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希望入世后提升在华市场战略地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0-04 16:39:00
年销售额达1298亿美元,处2001年《财富》500家公司排名第8位的通用电气公司(GE),希望俟中国入世后尽快推进在华业务。
该公司大中华区传播及公共关系总经理刘波说,目前,通用电气在中国的投资额是1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希望这个数字能达到翻一番的30亿美元乃至40亿、50亿或者更多。
GE在中国伸了个小指头
早在1910年,GE就开始同中国发展贸易,向中国出口其电风扇、电冰箱和蒸汽机车,是当时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1979年,GE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同一年,GE旗下的医疗系统集团在北京设立了GE医疗系统中国公司;
随之,GE发动机集团开始向中国出售小型飞机和直升机的发动机,并从沈阳和西安的飞机厂购买飞机发动机部件;
1991年,GE完成其在新中国第一个生产型投资项目——GE航卫医疗系统,开始对华试验性投资;
1994年,随着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的成立,GE走上了正规化、大规模对华投资的道路。
如今,GE所有业务集团都在中国发展业务,拥有本地员工8000多名,建立了20多家办事处和近30家合资或独资企业。
对GE而言,已经完成的这些项目只不过是公司伸入中国的一个小指头;
从营业额看,GE在中国的营业额只相当于其全球总营业额的1.2%;此外,在中国入世前,GE引以为豪的金融服务等业务也无法在中国正常开展。
韦尔奇的继任者
想把中国市场做大
在GE担任了20年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杰克·韦尔奇卸任前说,未来10年内,GE的CEO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曾说,韦尔奇在中国问题上有过失误,他以为照明设备是一个高科技行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GE在中国应有作为,而且竞争对手只有4家国际企业。结果中国各省都发展起这类设备的工厂,现在中国竞争对手多达2000个。
“当他们开始追求某些东西,真是势不可挡”,韦尔奇这样评价中国人。
在20年时间里,韦尔奇靠4个法宝,使通用电气公司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4个法宝分别是全球化、服务、质量和数字化。
刚刚接替韦尔奇的杰弗雷·伊梅尔特说,我要做的就是继续把这4个法宝发扬光大,同时要更加突出战略重点。
刘波解释说,这表明通用电气公司应该在中国、日本、欧洲做得更大。
杰弗雷·伊梅尔特上任之前在通用电气公司内部领导着一个系统集团,这个公司在通用电气所有公司中,是全球化工作做得最好的之一。
管理升级,
业务全面做好进入准备
GE重视中国市场将具体体现在管理机构、业务领域、投资和销售额等方面。
在GE(中国)公司担任5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王建民,不久前被调回GE总部,担任总公司的中国战略发展总经理;接替王建民担任GE(中国)领导人的是41岁的孙礼达,与此同时,中国区领导人的职位有所升高,级别相当于公司的副总裁。
也就是说,现在的通用电气公司有两位高级领导人在关注着中国业务的发展。
GE承认自己在中国投资相当谨慎,但始终在做。
9月初时,GE副董事长加里·罗杰斯来华访问。访问期间,GE又在中国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GE医疗系统工业园奠基。这个工业园将是GE全球的生产基地。刘波说,这也将是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生产、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基地;
再是在上海,GE和东芝公司合资成立的“GE东芝有机硅有限公司”投产。
服务业方面,GE期待着在中国入世后,其金融服务、高科技服务和广播电视网服务都能在华寻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刘波说,中国入世后,GE就可以和国内企业在一个起跑线上,许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便可以做了。比如技术服务,现在有关方面规定,GE的工程师只能摸GE的机器,西门子的工程师只能摸西门子的机器,从经济的规模效益来说,这不是好办法。希望中国入世以后,GE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管理为更多的企业服务。
GE想卖得更多,也想买得更多
简单说,中国入世后,GE想在中国卖得更多,也想买得更多。
刘波说,入世后的中国市场会更广阔,而GE的产品也很多,会在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中找到合作机会;
至于想买得更多,是因为中国的生产能力很强,甚至很多方面出现生产过剩。GE设想,他们的飞机发动机、家用电气的许多部件、成品、原材料,都可尽量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
GE把这称为“采购投资思路。
刘波说,这种思路对GE,可以用很有竞争力的价格来买得完全符合要求的产品,也免去投资设厂的诸多环节和风险;中国企业则会通过和GE这样的公司合作,在人才、管理、质量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很快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供应商。
GE把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也看成一个好机会。
刘波说,GE很多业务集团都有机会为奥运会提供服务。悉尼奥运会期间,GE的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电子商务、医疗设备等业务都有施展空间。
刘波说,有人会问,GE这么大公司怎么在中国投资这么少。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时机还没成熟。
以在日本投资为例,亚洲金融危机以前,GE在日本的投资很少,还不如现在的中国。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放开了金融服务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GE在日本的资产增加到150亿美元,从而成为日本最大的外国企业。
刘波认为,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1.2%的营业额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在GE中所占的份额实在太小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潜力很大。
该公司大中华区传播及公共关系总经理刘波说,目前,通用电气在中国的投资额是15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希望这个数字能达到翻一番的30亿美元乃至40亿、50亿或者更多。
GE在中国伸了个小指头
早在1910年,GE就开始同中国发展贸易,向中国出口其电风扇、电冰箱和蒸汽机车,是当时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1979年,GE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同一年,GE旗下的医疗系统集团在北京设立了GE医疗系统中国公司;
随之,GE发动机集团开始向中国出售小型飞机和直升机的发动机,并从沈阳和西安的飞机厂购买飞机发动机部件;
1991年,GE完成其在新中国第一个生产型投资项目——GE航卫医疗系统,开始对华试验性投资;
1994年,随着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的成立,GE走上了正规化、大规模对华投资的道路。
如今,GE所有业务集团都在中国发展业务,拥有本地员工8000多名,建立了20多家办事处和近30家合资或独资企业。
对GE而言,已经完成的这些项目只不过是公司伸入中国的一个小指头;
从营业额看,GE在中国的营业额只相当于其全球总营业额的1.2%;此外,在中国入世前,GE引以为豪的金融服务等业务也无法在中国正常开展。
韦尔奇的继任者
想把中国市场做大
在GE担任了20年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杰克·韦尔奇卸任前说,未来10年内,GE的CEO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曾说,韦尔奇在中国问题上有过失误,他以为照明设备是一个高科技行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GE在中国应有作为,而且竞争对手只有4家国际企业。结果中国各省都发展起这类设备的工厂,现在中国竞争对手多达2000个。
“当他们开始追求某些东西,真是势不可挡”,韦尔奇这样评价中国人。
在20年时间里,韦尔奇靠4个法宝,使通用电气公司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4个法宝分别是全球化、服务、质量和数字化。
刚刚接替韦尔奇的杰弗雷·伊梅尔特说,我要做的就是继续把这4个法宝发扬光大,同时要更加突出战略重点。
刘波解释说,这表明通用电气公司应该在中国、日本、欧洲做得更大。
杰弗雷·伊梅尔特上任之前在通用电气公司内部领导着一个系统集团,这个公司在通用电气所有公司中,是全球化工作做得最好的之一。
管理升级,
业务全面做好进入准备
GE重视中国市场将具体体现在管理机构、业务领域、投资和销售额等方面。
在GE(中国)公司担任5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王建民,不久前被调回GE总部,担任总公司的中国战略发展总经理;接替王建民担任GE(中国)领导人的是41岁的孙礼达,与此同时,中国区领导人的职位有所升高,级别相当于公司的副总裁。
也就是说,现在的通用电气公司有两位高级领导人在关注着中国业务的发展。
GE承认自己在中国投资相当谨慎,但始终在做。
9月初时,GE副董事长加里·罗杰斯来华访问。访问期间,GE又在中国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GE医疗系统工业园奠基。这个工业园将是GE全球的生产基地。刘波说,这也将是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生产、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基地;
再是在上海,GE和东芝公司合资成立的“GE东芝有机硅有限公司”投产。
服务业方面,GE期待着在中国入世后,其金融服务、高科技服务和广播电视网服务都能在华寻求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刘波说,中国入世后,GE就可以和国内企业在一个起跑线上,许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便可以做了。比如技术服务,现在有关方面规定,GE的工程师只能摸GE的机器,西门子的工程师只能摸西门子的机器,从经济的规模效益来说,这不是好办法。希望中国入世以后,GE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管理为更多的企业服务。
GE想卖得更多,也想买得更多
简单说,中国入世后,GE想在中国卖得更多,也想买得更多。
刘波说,入世后的中国市场会更广阔,而GE的产品也很多,会在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中找到合作机会;
至于想买得更多,是因为中国的生产能力很强,甚至很多方面出现生产过剩。GE设想,他们的飞机发动机、家用电气的许多部件、成品、原材料,都可尽量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
GE把这称为“采购投资思路。
刘波说,这种思路对GE,可以用很有竞争力的价格来买得完全符合要求的产品,也免去投资设厂的诸多环节和风险;中国企业则会通过和GE这样的公司合作,在人才、管理、质量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很快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供应商。
GE把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也看成一个好机会。
刘波说,GE很多业务集团都有机会为奥运会提供服务。悉尼奥运会期间,GE的照明系统、动力系统、电子商务、医疗设备等业务都有施展空间。
刘波说,有人会问,GE这么大公司怎么在中国投资这么少。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时机还没成熟。
以在日本投资为例,亚洲金融危机以前,GE在日本的投资很少,还不如现在的中国。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放开了金融服务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GE在日本的资产增加到150亿美元,从而成为日本最大的外国企业。
刘波认为,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可能。1.2%的营业额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在GE中所占的份额实在太小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