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西北部,大别山东麓偏远山区村中畈村,蚕桑便成为该村的历史上传统的支柱产业,全村90%农户都栽桑养蚕,桑园面积达到1600亩,户均2.4亩,年养蚕种2000张,产茧3200担。
2016年以后,潜山市出台了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培育桑蚕生产大户,对规模化发展桑蚕的家庭农场、农民专门合作社和养蚕大户给予资金奖补,中畈村两委抓住机遇,号召党员户带头,村书记杨红旗家庭先行做示范,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和“工厂养蚕”,全村桑园面积达到1200余亩,亩均效益达到4000元~5000元,为中畈村顺利脱贫和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2017年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场会在该村召开,2019年获批安庆市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2020年获批安徽省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2023年一举拿下全国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招牌,在市政府支持下,市农业局蚕桑办公室与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公司合作,由鑫缘公司提供技术,试验发展“饲料养蚕”,一举获得成功,为传统蚕桑产业再振兴蹚出了一条新“丝”路。
据了解,今年槎水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蚕桑项目领导小组,大力推广工厂化、智能化、饲料化养蚕,促进蚕桑产业提档升级。鑫缘公司饲料养蚕项目是安徽省第一家工厂是性化饲料养蚕基地,占地20余亩的4000平方米自动化养蚕工厂,实现小蚕饲料共育、全龄饲料喂养、温度自动调控、湿度自动调控、饲料自动化投喂新模式、蚕茧自动上架,实现全年循环养殖。该村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吸引致富能手加入公司,将“单打独斗”的养蚕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聚合起来。
近年来,中畈村聚焦养蚕优势产业,积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饲料养蚕与传统栽桑养蚕相比优势是摆脱了时节气候束缚,变季节性养蚕为长年养蚕。传统栽桑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影响,每年只能饲养春、夏和早秋三季蚕,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人工投喂饲料养蚕不需要采食桑叶,不仅没有了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可以长年恒温下养蚕,理论上一年可以饲养24批次,极大提升了人工和设备利用效率。节省了种桑养蚕空间,变家庭养蚕为工厂养蚕。传统养蚕对桑园的依赖很大,以一亩桑园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4张蚕,把桑叶加工成饲料,亩桑就能养20-30张,桑叶利用率大幅提升,减少了户外桑园面积。由于传统养蚕需要人工投喂桑叶,大多是在地上摊养,而饲料养蚕都是蚕盘叠养、机械投喂,通过建成温控通风养蚕大棚或轻钢标准化大蚕室,采用机械分盘、叠盘,最多可以叠14盘高立体化方式,大大节省了养殖空间,提高了集约化程度。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
桑叶养蚕集中在夏秋时节,时常高温下雨,每天都必须掐好时间,风雨无阻到桑园里采摘桑叶,多次人工投喂。而饲料养蚕在“小蚕共育”期间,一龄只需要喂一次,既减少了户外采摘桑叶的“苦”“累”,又减少了人工投喂时间。据测算相比桑叶养蚕,饲料养蚕在1至3龄期可节省人工75%。再结合后期工厂化养蚕,机械化操作,现在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养蚕的村民大量增加,实现了产业发展。有效防止蚕病发生,提高了蚕茧产量质量。
桑蚕效益大幅提升,蚕农和村集体显著增收。饲料养蚕新模式实现了季节性养蚕变为长年养蚕,家庭养蚕变为工厂化养蚕,极大减少了人工投入,有效预防了蚕病的发生,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饲养效率提高5倍至10倍,采茧效率提高10-20倍。平均单张产茧量达到95公斤,比传统桑叶养蚕提高10%-20%,而且茧质更好更稳定,5A率达到90%以上。
通过有效降低养蚕成本,提高产出效益,蚕农收入实现稳定增加。2023年该村成立“天柱一品”蚕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小蚕共育服务,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养蚕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聚焦产业振兴,槎水镇建立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科技人才支撑、村民广泛参与合作社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做好“养蚕”文章,实现金蚕变成“金钥匙”,推动蚕桑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升,使全体村民从中获得幸福感,多方共赢,积蓄社会发展新动能。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