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丝绸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27 15:10:00
众所周知,丝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价值的代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全行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经历了长达5年之久的调整。1999年之后,丝绸行业才实现了扭亏转盈,出现了全面恢复性的增长,并使我国丝绸产品继续在国际上保持优势地位,丝绸行业也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少数几个优势产业之一。
但是,2002年以来,受到国际环境竞争加剧和美国及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我国丝绸行业再次面临严峻的形势,由于农副产品的价格比较效应,近几年来,蚕茧产量连年增长,2002年春茧产量比2001年增长了11.74%,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厂丝价格长时间处于下滑状态,从2001年8月份的19万元/吨跌至目前的12万元/吨,并且屡创历史新低。另一方面,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根据去年1~6月份海关统计,上半年茧丝类出口金额为19725万美圆,同比下降18.96%,其中厂丝下降45.9%、土丝下降28.4%、废丝下降49%,绢纺丝下降30.4%;真丝绸缎出口14755万美圆,同比下降16.9%,其中坯绸下降16.5%,印染绸下降19.5%,丝绸服装出口6.29亿美圆,同比下降18.2%,其中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的出口金额分别为2.5亿美圆和3.8亿美圆,同比分别下降6.5%和24.4%。对于产品80%用于出口的我国丝绸行业来说,原料供给大幅度增加,而出口需求大幅度下降,无疑给全行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世界丝绸业竞争加剧,对我国带来了剧烈的挑战和冲击。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透向了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银行、欧盟以及日、韩、法等国家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印度、泰国、越南、巴西,甚至尼泊尔等国家蚕丝业的发展,目前,巴西发展起来的高品位丝在欧洲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而已经形成独特风格的印度丝绸和泰国丝绸以及越南的低价生丝也具备了与我国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印度,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丝绸第二大生产国家和第一大消费国家,已经能够饲养二化性蚕茧、用于生产2A-4A级厂丝的白茧,最终产品的服用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印度对美国出口绸缎首次超过了我国,2001年已经是我国对美出口的2.56倍。加之其他东南亚国家,部分非洲国家和远独联体国家致力于蚕丝业的发展,全球丝绸原料供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竞争日益加剧。
2、丝绸继续面临其他纤维制品的激烈竞争。随着世界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化纤仿真技术的不断突破,蚕丝纤维继续受到激烈竞争与挑战。特别是在克服蚕丝业纤维产品易皱、易缩的弱点上,至今还没有能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和对世界丝绸业发展祈祷突破性作用的产品。
3、与丝绸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方面,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而我国仅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丝绸最终产品发展滞后,丝绸制品出口主要以来样、来料加工为主,至今未形成自主品牌,出口效益难以提高。
无论从当前所面临的形势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看,无论从世界丝绸业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国内全行业发展方面看,大力发展丝绸最终产品是振兴我国乃至世界丝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产品始终以原料性产品出口为主,在国外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这一割据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丝绸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我国生丝出口已经沦落到以印度为市场主,出口量占据一半以上,并且遭受到印度反倾销的调查,而且目前国内经营生丝的公司出现了出口难,效益大幅度下降,有的甚至处于亏损边缘的局面。而在最终产品上,目前我国梭织丝绸服装出口不足1亿件,与最高年份出口的3.5亿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要提高我国丝绸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把重点转移到以出口最终产品为主上来,提高产品品质,扩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丝绸消费,扩大丝绸出口。
近几年,随着城市丝绸初加工能力的转移和”东桑西移“的发展,蚕茧生产和丝加工都得到较大的巩固和提高,而深加工和精加工没有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初加工和深加工不能同步发展,致使丝绸原料性产品供应超过最终产品的需求,导致原料性产品价格不断下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我国丝绸行业只有从以原料性产品生产为主转移到以最终产品生产为主,才能全面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使我国由”丝绸大国“逐步变为”丝绸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