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接轨新办法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0-17 10:04:00
去年7月,国内油价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汽油、柴油价格每个月都要进行调整。现在,油价已和“米价”、“菜价”一样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
最近,国家又对油价接轨办法做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将国内成品油价格单一与亚洲市场挂钩改为与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同时,设定了油价涨跌区间,并减少价格调整次数,保持国内油价的相对稳定。此外,还扩大了汽、柴油零售价格的浮动幅度。
在油价接轨刚刚一年多的今天,国家为何再次对接轨机制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国家计委有关方面负责人对记者说,之所以进行调整,是因为现行接轨办法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接轨办法过于直接透明,给市场投机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二是经常出现油价变化与市场供求相背离的现象,甚至出现逆调节。三是油价每月一调,波动过于频繁、幅度过大,给企业、百姓用油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展研究部战略研究处处长吕建中说,油价与国际接轨是正确的方向,但此前的接轨办法——根据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上月价格定出国内本月价格——太简单,完全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变动频繁,且不能准确反映国内供求关系,可以称之为“硬接轨”。
吕建中认为,成品油直接影响千家万户,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应当保持适度稳定。从国际上看,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大多数都实行“软接轨”,即在总体上与国际油价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在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建一个缓冲区,相当于修筑一道“防火墙”,使国内油价在真实反映国内供求关系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稳定,即便有调整也是微调,老百姓没有明显感觉。
新的接轨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它可以给老百姓带来几大好处:一是油价变动不会像以前那么频繁了,波动幅度也没有以前大了。国家计委的同志算了一笔帐,按照新办法测算,去年7月至今15个月中,国内汽、柴油零售中准价只需调整4次(而按老办法调了15次),同时成品油价格最高月与最低月差价从每吨1085元缩小至每吨700元左右。二是新办法可以更全面反映国际油价变动趋势,设定了成品油价格涨、降区间,与国内消费结构、供求关系也更为贴近,因为能更好地满足国内企业和老百姓的用油需求。三是根据新办法测算的调价额与老办法确定的价格水平基本相当,也就是说,不会因改变接轨办法增加用户的负担。
此间权威人士认为,完善后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也只能作为向市场化迈进的过渡措施。随着石油行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石油价格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完)
国内油价为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零时电(记者赵承 韩振军)去年7月份国内油价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最近国家又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并从今日开始调整油价。不少关心油价的读者也许要问:国内油价为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家计委有关方面的专家告诉记者,油价接轨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也是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的需要。
据介绍,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2%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77%,而同期国内原油生产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国内石油生产供应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出出口量,当年净进口905万吨。从此,我国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9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7000万吨,进口年均增长幅度达34%。石油生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石油消费量增长的需要,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迫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这是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利于促进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实力,进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实行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后,促进了石油、石化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了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为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完)
最近,国家又对油价接轨办法做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将国内成品油价格单一与亚洲市场挂钩改为与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同时,设定了油价涨跌区间,并减少价格调整次数,保持国内油价的相对稳定。此外,还扩大了汽、柴油零售价格的浮动幅度。
在油价接轨刚刚一年多的今天,国家为何再次对接轨机制进行调整?这样的调整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
国家计委有关方面负责人对记者说,之所以进行调整,是因为现行接轨办法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接轨办法过于直接透明,给市场投机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二是经常出现油价变化与市场供求相背离的现象,甚至出现逆调节。三是油价每月一调,波动过于频繁、幅度过大,给企业、百姓用油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展研究部战略研究处处长吕建中说,油价与国际接轨是正确的方向,但此前的接轨办法——根据新加坡成品油市场上月价格定出国内本月价格——太简单,完全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变动频繁,且不能准确反映国内供求关系,可以称之为“硬接轨”。
吕建中认为,成品油直接影响千家万户,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应当保持适度稳定。从国际上看,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大多数都实行“软接轨”,即在总体上与国际油价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在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建一个缓冲区,相当于修筑一道“防火墙”,使国内油价在真实反映国内供求关系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稳定,即便有调整也是微调,老百姓没有明显感觉。
新的接轨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它可以给老百姓带来几大好处:一是油价变动不会像以前那么频繁了,波动幅度也没有以前大了。国家计委的同志算了一笔帐,按照新办法测算,去年7月至今15个月中,国内汽、柴油零售中准价只需调整4次(而按老办法调了15次),同时成品油价格最高月与最低月差价从每吨1085元缩小至每吨700元左右。二是新办法可以更全面反映国际油价变动趋势,设定了成品油价格涨、降区间,与国内消费结构、供求关系也更为贴近,因为能更好地满足国内企业和老百姓的用油需求。三是根据新办法测算的调价额与老办法确定的价格水平基本相当,也就是说,不会因改变接轨办法增加用户的负担。
此间权威人士认为,完善后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也只能作为向市场化迈进的过渡措施。随着石油行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石油价格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最终实现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完)
国内油价为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零时电(记者赵承 韩振军)去年7月份国内油价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最近国家又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并从今日开始调整油价。不少关心油价的读者也许要问:国内油价为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家计委有关方面的专家告诉记者,油价接轨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也是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的需要。
据介绍,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2%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77%,而同期国内原油生产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国内石油生产供应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出出口量,当年净进口905万吨。从此,我国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进口量从1996年的1349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吨,2000年净进口量超过7000万吨,进口年均增长幅度达34%。石油生产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石油消费量增长的需要,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迫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这是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利于促进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实力,进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实行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后,促进了石油、石化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了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为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