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纺织市场2001年度行情综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11 08:10:00
2001年西南纺织市场总体销势表现为:涤短价格稳步回落,销售平稳;棉花价格从高价位逐月下滑,跌幅较大,销售先热后疲;纱布价格全面大幅下滑,全年销售滞缓。各纺织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各企业反映2001年是纺织企业近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一、涤纶短纤销售价格不断下跌。2001年年初涤短价格为10000元/吨左右,随着纺织品市场涤棉类产品销售减缓,加上国产涤纶短纤产能增加,竞争加剧,促使涤短价格不断回落,至年末,涤短价格降至7800元/吨;与年初相比,下跌了2200元/吨,跌幅为22.0%,已跌至1998年底的较低水平。
二、棉花价格大幅下跌。新疆棉花129级2001年年初价格为13500元/吨,一直到五月末,129级新疆花的价格还维持在13200元/吨左右的高价位,与同期国际市场的棉价相比,每吨高出2000多元。致使国内高成本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大大降低,出口困难,纺织品内销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加剧了内销市场的竞争,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为了平抑过高的棉价,促进纺织品出口和保护内销市场,国务院于6月下旬采取了以下应急对策:1.适当安排进口特需棉花;2.计划尚未出口新疆棉“以出顶进”,实行出口核销;3.加大抛售国储棉力度,棉花交易扩大会员量;4.提高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先行将纱、布退税率由15%提高到17%。由于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和内销市场的持续疲软,加上国际棉价的不断下跌,使国内棉花价格从逐月回落到新花上市后的大幅下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棉价大波动。至年末,129级棉花的价格维持在9200元/吨左右,与年初相比,每吨棉花下跌了4300元/吨左右,跌幅高达31.85%。
三、坯布类10个代表品种的价格全部下降。2001年末与年初相比,最高跌幅24.64%,最低跌幅14.29%。
四、棉纱类8个代表品种的价格全部下降。2001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年32支纯棉纱跌31.47%。
2001年纱布市场行情是继2000年下半年纺织品市场转疲后持续滞销的一年,分季度观察,一至二季度,尽管棉花价格当时很高,但纱布价格却一路走低,且销售不畅,产销率不到92%,企业库存加大;进入三季度后,由于部份秋冬应季产品的上市,企业产销率有所提高,曾达到了96%以上,但产品价格仍是下跌;进入四季度后,本应是纺织产品的旺销季节,但旺季不旺,纱布销售更加滞缓,价格继续下跌,到年末,各企业的库存进一步增加。为了削减库存,回收资金,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了竞相降价的措施,致使产品价格急速下跌,市场价格混乱,从而导致市场销售更加疲软,有的大中型纺织企业采取压产、限产、承接对外加工等措施渡过困难。
2001年纱布市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原料和纱布价格基本上都呈单边下跌的走势,原料价格与产品价格的下跌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二、纱布产量继续保持了增长,说明产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价格大幅下跌,虽然产量增加但销售产值却下降了。
三、一般大众化的品种的跌幅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跌幅较小。如纯棉高支高密宽幅及特宽幅织物因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基本上是实行定单生产,销势平稳。
四、尽管2001年市场总体不景气,但仍有企业保持了98%以上的较高产销率,反映出企业之间存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差距。
去年纺织产品销售的持续疲软和价格的大幅下跌应该说是我国纺织业与国际市场加快接轨的必然现象,由于我们部分企业对此形势认识不足和准备不充分,因而显得较为被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纺织行业将更加全面地溶入到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之中,竞争将更为激烈。我们的纺织企业要不断加强设备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并要更加注重基础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一、涤纶短纤销售价格不断下跌。2001年年初涤短价格为10000元/吨左右,随着纺织品市场涤棉类产品销售减缓,加上国产涤纶短纤产能增加,竞争加剧,促使涤短价格不断回落,至年末,涤短价格降至7800元/吨;与年初相比,下跌了2200元/吨,跌幅为22.0%,已跌至1998年底的较低水平。
二、棉花价格大幅下跌。新疆棉花129级2001年年初价格为13500元/吨,一直到五月末,129级新疆花的价格还维持在13200元/吨左右的高价位,与同期国际市场的棉价相比,每吨高出2000多元。致使国内高成本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大大降低,出口困难,纺织品内销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加剧了内销市场的竞争,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为了平抑过高的棉价,促进纺织品出口和保护内销市场,国务院于6月下旬采取了以下应急对策:1.适当安排进口特需棉花;2.计划尚未出口新疆棉“以出顶进”,实行出口核销;3.加大抛售国储棉力度,棉花交易扩大会员量;4.提高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先行将纱、布退税率由15%提高到17%。由于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和内销市场的持续疲软,加上国际棉价的不断下跌,使国内棉花价格从逐月回落到新花上市后的大幅下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棉价大波动。至年末,129级棉花的价格维持在9200元/吨左右,与年初相比,每吨棉花下跌了4300元/吨左右,跌幅高达31.85%。
三、坯布类10个代表品种的价格全部下降。2001年末与年初相比,最高跌幅24.64%,最低跌幅14.29%。
四、棉纱类8个代表品种的价格全部下降。2001年年末与年初相比,全年32支纯棉纱跌31.47%。
2001年纱布市场行情是继2000年下半年纺织品市场转疲后持续滞销的一年,分季度观察,一至二季度,尽管棉花价格当时很高,但纱布价格却一路走低,且销售不畅,产销率不到92%,企业库存加大;进入三季度后,由于部份秋冬应季产品的上市,企业产销率有所提高,曾达到了96%以上,但产品价格仍是下跌;进入四季度后,本应是纺织产品的旺销季节,但旺季不旺,纱布销售更加滞缓,价格继续下跌,到年末,各企业的库存进一步增加。为了削减库存,回收资金,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了竞相降价的措施,致使产品价格急速下跌,市场价格混乱,从而导致市场销售更加疲软,有的大中型纺织企业采取压产、限产、承接对外加工等措施渡过困难。
2001年纱布市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原料和纱布价格基本上都呈单边下跌的走势,原料价格与产品价格的下跌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二、纱布产量继续保持了增长,说明产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价格大幅下跌,虽然产量增加但销售产值却下降了。
三、一般大众化的品种的跌幅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跌幅较小。如纯棉高支高密宽幅及特宽幅织物因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基本上是实行定单生产,销势平稳。
四、尽管2001年市场总体不景气,但仍有企业保持了98%以上的较高产销率,反映出企业之间存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差距。
去年纺织产品销售的持续疲软和价格的大幅下跌应该说是我国纺织业与国际市场加快接轨的必然现象,由于我们部分企业对此形势认识不足和准备不充分,因而显得较为被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纺织行业将更加全面地溶入到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之中,竞争将更为激烈。我们的纺织企业要不断加强设备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并要更加注重基础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