的要求,保持种性,提高质量,控制数量,同时着力研究解决生产不平衡、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保持蚕种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蚕种质量的全面提高和供需基本平衡。四是发挥蚕业协会的作用。成立蚕业协会,是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统一会员的思想认识,调动全体会员的积极性,其同参与管理,加强全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协调,共同维护和规范全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二)继续抓好蚕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加快蚕业产业化进程。蚕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要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蚕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零星分散向适度规模、集约化方向转变;蚕业布局的调整,要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原则,实现蚕业生产由一般区域向优势蚕区的转移。要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蚕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公司(工厂)+农户”、“业主+农户”等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各市(州)要重点帮扶、支持1-2个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带动蚕业升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继续强化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保证用种安全。四川省通过不继强化蚕种质量管理,蚕种质量不继提高,多年来未发生大的蚕种质量事故。要进一步完善蚕种质检体系,加强资格管理,认真执行《蚕种质量》和《蚕种检验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和国家有关检疫微粒子病等规定,严格开展母蛾镜检、成晶检验和检疫、杂交率检验以及省外调入蚕种的检验检疫;继续加强蚕种出库把关与蚕药市场监测工作,杜绝不合格蚕种的劣质蚕药流入市场,坑害蚕农,保证用种用药质量安全,维护蚕农利益。
   (四)继续实施科技兴蚕,加快推进蚕业技术进步。蚕业科技进步是转变蚕业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今年是“全国农业科技年”,要按照良种、良桑、良法的总体技术路线,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一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培育和推广优良桑、蚕品种,进一步加快桑园更新和优良蚕品种的换代步伐。二是继续贯彻栽桑养蚕主体技术路线,提倡一步成园的栽桑方式,提高户平栽桑数量,为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养蚕继续狠抓小蚕共育、统防统消、大蚕省力化、优良蔟具使用等关键技术的落实,蚕种要继续搞好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三是继续抓好基层蚕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和技术培训,为蚕农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各种配套服务工作,提高单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四是要积极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科技示范园区为“新技术示范基地、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五是加强科研和生产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先进科学技术在蚕业生产各方面应用与推广,加快蚕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蚕业技术水平。
   (五)继续加大蚕种、蚕桑执法力度,为蚕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坚持严格执法,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蚕业生产和经营秩序。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2003年的重点是县级执法体系的完善。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行业依法办事,依法兴种,依法兴蚕业的意识。
   (六)求真务实,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各级蚕业部门肩负着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一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要准确把握新的形势和战略机遇,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不断开拓创新,使蚕业发展有新思路,蚕业改革有新突破,蚕业对外开放有新举措,蚕业各项工作有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