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贸易强国有多远?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0-22 14:33:00
贸易大国并非贸易强国到2000年不仅中国的贸易排名已经升至世界第七位,当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10710亿美元,也排在世界第七位。客观的说,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中国是不是一个贸易强国呢?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是:没有实现两条腿走路。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货物贸易,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大量发展服务业贸易。而我国却出现了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以2000年为例,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为2492亿美元,而同期服务出口仅为304亿美元,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为12.2%。这一水平与全球服务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1/3的比重相距甚远。
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一是高科技商品出口比重过校1998年,我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只有233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3.66%,日本的24.59%,英国的1/3。而在高科技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为14.5%,排在世界的第13位,与制成品比重最高的新加坡58.9%相比差距甚远,只相当于美国、荷兰的一半。其二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36.9%,不仅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47%的水平,而且也与世界平均水平42%相差甚远。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15年。其三是纺织品出口比重过大。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基本稳定在5%至6%的水平,其中发达国家为4.5%左右,发展中国家为11%左右。而2000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比重高达20.93%。
“重复经济”导致结构不合理
以上中国贸易的不合理结构和构成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贸易的不合理结构取决于经济的不合理结构。
我国虽然从1994年开始实行了税收制度改革,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仍然是“分灶吃饭”的体制,讲得尖锐一些就是“诸侯经济”。这种结构往往主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必然导致“重复经济”的形成。这种“诸侯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经济结构直接导致不合理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人口众多的国情
在生产力要素中,中国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所难免。
中国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相比,劳动力的素质也属上游,因此,在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商品有其天然的优势。这种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局面直接导致劳动密集型商品较多的经济结构,当然也决定了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决定了中国外贸经济中加工贸易大量发展的局面。
外贸经营主体缺乏实力
我国经营外贸业务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属“皮包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虽然国有外贸企业的自有资金比重已由1979年的3%提高到目前的14%左右,但是这点自有资金用来进行贸易结构的调整甚至经济结构的改善显然是杯水车薪,也就是说外贸企业虽然掌握着国际市场的行情,从企业本身来讲也很想主动进行贸易结构甚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却苦于缺乏资金,没有实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应该说中国已经相当开放。然而鉴于中国的进口关税虽然已经降至15%左右,但是仍然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人民币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兑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贸易发展和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屏障将逐步消除,中国的贸易、金融、银行、保险和信息等产业将逐步对外开放,市场准入将不再是个困难的问题。只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搞好经济结构的调整,改进我们的贸易结构,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世界第七再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我们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一是高科技商品出口比重过校1998年,我国高科技商品的出口只有233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3.66%,日本的24.59%,英国的1/3。而在高科技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为14.5%,排在世界的第13位,与制成品比重最高的新加坡58.9%相比差距甚远,只相当于美国、荷兰的一半。其二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36.9%,不仅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47%的水平,而且也与世界平均水平42%相差甚远。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约15年。其三是纺织品出口比重过大。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基本稳定在5%至6%的水平,其中发达国家为4.5%左右,发展中国家为11%左右。而2000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比重高达20.93%。
“重复经济”导致结构不合理
以上中国贸易的不合理结构和构成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贸易的不合理结构取决于经济的不合理结构。
我国虽然从1994年开始实行了税收制度改革,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仍然是“分灶吃饭”的体制,讲得尖锐一些就是“诸侯经济”。这种结构往往主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必然导致“重复经济”的形成。这种“诸侯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合理经济结构直接导致不合理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人口众多的国情
在生产力要素中,中国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所难免。
中国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相比,劳动力的素质也属上游,因此,在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商品有其天然的优势。这种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局面直接导致劳动密集型商品较多的经济结构,当然也决定了我国目前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决定了中国外贸经济中加工贸易大量发展的局面。
外贸经营主体缺乏实力
我国经营外贸业务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属“皮包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虽然国有外贸企业的自有资金比重已由1979年的3%提高到目前的14%左右,但是这点自有资金用来进行贸易结构的调整甚至经济结构的改善显然是杯水车薪,也就是说外贸企业虽然掌握着国际市场的行情,从企业本身来讲也很想主动进行贸易结构甚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却苦于缺乏资金,没有实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应该说中国已经相当开放。然而鉴于中国的进口关税虽然已经降至15%左右,但是仍然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人民币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兑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贸易发展和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屏障将逐步消除,中国的贸易、金融、银行、保险和信息等产业将逐步对外开放,市场准入将不再是个困难的问题。只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搞好经济结构的调整,改进我们的贸易结构,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世界第七再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消除我们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