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保纺织工业现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2-20 08:22:00
    保纺织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1834年,保加利亚人在斯利文市创办了第一家纺织厂。19世纪保从土耳其的奴役下解放后,纺织工业和食品加工业成为保国家的工业形象。1944年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厂,生产布料、针织品及成衣,形成了很大的出口生产规模。产品主要出口到以前苏联为主的经互会市场,用于换取石油、棉花和其它国家必需的战略物资。1990年后前苏联市场的大门对保生产厂家逐渐关闭,同时,保市场大量涌进了各式各样的进口纺织产品。保纺织生产企业不但逐步失掉了赖以生存的传统国外市场,也大量减少了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 
    保加利亚纺织工业在90年代变革之初,仅有国营制衣企业73家、纺织及针织企业159家。据工业部的统计,1998年制衣公司已增加到2620家、纺织及针织企业536家。纺织及针织企业的75%和制衣企业的90%均已完成私有化。纺织行业共有职工14万人,其中近2500家企业的职工人数仅为50人左右。 
   据官方的统计,1998年保棉布及毛料的产量仅为1989年的1/5,棉线的生产仅为变革前的45%或者50%,很多企业被迫停产或生产严重萎缩。但一些渡过难关的企业如卡扎洛克市的"KATEKC"、斯蒂文市的"CLITEKC"、瓦尔纳市的"KALATEKC"等企业已成为唯数不多的几家生产状况良好的企业。悠久的历史和拥有良好的技术人员已成为这些企业吸引外资的优势。在针织品领域里仅有那些具备织布、印染、制衣一条龙生产条件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否则均已被淘汰。据统计现在针织品行业中的制衣、窗帘、袜子的生产仅为企业生产能力的65%。成衣加工业的生产仅为该行业生产能力的70%,睡衣类产品达到了企业生产能力的90%,产品在市场上相对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成衣加工业中产生了很多的私人企业,通过国外订单,利用国外的技术、材料从事来料加工业务,贸易额逐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增长。 
    在经历了近10年的市场经济的摸索,保绝大多数纺织企业已完成私有化,并分化、成立了很多新的中小型企业。但由于保在失去原经互会传统的产品出口市场的同时,没能建立起面向西方的新的出口市场;保企业设备较为陈旧,生产力低下,经营上缺乏市场观念,生产的商品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均不具备竞争力;加之不规范进口和生产的商品充斥保市场,迫使保本国品牌的产品也逐步失去国内市场份额等原因,保企业已一步步沦为西方国家制衣业从事来料加工的车间。同时,即便保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购买力相对较低,价格低廉已成为大多数消费者购物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本行业内走私、偷税漏税、使用非纳税劳动力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保大型企业面临着仅仅依靠本国市场的需求得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是严峻的,应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及时调整经营观念,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 
    保纺织业的有关人士为了避免保企业完全沦为西方国家制衣业从事来料加工车间的局面出现,提出了"生产保加利亚产品、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设想。这一设想的宗旨就是保企业自行设计款式、自行采购原料、自行生产,然后提供给外国公司,该外国公司利用自己的品牌投放市场,通过外国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盘活保企业的生产机制。虽然,这种合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某些西方企业的认可。但在实际过程中保企业也同样将遇到很多的困难:首先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跟踪世界服装潮流信息的手段,并要有超前的设计思想,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保企业一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第二、保生产的面料质量没能达到西方市场对生产服装的要求;第三、保大多数企业尚需外界的资金支持,一般由保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提高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因此,现阶段对保生产企业来讲实施这种设想的成本是相对昂贵的。 
    据保贸旅部1998年的纺织产品出口统计,毛料出口达2092万美元、其中581万美元出口到欧盟国家;人造线的出口达3082万美元,其中1409万美元出口到欧盟国家;针织面料的出口达113万美元、其中32万美元出口到欧盟国家;针织服装的出口达1.62亿美元、其中1.45亿美元出口到欧盟国家;服装的出口达2.85亿美元、其中2.45亿美元出口到欧盟国家。 
    据联合国和欧盟的统计,1998年保向欧洲市场出口了价值3.15亿欧元的服装及其它纺织品,其中大部分为境外来料加工产品。欧盟对保布料及服装的出口已没有配额限制,保1998年成衣出口占保向欧盟出口的16.5%,与其它商品出口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预计保成衣出口量在未来5年中还有望成倍增长。1999年保政府也取消了保公司向西方出口纺织品的登记制制度。 
     保纺织品和服装占向美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并实施配额限制。但由于保企业对美市场特点缺乏了解,长期以来不能完全利用对美纺织品出口配额。现仅有10-15家保企业直接与美从事出口业务。主要产品为毛料女短裙、毛料女式上衣、女裤、男上衣及女式大衣等。 
     在纺织品来料加工领域保一些较大的企业保持了以前与西方不多的传统贸易渠道,可较易得到西方客户的订单。 近几年,在这些企业周围逐步形成了很多小企业,来分包完成订单的部分任务。在远东、前苏联、前南的企业不断降价的竞争压力下,对来自于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英国的保传统客户来讲保企业有其地理上的优势。同时,保企业设备大多自动化程度不高,较容易根据订单的需要来调整生产,同时,保劳动力的素质也相对较高。但西方客户对服装的加工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对服装的外形和包装的质量要求绝不会有任何妥协余地。但由于多数保企业均缺乏较先进的设备,尚难完全达到订单对产品的生产要求,需在接受订单的同时引进一些技术或设备,在观念上也缺乏对在西方市场已约定俗成的商业要求的理解。因此,对西方客户来讲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厂来执行订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保纺织行业中,现仅有一家布尔加斯的企业"РОПОТАМО"掌握了符合国际标准的ISO9001质量检测系统。对保很多企业来讲,掌握这种质量检测系统的投资是昂贵的,但实践证明确是有益、有效的。很多外国企业在下订单时价格较高,但由于保企业不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检测系统,外商最后通过对个别商品质量的索赔来达到降低加工成本的目的。 
    同时,西方客户在向保公司下单前,往往要考察保公司是否使用童工及犯人从事生产劳动、是否安全生产、是否给职工上保险、是否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等。 
   在国际市场上,服装来料加工业务的订单价格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保加利亚生产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该加工业的成本却在不断上涨。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仅将原因归纠于企业设备的陈旧,而忽略了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上加以改进,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同时,服装来料加工产品在出口过程中也遇到来自市场以外的阻力,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企业对海关部门的官僚作风多有报怨,如保企业要为因加工服装需要,由客户提供临时免费进口、加工完后要返还的设备支付关税和增值税。同时,欧盟国家对非欧盟国家生产的纺织品原材料的安全、无危害性标准要求相当严格,根据保标准质量检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对临时进口的生产用原材料生产厂家要提供边防检测部门的检测报告,检测过程使保生产厂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开销。1998年该行业仅此就支付了近300万马克的费用。 
     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保纺织行业的生存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占有量的问题,而关键是一个经营观念的问题。外国投资者在弥补保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方面不足的同时,首先应带来的是经营观念上的更新,从而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如投资者自己也缺乏对西方市场的了解,仅在硬件上下功夫,盲目利用保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地理优势,甚至配额上的优势,将难于使疲惫中的企业得到恢复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