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进结镇龙凤村因蚕而兴、以丝闻名。近年来,龙凤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古老的蚕桑文化焕发新生机,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全村累计养蚕13批次,总产量突破6万公斤,产值达350万元,其中最高单价达到每公斤60元,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龙凤村人均增收达5500元。
党建引领,共育希望之“茧”。在龙凤村的蜕变之旅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坚定。村副支书潘荣召创新提出“小蚕共育”模式,将科技与传统相结合,为全村的蚕桑产业插上了翅膀。他亲自挂帅建立了标准化小蚕养育基地,通过精细化管理,从选种、饲养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力求精细科学,确保每一只小蚕都能健康成长。这种“统一种养、分散受益”的模式,使得每批小蚕成活率高达95%以上。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户农户参与到“小蚕共育”项目中,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红利。
合作共赢,编织幸福之“网”。如果说“小蚕共育”是龙凤村庭院经济的基石,那么合作社的成立则是村民们携手并进的桥梁。天等县龙凤鑫园原生态桑葚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成立,合作社为成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统一采购生产资料、拓宽销售渠道,有效降低了养蚕成本,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风险共担,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会员200余人,组织技术培训10次,培训养蚕能手40名,其中不乏返乡创业青年和脱贫户。今年,蚕茧价格平均每公斤高达62元,已成功养蚕7批,下半年有望再添6批,每批周期仅17—18天,便能收获满满的金黄茧丝。
这背后,是合作社模式的高效运作和全体村民的辛勤汗水共同织就的幸福之网。以村民农国光为例,原本因家庭疾病陷入困境的他,在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不仅提供了免费技能培训,让原本对养蚕一无所知的他迅速掌握了这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采取统一收购的模式,解决了农户们最为头疼的销售难题。农国光不再需要担心自家养出的蚕茧找不到销路,也不必为了寻找买家而四处奔波,合作社成了他们坚实的后盾。在合作社的扶持下,农国光的养蚕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每年增收超过2万元。
绿色发展,绽放生态之“锦”。龙凤村呈现的蚕桑盛景,是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复兴。村民们利用自家院落,将养蚕与种植、生活相融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村利用蚕沙作为有机肥料,每年可减少化肥使用量达10吨,有效优化土壤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随着桑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为龙凤村打造了一张绿色名片,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走进龙凤村,处处可见“桑基鱼塘”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庭院经济的巧妙结合,一幅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让人不禁感叹: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