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平稳 着力内需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02 12:03:00
2002年广东经济:“寒流”中的热点
在世界各地经济遭遇“寒流”的同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估计去年全年经济增长可达到7%,广东可望达到9·5%
2001年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发展中波动最大、困难较多的一年。占全球经济总量28%左右的美国经济在调整中逐季回落,预计全年仅有接近1%的增长。欧盟和日本的经济也疲态毕现,全年增幅估计分别为1·6%和—0·9%。美、欧、日经济同步不景,在二战后尚属首次,并使全球经济走入衰退。而据世界银行预测,发展中国家2001年增长率将降至2·9%。
世界各地经济遭遇“寒流”的同时,中国却一枝独秀,估计全年增长可达到7%。这与中央政府连续数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深化体制改革,激活微观基础密切相关。
广东是全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省区之一,近年的对外依存度保持在140%左右。世界经济的衰退也让广东最先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压力。2001年广东外贸出口增幅的滑落,不仅弱化了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加大了内需市场调控的难度。但在一系列刺激需求的宏观政策作用下,投资和消费依然获得正常的增长,从而令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全年GDP的增幅可望达到9·5%,高于年初省政府的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这个结果来之不易。
200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获得7%左右的增长。广东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可实现9%的增长
展望新一年的广东经济,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未雨绸缪,善为因应。
从国外环境看,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全球经济回暖最快需至第三季度才能出现。新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在1·6%左右,真正的景气增长要到2003年才会出现。因此,在全球经济普遍走低,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走软的情况下,新一年广东的外贸出口将继续面临一系列的压力和困难。
从国内环境看,中央政府出于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客观判断,2002年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上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放宽个人消费信贷、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公务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开放投资领域、改革投融资体制等综合性的措施,以保持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入世”的市场开放承诺、潜在的庞大需求市场等,都将在新的一年充分显示其吸引国际资本的巨大魅力。200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获得7%左右的增长。
广东经济固然在相当程度上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但近几年结构调整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农业保持持续的稳定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也增强了工业的增长后劲,金融、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和物流服务等产业则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内需市场将继续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新阶段,广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模式,依然对外资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新年广东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总体经济可保持接近9%的增幅。
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到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结构调整尚未到位、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农村发展动力不足、体制因素制约明显,以及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等,都将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新年开篇之时,一方面要对运行态势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冷静应对;另一方面,则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宏观政策思路作出相应调整,长短目标结合,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培育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因素。
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
与外贸出口相比,内需市场显得更加可控,在“外紧内松”的情况下,要通过不断开放投资领域,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加大城市改造、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形成新的投资热潮。对开始形成的消费热点如汽车、住宅、教育、旅游等加大鼓励力度,清理和减免限制消费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努力使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80%以上。
稳定出口,保持应有的拉力
广东的外贸出口不仅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2001年的实践证明,在全球经济走低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一些拓展的空间。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尤其要通过改善环境、增强服务和政策松绑等综合措施,抓住中国“入世”带来的新机遇,稳住现有外资企业,鼓励增加投资、收购本地产品出口和兴办新的项目,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私营企业增加出口。并加强海关、工商、检疫、税务、银行之间的协调,保证通关畅顺,增强企业活力。
调整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结构调整是广东现阶段的关键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顺应当前新的消费需求,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证券、信息咨询、教育文化、现代物流等智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要通过高新技术的培育,推动行业链延伸发展。具备大港口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引进外资,适当发展基础产业和重化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
改善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
中国“入世”后会带来许多机遇,但机遇只属于那些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其中最关键的是建设良好的软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加快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提高经济运作的市场化程度,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坚决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贪污腐败行为。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必要的转移支付手段,协调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利益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维护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着力吸引国内外各类专业人才,加强职业道德和公民意识教育,提高总体人口素质。(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 《南方日报》 2002年1月02日
在世界各地经济遭遇“寒流”的同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估计去年全年经济增长可达到7%,广东可望达到9·5%
2001年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发展中波动最大、困难较多的一年。占全球经济总量28%左右的美国经济在调整中逐季回落,预计全年仅有接近1%的增长。欧盟和日本的经济也疲态毕现,全年增幅估计分别为1·6%和—0·9%。美、欧、日经济同步不景,在二战后尚属首次,并使全球经济走入衰退。而据世界银行预测,发展中国家2001年增长率将降至2·9%。
世界各地经济遭遇“寒流”的同时,中国却一枝独秀,估计全年增长可达到7%。这与中央政府连续数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深化体制改革,激活微观基础密切相关。
广东是全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省区之一,近年的对外依存度保持在140%左右。世界经济的衰退也让广东最先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压力。2001年广东外贸出口增幅的滑落,不仅弱化了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加大了内需市场调控的难度。但在一系列刺激需求的宏观政策作用下,投资和消费依然获得正常的增长,从而令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全年GDP的增幅可望达到9·5%,高于年初省政府的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这个结果来之不易。
200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获得7%左右的增长。广东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可实现9%的增长
展望新一年的广东经济,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未雨绸缪,善为因应。
从国外环境看,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全球经济回暖最快需至第三季度才能出现。新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在1·6%左右,真正的景气增长要到2003年才会出现。因此,在全球经济普遍走低,亚洲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走软的情况下,新一年广东的外贸出口将继续面临一系列的压力和困难。
从国内环境看,中央政府出于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客观判断,2002年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可能包括增发国债、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上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放宽个人消费信贷、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公务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开放投资领域、改革投融资体制等综合性的措施,以保持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入世”的市场开放承诺、潜在的庞大需求市场等,都将在新的一年充分显示其吸引国际资本的巨大魅力。2002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获得7%左右的增长。
广东经济固然在相当程度上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但近几年结构调整的成效已逐步显现,农业保持持续的稳定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也增强了工业的增长后劲,金融、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和物流服务等产业则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内需市场将继续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新阶段,广东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市场运作模式,依然对外资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新年广东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总体经济可保持接近9%的增幅。
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到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结构调整尚未到位、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农村发展动力不足、体制因素制约明显,以及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等,都将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新年开篇之时,一方面要对运行态势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冷静应对;另一方面,则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宏观政策思路作出相应调整,长短目标结合,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培育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因素。
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
与外贸出口相比,内需市场显得更加可控,在“外紧内松”的情况下,要通过不断开放投资领域,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加大城市改造、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形成新的投资热潮。对开始形成的消费热点如汽车、住宅、教育、旅游等加大鼓励力度,清理和减免限制消费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努力使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到80%以上。
稳定出口,保持应有的拉力
广东的外贸出口不仅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全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2001年的实践证明,在全球经济走低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一些拓展的空间。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尤其要通过改善环境、增强服务和政策松绑等综合措施,抓住中国“入世”带来的新机遇,稳住现有外资企业,鼓励增加投资、收购本地产品出口和兴办新的项目,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私营企业增加出口。并加强海关、工商、检疫、税务、银行之间的协调,保证通关畅顺,增强企业活力。
调整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结构调整是广东现阶段的关键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顺应当前新的消费需求,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证券、信息咨询、教育文化、现代物流等智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要通过高新技术的培育,推动行业链延伸发展。具备大港口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引进外资,适当发展基础产业和重化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
改善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
中国“入世”后会带来许多机遇,但机遇只属于那些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其中最关键的是建设良好的软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加快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提高经济运作的市场化程度,同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坚决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贪污腐败行为。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必要的转移支付手段,协调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利益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维护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着力吸引国内外各类专业人才,加强职业道德和公民意识教育,提高总体人口素质。(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 《南方日报》 2002年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