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想要变动不容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0-30 12:15:00
全球降息潮势不可挡,人民币利率会不会跟进?
随着美国在“9.11”事件后接连两次大力度降息,市场人士一改今年以来对人民币升息的预期,转而增大了对降息的期望值。
其最直接的起因是:第三季度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长期国债中标利率渐次降低,这似乎成了利率走势的一个风向标;步美联储年内9次减息之后尘,我国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最近已降至2%,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25%),这又似乎为利息下行腾出了空间。 赞同降息者的主观愿望是,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前高后低走势,物价低而平稳,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下行,表明“经济列车”尚未驶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适度降息,可望动员部分储蓄资金“出笼”拉动内需,降低出口企业成本、促进出口增长。
然而,由此预测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近期下调,根据并不充分。
此间观察家指出,如扣除利息税,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8%,再考虑到1%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实际利率只有0.8%,下调空间极为有限。而且有专家警告,如果宏观经济运行不是处于繁荣阶段,在利率水平已相当低的情况下,继续下调利率,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导致其调节经济的作用失灵。 权威人士指出,利率调整,并不取决于是否有“空间”,而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效用”。
据此,有关专家分析,当前降息非但难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还可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首先,目前我国逾7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其主要功用是保障未来大宗消费,如购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因而,存款利率再降,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也很难将这些资金大量用于日常消费。贷款利率下调所能刺激的消费需求也极为有限,因为目前贷款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仍相当低,大多数居民尚未接受“负债消费”的理念。
其次,企业存款的快速增加,说明企业总体上不缺资金。投资难以启动,主要是因为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供给不足。而民营企业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来源,进而缺乏申请贷款的能力和足够的投资能力。显然,这些问题都不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所能解决的。再者,降息将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运作带来更多难点。目前银行存贷差的不断增大,不仅说明金融机构中存有大量闲置资金,而且意味着巨额利息收入的损失。在此背景下再放松银根,只能使闲置资金进一步增加,加大运作难度。
一般来说,利率下调可望抑制人民币升值,有利出口。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此举对遏制出口萎缩态势的作用也极为有限。
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呈弱相关关系。再考虑到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国际资本进出我国仍受制约。这就决定了,美国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远低于对完全市场化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对人民币利率的影响同样是相当间接的。事实上,当年美联储升息时,人民币利率正处于下降通道;如今美国降息,我国也没有跟进的必然性。权威人士指出,货币政策委员会有关“协调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提法,并不意味会简单效仿国外的做法。
关于银行间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联系,专家解释说,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两者是割裂的。市场利率水平参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由资金供求决定的。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则属于“人为的”货币政策范畴。由于今年新股申购收益较往年大幅降低、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清淡,一部分资金趋利流向债市,加之清理违规进入股市的银行贷款被挤出,所以市场资金面比较宽裕,从而导致市场利率走低,国债中标利率下降。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近期人民币利率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美国在“9.11”事件后接连两次大力度降息,市场人士一改今年以来对人民币升息的预期,转而增大了对降息的期望值。
其最直接的起因是:第三季度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交易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长期国债中标利率渐次降低,这似乎成了利率走势的一个风向标;步美联储年内9次减息之后尘,我国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最近已降至2%,低于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2.25%),这又似乎为利息下行腾出了空间。 赞同降息者的主观愿望是,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呈前高后低走势,物价低而平稳,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下行,表明“经济列车”尚未驶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适度降息,可望动员部分储蓄资金“出笼”拉动内需,降低出口企业成本、促进出口增长。
然而,由此预测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近期下调,根据并不充分。
此间观察家指出,如扣除利息税,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8%,再考虑到1%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实际利率只有0.8%,下调空间极为有限。而且有专家警告,如果宏观经济运行不是处于繁荣阶段,在利率水平已相当低的情况下,继续下调利率,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导致其调节经济的作用失灵。 权威人士指出,利率调整,并不取决于是否有“空间”,而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效用”。
据此,有关专家分析,当前降息非但难以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还可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首先,目前我国逾7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其主要功用是保障未来大宗消费,如购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因而,存款利率再降,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也很难将这些资金大量用于日常消费。贷款利率下调所能刺激的消费需求也极为有限,因为目前贷款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仍相当低,大多数居民尚未接受“负债消费”的理念。
其次,企业存款的快速增加,说明企业总体上不缺资金。投资难以启动,主要是因为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供给不足。而民营企业主要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来源,进而缺乏申请贷款的能力和足够的投资能力。显然,这些问题都不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所能解决的。再者,降息将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运作带来更多难点。目前银行存贷差的不断增大,不仅说明金融机构中存有大量闲置资金,而且意味着巨额利息收入的损失。在此背景下再放松银根,只能使闲置资金进一步增加,加大运作难度。
一般来说,利率下调可望抑制人民币升值,有利出口。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此举对遏制出口萎缩态势的作用也极为有限。
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呈弱相关关系。再考虑到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国际资本进出我国仍受制约。这就决定了,美国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远低于对完全市场化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对人民币利率的影响同样是相当间接的。事实上,当年美联储升息时,人民币利率正处于下降通道;如今美国降息,我国也没有跟进的必然性。权威人士指出,货币政策委员会有关“协调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提法,并不意味会简单效仿国外的做法。
关于银行间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联系,专家解释说,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两者是割裂的。市场利率水平参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由资金供求决定的。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则属于“人为的”货币政策范畴。由于今年新股申购收益较往年大幅降低、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清淡,一部分资金趋利流向债市,加之清理违规进入股市的银行贷款被挤出,所以市场资金面比较宽裕,从而导致市场利率走低,国债中标利率下降。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近期人民币利率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