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走出危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17 14:55:00
本月初,一则政府公报让被经济危机困扰了10多年之久的俄罗斯人扬眉吐气——5日,俄政府宣布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两年保持高增长,俄国家经济已经彻底走出危机的阴影。普京总统援引俄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说,俄经济上半年增长5.4%,预计2001年全年将增长5%。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366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财政收支盈余628亿卢布。同时,今年的税收情况明显好转,上半年完成税收91%。当然,最让无数俄罗斯人激动的还是由于国家财政状况好转,几年来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全部补发到位,养老金标准也得到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对于经济增长的原因,俄各界有不同的解释。政府和亲政府的研究部门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稳定货币、鼓励消费、减轻企业税赋等。也有专家和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长期在高水平上运行的结果。另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是,199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抑制了进口,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内需的增加。
从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势看,石油价格在短期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今年俄经济全年呈增长状态已成定局。为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土地法》规定私人可以进行土地买卖等;拟议中的外汇管理条例准备大幅度放松外汇管制,如允许俄公民在国外存款、自由携带不超过1万美元出境、外国银行可以在俄与自然人开展业务等等。这些都给俄罗斯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俄罗斯经济的另一命脉——农业生产目前也开始出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1992年俄罗斯开始了经济自由化进程,国家将土地按份额分给农民,仿效西方推行私人农场的经营模式。大多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了农场农户或各种股份公司。但由于俄罗斯农民不具备西方家庭农场主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没有进入市场的思想准备和独立经营能力,因而私人农场效益不佳。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减少,工农业价格剪刀差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成倍提高,加上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业生产急剧下降。1998年俄罗斯的粮食产量仅4780万吨,跌至1937年的水平。
近两年,俄罗斯政府调整了农业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生产逐渐爬出了低谷。1999年和2000年,农业产值分别增长了4%和5%,粮食总产量上升到6400万吨。今年播种面积首次增加10%,夏粮已获丰收,全年粮产量有望接近7000万吨。目前俄罗斯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的农业结构。国有成份在农业中的比重不到10%,62%的农用土地为私人所有。在农业危机中率先站住脚的大企业对提高农业产量做出了主要贡献,300家大企业提供了全国农产品的16%,在农业总收入中占28%,在农业总利润中占43%。
普京深知俄罗斯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和效益化,他指出,“未来属于大的商品生产者”。俄政府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据本国农业的特点,制定了2001年~2010年农业政策。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家有限财力用于关键领域,最大限度地调动农业内部潜力,完善经济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俄政府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为有效使用国家支农资金,俄政府建立了国有农业银行;为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国家以利息补贴的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贷款,并向效益好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和保护农民利益,国家2001年拨款20亿卢布(1美元约合29卢布)作为粮食稳定基金,平抑粮价;为减轻农业企业的债务,政府把减免债务与提高生产效益挂钩,6月份批准了《2001年债务重组的办法与条件》;为解决农机短缺问题,国家拨款55亿卢布建立了国家农机租赁公司,制定了与农机租赁有关的整套拨款、抵押、保险和资金返还机制;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国家计划实行农业保险制度。在这些正确政策的引导下, 俄罗斯农业已渐渐走出低谷,日见繁荣。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俄罗斯成为众多跨国公司长期投资的场所
但实事求是地讲,俄经济中也还是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从外国投资者对俄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俄仅吸引外资 66.8亿美元,不仅无法跟中国相比,就是相对于波兰等东欧国家而言,也显得寒酸。其实, 至今为止,该国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和其他成本仍然是十分低廉的,可这些优势条件似乎并没有成为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砝码。显然,导致外资始终对俄罗斯市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并非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好坏,而是该国至今仍存在的官僚作风、税制不健全及企业管理落后等因素,正是上述因素阻碍外国投资数量在俄罗斯的增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俄罗斯政府和该国中央银行是否能够管理好该国的金融体制,而在于如何使俄罗斯成为众多跨国公司长期投资的场所。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该国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忙于想办法从企业捞钱,外国投资者则经常受骗上当。一些经商的基础条件如合同、正常的会计制度、客户的满意度等都被普遍忽视了。物物交换则是当时极为广泛采用的交易方式。如今,这一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大多数俄罗斯公司的经营管理比过去想像中的要好上几百倍。一些羽翼渐丰、拥有相当大个人资产的生意人现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过去那种只顾眼前捞现钞,而是更加着眼于长期规划。现金、支票结算的方式已经取代了物物交换的方式。许多公司老板担心的是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融资、市场开拓等问题,而这些在过去是没人关心的。甚至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仿效西方大公司的经营模式,公布公司近期经营业绩。企业间的收购活动在俄罗斯也已经出现,一些民用商品如肥皂、巧克力等生产厂商已经意识到与国际跨国公司在俄罗斯市场上必有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因此纷纷重组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更有一些在俄罗斯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明显感到公司经营业绩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股价,也强烈意识到证券市场巨大的融资能力,希望外国投资者能够通过证券市场投资于俄罗斯企业。
这一切都显示了俄罗斯微观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多数俄国斯的企业离国际标准还很远,它们几乎完全是在一个受到保护的国内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且相当多的经理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银行体系的不健全、资本外逃等问题仍困扰着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这些不足之处也使俄罗斯失去了大量的机遇。许多外国投资者不敢轻易地进入俄罗斯市场,除了由于该国缺乏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俄罗斯投资会莫名其妙地增加原先根本不存在的额外成本支出。比如官僚作风既使得投资者增加了成本,又多耗费了时间。这种情况对大企业而言也许尚可以承受,但是对于那些小企业而言,这种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为了符合那些所谓的投资条件,外国投资者不得不为申请用电、选择场所、进口配额等问题而疲于奔命,而且最后还可能既赔上钱、又贴了时间,可仍没有任何结果。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经济确实已经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正在走向复兴的明天。
对于经济增长的原因,俄各界有不同的解释。政府和亲政府的研究部门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稳定货币、鼓励消费、减轻企业税赋等。也有专家和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长期在高水平上运行的结果。另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是,199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抑制了进口,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内需的增加。
从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势看,石油价格在短期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今年俄经济全年呈增长状态已成定局。为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土地法》规定私人可以进行土地买卖等;拟议中的外汇管理条例准备大幅度放松外汇管制,如允许俄公民在国外存款、自由携带不超过1万美元出境、外国银行可以在俄与自然人开展业务等等。这些都给俄罗斯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俄罗斯经济的另一命脉——农业生产目前也开始出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1992年俄罗斯开始了经济自由化进程,国家将土地按份额分给农民,仿效西方推行私人农场的经营模式。大多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了农场农户或各种股份公司。但由于俄罗斯农民不具备西方家庭农场主的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没有进入市场的思想准备和独立经营能力,因而私人农场效益不佳。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减少,工农业价格剪刀差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成倍提高,加上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业生产急剧下降。1998年俄罗斯的粮食产量仅4780万吨,跌至1937年的水平。
近两年,俄罗斯政府调整了农业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生产逐渐爬出了低谷。1999年和2000年,农业产值分别增长了4%和5%,粮食总产量上升到6400万吨。今年播种面积首次增加10%,夏粮已获丰收,全年粮产量有望接近7000万吨。目前俄罗斯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的农业结构。国有成份在农业中的比重不到10%,62%的农用土地为私人所有。在农业危机中率先站住脚的大企业对提高农业产量做出了主要贡献,300家大企业提供了全国农产品的16%,在农业总收入中占28%,在农业总利润中占43%。
普京深知俄罗斯农业的出路在于规模化和效益化,他指出,“未来属于大的商品生产者”。俄政府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据本国农业的特点,制定了2001年~2010年农业政策。其基本方针是:把国家有限财力用于关键领域,最大限度地调动农业内部潜力,完善经济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俄政府为此采取了多项措施。为有效使用国家支农资金,俄政府建立了国有农业银行;为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国家以利息补贴的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贷款,并向效益好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和保护农民利益,国家2001年拨款20亿卢布(1美元约合29卢布)作为粮食稳定基金,平抑粮价;为减轻农业企业的债务,政府把减免债务与提高生产效益挂钩,6月份批准了《2001年债务重组的办法与条件》;为解决农机短缺问题,国家拨款55亿卢布建立了国家农机租赁公司,制定了与农机租赁有关的整套拨款、抵押、保险和资金返还机制;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国家计划实行农业保险制度。在这些正确政策的引导下, 俄罗斯农业已渐渐走出低谷,日见繁荣。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俄罗斯成为众多跨国公司长期投资的场所
但实事求是地讲,俄经济中也还是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从外国投资者对俄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俄仅吸引外资 66.8亿美元,不仅无法跟中国相比,就是相对于波兰等东欧国家而言,也显得寒酸。其实, 至今为止,该国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和其他成本仍然是十分低廉的,可这些优势条件似乎并没有成为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砝码。显然,导致外资始终对俄罗斯市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并非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好坏,而是该国至今仍存在的官僚作风、税制不健全及企业管理落后等因素,正是上述因素阻碍外国投资数量在俄罗斯的增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俄罗斯政府和该国中央银行是否能够管理好该国的金融体制,而在于如何使俄罗斯成为众多跨国公司长期投资的场所。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该国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忙于想办法从企业捞钱,外国投资者则经常受骗上当。一些经商的基础条件如合同、正常的会计制度、客户的满意度等都被普遍忽视了。物物交换则是当时极为广泛采用的交易方式。如今,这一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大多数俄罗斯公司的经营管理比过去想像中的要好上几百倍。一些羽翼渐丰、拥有相当大个人资产的生意人现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过去那种只顾眼前捞现钞,而是更加着眼于长期规划。现金、支票结算的方式已经取代了物物交换的方式。许多公司老板担心的是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融资、市场开拓等问题,而这些在过去是没人关心的。甚至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仿效西方大公司的经营模式,公布公司近期经营业绩。企业间的收购活动在俄罗斯也已经出现,一些民用商品如肥皂、巧克力等生产厂商已经意识到与国际跨国公司在俄罗斯市场上必有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因此纷纷重组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更有一些在俄罗斯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明显感到公司经营业绩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股价,也强烈意识到证券市场巨大的融资能力,希望外国投资者能够通过证券市场投资于俄罗斯企业。
这一切都显示了俄罗斯微观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意识正在不断加强。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多数俄国斯的企业离国际标准还很远,它们几乎完全是在一个受到保护的国内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且相当多的经理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银行体系的不健全、资本外逃等问题仍困扰着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这些不足之处也使俄罗斯失去了大量的机遇。许多外国投资者不敢轻易地进入俄罗斯市场,除了由于该国缺乏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俄罗斯投资会莫名其妙地增加原先根本不存在的额外成本支出。比如官僚作风既使得投资者增加了成本,又多耗费了时间。这种情况对大企业而言也许尚可以承受,但是对于那些小企业而言,这种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为了符合那些所谓的投资条件,外国投资者不得不为申请用电、选择场所、进口配额等问题而疲于奔命,而且最后还可能既赔上钱、又贴了时间,可仍没有任何结果。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经济确实已经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正在走向复兴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