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开闸放水 门票不再一刀切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8-23 11:42:00
再过一段时间,200亿美元这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低标准可能会被取消!
据可靠消息,为了适应中国加入世贸后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对中国人民银行过去颁布的金融政策、法律进行清理及修改,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有关“境外(外资)在中国内地开设分行,其总机构资产必须达到200亿美元”的条款。
实际上,当时“200亿美元”门槛的出台有着“硬着陆”的背景。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轮新高潮,计划经济导致的“投资饥饿症”使资金短缺现象非常普遍。外资银行正是看到了当时的这种状况和潜在的商机,纷纷申请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国内有关方面每个月都要收到或接待许多境外银行要求到中国内地设分行、代表处的申请报告或考察团到访。面对众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央行自然有了一些挑挑拣拣的资本,所以200亿美元的总资产条件由此出台。而200亿美元门槛带来的后果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热潮骤然降温,许多沿海开放地市场的外资银行分行数目多年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
200亿美元意味着……
去年11月,香港东亚银行以每股作价3.5港币收购了第一太平银行75%的股权,涉及金额达43.67亿港币。其实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银行收购案。事后,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无奈地表示,东亚在完成收购后资产值终于可以超过二百亿美元,达到了内地外资银行增设分行的最低要求。东亚银行其实很早就在内地开设了办事处,但由于“200亿美元”的限制,一直处于“十几个人”的状态。
对于银行来说,200亿美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据英国的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今年7月份公布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资料,总资产超过200亿美元的银行只有269家,而在港澳地区,除汇丰、渣打、恒生等英资银行够格外,目前没有一家华资本地银行总资产达到这一要求。
“像香港很多不是很大的银行,虽然非常关注内地市场,也有很强的进入欲望,却被这一底线拦在了门外。”整天跟各种银行打交道的万事达卡中国区总经理韩巍强感叹道。
外资银行的第一反应
“如果200亿美元的底线取消,观望已久的外资银行,尤其是原来不具备资格的外资银行肯定不会对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视而不见的。”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金融专家如是说。
香港恒生银行总行的一位重磅人物也曾在公开场合大谈外资银行扩展中国业务面临诸多契机。他认为中国将来对融资会有更大需求,因为配合国家“十五”计划及西部大开发,外商投资会大量增加;国企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更趋向完善,增强外资金融机构的信心;只占金融机构短期信贷总额百分之一的消费信贷,会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住宅需求增加;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取消配额及降低关税将刺激对外贸易,增加进出口业务……如此之多的好处,再加上200亿美元底线的取消,自然会让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的外资银行趋之若鹜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涂永红副教授则认为“事情来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快”,因为尚有一段时间的保护期,而且以前被挡在门外的都是相对较小的外资银行,不会出现大的“波澜”。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亿美元底线的取消事实上代表了中国官方的一种态度,先期进来的外资银行也可能就此被“松绑”。而在此之前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一直没有真正形成,即使有资格先期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也因为在中国经营范围尚受限制,业务发展缓慢他们都寄望中国加入WTO后,能在其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看似平静的金融业,实际上已经弥漫了浓浓的火药味。
对弈新局谁得先手?
比较而言,外资银行的优势是明显的:他们具有完备的国际化功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他们跟国际市场联系密切,与国际金融、企业、商贸界联系广泛,这就能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捷径。另外,外资银行资产质量高,承受能力强,信誉好;资金实力强,技术设备先进;银行职员业务水准齐整,报酬高等等,也都是国内银行所难以企及的。从这一点看,外资银行得了先手。
但如果不是很悲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增加对国内脆弱银行系统压力的同时,还将促进国内银行系统提高效率和稳定性。所以说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将推动中资银行的改进和发展。况且,已“苦心经营”多年的中资银行占尽“地利、人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想发展到国内银行如此之多的客户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中资银行来说,赢得先手的机会更多。
不管怎么说,进入中国市场底线即将松动的消息,无异于给外资银行吹响了抢滩中国市场的“号角”,一场中外资金融业的大战已箭在弦上。(来源:《北京晨报》/修宇)
据可靠消息,为了适应中国加入世贸后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正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对中国人民银行过去颁布的金融政策、法律进行清理及修改,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有关“境外(外资)在中国内地开设分行,其总机构资产必须达到200亿美元”的条款。
实际上,当时“200亿美元”门槛的出台有着“硬着陆”的背景。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轮新高潮,计划经济导致的“投资饥饿症”使资金短缺现象非常普遍。外资银行正是看到了当时的这种状况和潜在的商机,纷纷申请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国内有关方面每个月都要收到或接待许多境外银行要求到中国内地设分行、代表处的申请报告或考察团到访。面对众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强烈愿望,央行自然有了一些挑挑拣拣的资本,所以200亿美元的总资产条件由此出台。而200亿美元门槛带来的后果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热潮骤然降温,许多沿海开放地市场的外资银行分行数目多年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
200亿美元意味着……
去年11月,香港东亚银行以每股作价3.5港币收购了第一太平银行75%的股权,涉及金额达43.67亿港币。其实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银行收购案。事后,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无奈地表示,东亚在完成收购后资产值终于可以超过二百亿美元,达到了内地外资银行增设分行的最低要求。东亚银行其实很早就在内地开设了办事处,但由于“200亿美元”的限制,一直处于“十几个人”的状态。
对于银行来说,200亿美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据英国的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今年7月份公布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资料,总资产超过200亿美元的银行只有269家,而在港澳地区,除汇丰、渣打、恒生等英资银行够格外,目前没有一家华资本地银行总资产达到这一要求。
“像香港很多不是很大的银行,虽然非常关注内地市场,也有很强的进入欲望,却被这一底线拦在了门外。”整天跟各种银行打交道的万事达卡中国区总经理韩巍强感叹道。
外资银行的第一反应
“如果200亿美元的底线取消,观望已久的外资银行,尤其是原来不具备资格的外资银行肯定不会对中国这一巨大的市场视而不见的。”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金融专家如是说。
香港恒生银行总行的一位重磅人物也曾在公开场合大谈外资银行扩展中国业务面临诸多契机。他认为中国将来对融资会有更大需求,因为配合国家“十五”计划及西部大开发,外商投资会大量增加;国企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更趋向完善,增强外资金融机构的信心;只占金融机构短期信贷总额百分之一的消费信贷,会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住宅需求增加;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取消配额及降低关税将刺激对外贸易,增加进出口业务……如此之多的好处,再加上200亿美元底线的取消,自然会让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的外资银行趋之若鹜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涂永红副教授则认为“事情来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快”,因为尚有一段时间的保护期,而且以前被挡在门外的都是相对较小的外资银行,不会出现大的“波澜”。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亿美元底线的取消事实上代表了中国官方的一种态度,先期进来的外资银行也可能就此被“松绑”。而在此之前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一直没有真正形成,即使有资格先期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也因为在中国经营范围尚受限制,业务发展缓慢他们都寄望中国加入WTO后,能在其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看似平静的金融业,实际上已经弥漫了浓浓的火药味。
对弈新局谁得先手?
比较而言,外资银行的优势是明显的:他们具有完备的国际化功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他们跟国际市场联系密切,与国际金融、企业、商贸界联系广泛,这就能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捷径。另外,外资银行资产质量高,承受能力强,信誉好;资金实力强,技术设备先进;银行职员业务水准齐整,报酬高等等,也都是国内银行所难以企及的。从这一点看,外资银行得了先手。
但如果不是很悲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增加对国内脆弱银行系统压力的同时,还将促进国内银行系统提高效率和稳定性。所以说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将推动中资银行的改进和发展。况且,已“苦心经营”多年的中资银行占尽“地利、人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想发展到国内银行如此之多的客户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中资银行来说,赢得先手的机会更多。
不管怎么说,进入中国市场底线即将松动的消息,无异于给外资银行吹响了抢滩中国市场的“号角”,一场中外资金融业的大战已箭在弦上。(来源:《北京晨报》/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