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苏州地区桑蚕业史料辑选之吴县桑蚕业
来源:苏州地区桑蚕业史料辑选
作者:苏州地区桑蚕业史料辑选
时间:2020-12-28 11:21:37

第一节 生产

吴县是全国重点蚕区,素称“丝绸之府”。吴县的香丝(香山)曾与锡丝(无锡)、南丝(湖州、盛泽、震泽)同负盛名。吴县养蚕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楚国曾有“争桑之战”。吴赤乌三年(240)春正月,孙权曾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鼓励农桑。唐宋时期,吴地有“柔桑翳目,木奴(柑桔)连云”之说。明朱元璋推崇栽桑养蚕。清代,吴县蚕桑事业发达,成为农家主要副业。民国18年(1929)吴县产茧3000吨,创历史最高年产量。24年,植桑76400亩,居历年之冠。日军侵华期间,蚕桑生产遭严重破坏,27年,茧产量下降到265.6吨。1949年全县桑田29639亩,仅为1935年的38.8%;产茧655.1吨,系1929年的21.8%。

若干年份蚕茧生产统计

面积:亩;产量:吨

年份

桑田面积

发种张数

蚕茧产量

年份

桑田面积

发种张数

蚕茧产量

1929

1935

1938

1946

1949

1952

1958

1961

76400

29639

33606

37462

34309

37208

53492

56057

24582

3000  

2144.10

265.60

551.50

655.10

1122.50

868.10

472.80

1966

1970

1974

1976

1979

1982

1984

1987

29033

33984

32855

26100

22939

24731

19222

12441

36754

47663

50340

32229

27615

33137

20782

14691

996.50

1406.20

1496.20

1110.70

911.10

1142.99

774.80

556.60

8.1面积:亩;产量:吨

年份

桑田面积

发种张数

蚕茧产量

年份

桑田面积

发种张数

蚕茧产量

1929

1935

1938

1946

1949

1952

1958

1961

76400

29639

33606

37462

34309

37208

53492

56057

24582

3000

2144.10

265.60

551.50

655.10

1122.50

868.10

472.80

1966

1970

1974

1976

1979

1982

1984

1987

29033

33984

32855

26100

22939

24731

19222

12441

36754

47663

50340

32229

27615

33137

20782

14691

996.50

1406.20

1496.20

1110.70

911.10

1142.99

774.80

556.60

注:50年代含震泽县产量。

新中国成立后,蚕桑生产始终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和人为影响。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发放蚕桑贷款,稳定蚕茧价格,使蚕桑生产一度呈上升趋势。1952年桑田面积33606亩,比1949年增加13.4%,蚕茧产量1122.5吨,比1949年增加71.3%。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蚕茧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00吨左右。1974年贯彻中共中央[1971]32号文件,恢复斤茧斤肥的奖售方法,茧产量上升至1496.2吨,为建国以来最高年产量。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按劳力平摊桑树,加之茧价和其他农副产品、工业品比价悬殊,导致蚕桑生产继续下滑。1987年,全县桑田12440.96亩,蚕茧总产556.60吨。

第二节 桑

一、桑苗培育

品种 春秋时期引进鲁桑,后培育成湖桑和多品种的嫁接桑。民国期间,吴县有火桑、红皮大种桑、桐乡青(别名青皮湖桑、牛舌头桑)、密眼青等。50年代后期全县推广湖桑32号(别名跷脚荷叶白、尖头荷叶白、黄皮湖桑)及湖桑35号(别名桐乡青)。70年代引种湖桑7号(别名团头荷叶白)、湖桑197号、湖桑199号和少量育2号。80年代初引进新一之濑。1987年全县桑树当家品种为湖桑32号,其特点是发芽率和产叶量高,树势强健,生长旺盛,对褐斑病、细菌病有较强的抗性,宜作春壮蚕和秋蚕用桑。

播种 民国期间,一般从浙江购买桑苗。1952年开始自采(籽)自育。春采夏播。但遇盛夏酷暑,发芽成活率不高。1964年由夏播改为春播,种籽采用广东荆桑籽,发芽率高。70年代后期改向苏北泗阳县收购桑籽贮藏到翌年4月中、下旬播种。

50年代以撒播为主,适宜于当时推行的火焙接。60年代以竖条播为主,宜于就地广接。70年代推行阔幅匀播,便于苗圃管理和嫁接。1979年试验早春尼龙育苗。80年代普遍推行横幅条播。1952~1987年,全县播种育苗累计11828.9亩。

嫁接 民国《吴县志》载:“桑,光绪之季,吴县城西各乡到处植之,惟接木之法未精,故必由浙湖运桑秧植之。”民国时期,东山地区惯用“挖根接”,俗称“地接”或“蒲泥接”。其他地区采用“腹接法”,俗称“抱娘接”或“杀头接”,因技术不精,成活率不高。1953年,全县推行火焙接。1958年,推广一年成苗的“撕皮根接法”。1964年全面施行广接,以后成为主要嫁接方法。1965年出圃广接苗383万株。70年代推行“倒袋接”、“撕皮根接法”等一苗多用的嫁接法。1980年试用“冬袋接”和早春温床栽培等方法。1953~1987年全县共出圃嫁接苗2861.81万株。

压条 明弘治七年(1494),吴县知事邝瑶著《便民图纂》,对吴县的压桑有专门记述。民国时期,吴县桑园均用压条法繁殖补缺。50年代,东山鱼池基埂桑及低干桑地区普遍应用压条繁育桑苗,有“春压”和“秋压”两种。1965年,藏书公社生建二队蚕农周永根试验老干半锯压条,平均一干长7株苗。1970年,浦庄公社寺前二队蚕农钟金生改用单季压条、双季压条和根化老条压条等培苗方法,最多一根枝条繁育桑苗27株,一棵桑树繁育桑苗353株,在1.7厘桑地上育桑苗3017株。次年在12亩桑地的5500株二年生新桑上推行快速压条,培育桑苗lO万株,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并在全国推广。全县建国以来共压条200万株。

扦插 1965年5月,洞庭公社新民大队、光福公社香雪大队推广无锡新安公社的绿枝扦插法。1979年、1980年又在洞庭公社中心8队和横泾、渡村公社进行绿枝扦插试验。1983年引进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湖桑绿枝土钵扦插和绿枝地扦技术,先后在光福、胥口、横泾、渡村、浦庄、越溪、唯亭等地推广,取得成效。1984年,光福陈华村进行镇江蚕业研究所推出的电子间歇喷雾绿枝扦插试验。至1987年,全县绿枝扦插出苗累计13.61万株。

二、桑田分布

农区桑田 建国前蚕农栽桑多数在房前屋后、十边地、鸡口田、漏水田和早地。1954年,桑地逐步向土坡、土墩转移。1960年强调以粮为纲,桑地调整到山脚坡边、鱼池埂面、沟渠两岸、河道沿边。1980年,全县19个公社90多个大队发展30亩以上成片大桑园6557亩,其中山地桑2465亩,围河鱼池桑3587.5亩,早地桑504.5亩。1984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桑田向纯农业地区扩展。1987年,越溪、横泾、浦庄、光福、渡村、胥口6个乡镇减粮植桑7273亩。

桑基鱼塘 唐诗人陆龟蒙就有“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签”的诗句。明代王鏊《洞庭东山赋》中有桑基鱼塘的记载。鱼池堤埂栽桑,能固堤,蚕沙作喂鱼饲料,鱼类排泄物又是桑树的好肥料,一举多得。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6000亩左右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在东山、渡村。80年代因果茧比价悬殊,蚕农砍桑栽果,1987年桑基鱼塘已寥寥无几。

果桑夹种 吴县洞庭东、西山和光福窑上、香雪一带,有果桑夹种的习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果桑夹种的桑地面积约500亩。70年代,果价高于茧价,以果挤桑。1987年仅剩西山秉汇村果桑夹种面积5亩多。

三、桑型

采桑  县境桑树历来都为乔木型,任其自然生长,不伐条,树形较高,亩栽60株。1964年,藏书、光福公社仍有采桑约2050亩。1965年,采桑逐步改造。1984年全部淘汰。

剪桑 吴县剪桑型式因地因需而异,可分高、中、低三种。

高干桑:山区栽植,树形高大,树干高1.66米左右,亩栽250株,春叶产量高,树龄长,达百年之久。但采叶不便,担肥产叶量及夏秋叶利用率低。50年代全县高干桑面积约2000亩。60年代初对高干桑进行改造,到70年代中期基本淘汰。

中干桑:树干高0.66~1米,亩栽400~500株。东、西山农民用于果桑夹种,平原地区在家前屋后鸡口田、漏水田和旱地也都栽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中干桑面积约22500亩。70年代初为22043亩,亩栽株数增至700~800株。70年代末,中干桑向湖田发展。1984年开始中干桑为速生丰产密植低干桑所替代。

低干桑:主要栽植在东山、渡村等鱼池埂上,树干高0.33~0.40米,亩栽1000株以上。50~70年代,全县低干桑面积约6000亩。1983年从丹阳县横塘乡冷甲村引进速生丰产密植桑栽培方法,在平原地区推广7273亩,亩栽最高达1500株。1987年全县有低干桑12440.90亩。

四、桑病虫防治

建国前,吴县桑树常见病害有金桑、癃桑、烂头桑;虫害有青虫、松花蚕、桑天牛、造桥虫等。防治以人工捕捉为主,有的任其自生自灭。1951年山区桑金龟子危害严重,采用人工捕捉。1953年、1954年发生桑蟥,鱼池桑受害80%,采用250倍砒酸铅溶液喷射兼手捏。1958年起桑天牛、桑蛀虫密度逐年增加,采用铅丝钩吊幼虫、人工捕捉成虫、六六六粉加火油涂抹蛀孔等方法防治。1959年野蚕盛发,用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乐胺磷1500倍液喷杀。50年代烂头病特多,除改植抗病力强的黄皮桑外,对病桑剪除并烧毁病枝,切口用10%福尔马林消毒。1960年桑虱爆发,用人工抹杀。60年代中期,桑蓟马猖獗,在三个虫情高峰期(6月上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喷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治虫保叶。1975年赤锈病在洞庭公社大量发生,防治方法:桑园开沟排水,冬季剪除病枝,春季剪去病芽、病叶,及时烧毁。1978年使用萎锈灵、杀疽灵、铜铵液、铜皂液、灭瘟素等40种药剂防治亦有一定效果。70年代后期芽枯病危害严重,防治方法。采叶时严防捋叶和幼桑采叶过度,合理采秋叶,及时剪除和烧毁病枝。1982年桑介壳虫在东山、西山、横泾等地肆扰,成为桑园主要害虫之一,在冬季用机油乳剂加肥皂粉兑水(1:3:20)喷射。1985年东山桑毛虫危害桑叶占5~10%,严重的达80%,用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乐胺磷1500倍液喷射。

第三节 蚕

一、品种

民国初期,农家均用土种育蚕,品种有锡园、金黄、太湖、碧莲、辑里、大团圆、新园等。同期从日本引进新自、望月、昭和、改良新白等土种。20年代后期,推广杂交型改良蚕种诸桂交华五、新元交意新元、支九交一○一三对正反交品种。民国19年(1930)吴县秋蚕品种为新元交新自、新白交正白、一○三交新元、新元交一二○。40年代有洽桂交华七、诸桂交华六、翰桂交华五等三对正反交品种。40年代末至50年代采用中日交杂种二化性系统,春期采用瀛汗交华八、瀛汗交华九两对正反交品种;秋期采用瀛文交华十正反交品种。60年代春蚕用种主要为瀛汗交华九正反交,少量推广新汗九、苏汗九系和苏十六交苏十七正反交,试育过正五、正八、正十、正三、正四等品种;秋期采用三○六交华十正反交,少量试育过兰溪交华十、一四—交苏十二正反交。70年代品种迭有更替,春用品种以东肥、华合正反交为主,部分推行苏五、苏六正反交,苏一交苏二正反交,六七一,东肥交华合三元交杂种型式的正反交;夏秋用种主要采用苏三、秋三交苏四三元杂交种正反交,部分推行三○六交华十正反交,东三四交六○三正反交,苏十二交东三四正反交,苏三交苏四正反交等。80年代春期品种全部推广苏五交苏六正反交,夏秋用种以苏三、秋三交苏四正反交及A四元为主,1987年更替为限性品种七五新交七五三二、A四元、新四元、和丰一交五四A等。

二、蚕病防治

常见蚕病 明代,从体态上区分蚕病,有僵、亮头、白肚等。1951年光福区普遍发生血液型脓病,蚕农用石灰粉撒蚕体,获良好效果。同年,东山区僵病猖獗,政府免费配发防僵粉后予以控制。1958~1960年,养蚕期数增多,因消毒不彻底,蚕病盛发,主要有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并有部分卒倒病、败血病、白僵病。当时对脓病和软化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蚕大批死亡。70年代初期,推行小蚕坑床育,由于湿度过高,发生曲霉病。防治方法是控制多湿环境和加强蚕体消毒工作。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农药用量增多,兴办乡、村工业后大气氟含量增加,常使家蚕遭到药害。

防病消毒 民国初期,蚕室和住房兼用,养蚕前掸一次灰尘,蚕具用老碱水洗净曝晒,斋祭蚕神后进蚕种。20年代后期,用化学药品消毒,从蚕室、蚕具进而延及蚕体蚕座。50年代推广蚕室蚕具蚕体的物理消毒,重点放在蚕室蚕具的清洗、蒸煮和曝晒,蚕体、蚕座洒石灰、焦糠灰和稻草等消毒干燥材料,控制血液型脓病和僵病的发生。60年代从蚕室、蚕具、蚕体、蚕座消毒扩大到四周环境消毒,以扑灭病源,杜绝传染。70年代全面抓紧期前防毒、期中防病、期后回簇消毒,把消毒防病工作贯串在养蚕全过程。80年代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蚕室消毒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1984年实行蚕前配套服务,蚕病得到有效控制。吴县常用的消毒药品;蚕室、蚕具消毒有畀汞水、福尔马林、漂白粉澄清液、赛力散石灰浆、新鲜石灰浆、硫磺、新涪尔灭石灰浆、毒消散、防僵灵2号、蚕康宁石灰浆、氯丹、灭蚊灵、多灭净等,在用药同时进行蚕具蒸煮效果更佳;蚕体消毒及蚕儿添食剂有漂白粉防僵粉、新鲜石灰粉、赛力散防僵粉、灭蚕蝇、防病一号、西力生防僵粉、防僵灵2号、氯霉素、复合防僵粉和熏烟等。

三、催青共育

催青 俗称护种、暖种。民国前期蚕农于春分时节进行护种,将蚕种放在柴灶烟道上取暖,或将蚕种藏在人体衣服内,或将蚕种悬挂在通风处任其孵化。民国17年(1928)4月4日光福迂里村24户农户始行春种共同催青,蚕室用火缸燃炭基加温、火缸上放水盆及挂湿布人工补湿。秋种催青始于1951年。1950~1956年,先后在木渎、东山、光福、西山4处建造专用催青室,每处可催种l万~1.5万张。1977年催青室用7151-DM型台式控温仪恒温自控,共同催青,孵化率高,孵化齐一。收蚁孵化率从3~4日收齐逐步提高到1~2日收齐。1982年后,全县蚕种集中在木渎催青室催青。

共育 将稚蚕集中科学饲养。民国前期,蚕农分户养蚕,技术落后,茧质差,张产低。民国17年(1928)4月,吴县农民协会在光福迂里村组织共育,参加稚蚕共育的有17户,育蚁20两。建国后广泛推广共育,不断探索共育的适度规模和科学加温型式。1983~1987年采用家庭联户共育型式,选用小坑床加温。1987年全县春期共育4500.5张,占总数的72.5%。

四、饲养方法

收蚁 民国时期收蚁采用“羽扫法”、“打落法”。1952年使用散卵。1953年散卵收蚁采用“棉纸吸引法”。1958年简化为“双网桑收法”。70年代末期至1987年,为防蚁蚕逸散,推行“纸包法”。

贮桑 民国时期,小蚕桑叶贮在栈条里,大蚕桑叶散放在蚕室里。建国后,小蚕桑叶一贮在放气笼的缸里,大蚕桑叶亦用栈条或叶篰贮存。60年代搞土贮桑室。70年代以来推行小蚕桑叶活水贮存。

给桑 民国初饲蚕1日3次,后增至1日6~8次。50年代初期曾推行稚蚕防千纸育,每天饲4~5回。中期推广稀座薄饲,多回(次)饱食,每天给桑:1~2龄10~12回;3~4龄9~10回;5龄7~8回。60年代初又施行稚蚕防干纸育,每天给桑:1~2龄5~6回;3龄6~7回;壮蚕普通育或尼龙薄膜屋外育,每天给桑6回。七八十年代推广小蚕坑床育。1987年试育每天给桑2~3回。

除沙 民国时期采取小蚕剥㯩,4龄拾蚕拆㯩,5龄后大蚕地育。1952年秋大蚕除沙采用线网。1956年小蚕普遍使用小红网除沙,部分地区大蚕除沙用绳网,延续至1987年。

眠起 民国时期饲蚕眠起止桑偏早,饷食偏迟。1952年总结眠起经验,适时止桑,适时饷食。七八十年代按三个环节处理眠起:饷食就眠,适时加眠网;严格分批,拾清迟眠蚕,见眠后6~8小时进行分批,网面经4~6小时提清;适时饷食,在分批提清拾清迟眠蚕的基础上,以不见眠蚕为饷食适期。

簇具  民国时期,均用稻草做成灯簇(帚头)。1950年推广蜈蚣簇(柴龙)。1973~1974年试行回转型方格簇。1975年试行搁挂形方格簇。1979~1982年推行双连座方格簇,地蚕自动上簇。1987年仍以蜈蚣簇为主。

五、收购烘贮

清光绪前,蚕茧烘贮尚未解决,鲜茧都由蚕农直接缫成土丝。光绪十五年(1889),洞庭东山、西山两地始设茧行,解决了蚕茧收购烘贮问题。1936年有茧行38个。1950年,蚕茧统由中国蚕丝公司苏南分公司委托各地供销社收购烘贮,全县有茧站15个。1987年,设渡桥、石公、光福、镇湖、金山、胥口、藏书、横泾(设两个站)、浦庄、越溪、枫桥、渡村等13个茧站。

收茧计价办法:民国时期由政府定标准价。1951年实行7级茧价。1953年改7级茧价为13级茧价。一般采用手估目测、肉眼评价定级。1958~1972年推行茧层率检验估价。1973~1984年实行干壳量分级评价。1985~1987年施行干茧进仓,验收计价。

表8.2   几 个 主 要 年 份 茧 价 统 计 表

时期

光绪~宣统

民国

建国后

年份

1901~1911

1917~1931

1938~1943

1951~1952

1958

1979

1987

鲜茧价元/市担

33.93(银两)

46.97

39.31

84.75

112.5

135

省在原有基

础上每市担

鲜茧春补45

元。夏补10

元,早秋补

15元,晚秋

补30元。

米价元/石

6.19

275.00

18.94

18.94

21

茧/米比价(市担:石)

1:7.59

1:0.14

1:4.47

1:5.94

1:6.43

备注

11年平均

15年平均

6年平均

2年平均

第四节 机构

民国元年(1912)9月,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在浒墅关落成。该校以吴县为实验基地,从事制种、养蚕、制丝之改良,在全省以至全国影响深远。15年,江苏省大有蚕种场创建,总场设浒墅关。该场是全国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私营蚕种场,生产“虎牌”商标蚕种,畅销全国。17年3月27日,吴县建设局、吴县农民协会在光福迂里村成立养蚕指导所。同年,成立吴县蚕业改良区。18年,吴县蚕业改良区在光福迂里村设蚕桑场,在光福前西峰、善人桥和枫桥的西津桥及洞庭西山的镇夏、鹿村和后堡等处设指导所。

21年,淞沪战火燃起,蚕丝价格暴跌,吴县各区成立丝茧救济委员会。23年秋季,吴县蚕业改良区在各地设中心指导所2所,短期指导所54所。27年8月成立伪吴县蚕业指导办事处。34年,抗战胜利,成立吴县蚕桑技术推广所。

1949年7月,人民政府接收吴县蚕桑技术推广所,成立苏州蚕桑改良区,下设木渎、光福、东山、横泾、枫桥旺米山、善人桥等乡蚕桑指导所(组)。1951年,苏州蚕桑改良区撤销,成立吴县蚕桑技术推广所。1953年,震泽县成立蚕桑技术推广所。1957年,改吴县蚕桑技术推广所为吴县蚕桑指导所,所址设东大街县政府内。1965年8月成立吴县桑苗圃,址设枫桥公社狮子山脚下。1966年县蚕桑指导所更名吴县蚕桑技术指导站。1970年,又易名吴县蚕桑技术推广站。是年1月,吴县桑苗圃下放给枫桥公社。1976年2月成立吴县桑树病虫测报站,站址设在东山叶巷河头。1929年2月19日成立吴县蚕桑学会,下设栽桑、养蚕、机械、经营管理4个学组,有会员40人。1984年成立吴县蚕用物资服务站,站址在木渎邾巷弄催青室。1987年,全县有国家蚕桑科技人员20人,各乡蚕桑辅导员15人。

江苏省浒关蚕种场 江苏省浒关蚕种场原名大有蚕种场,创于民国15年(1926),“虎牌”商标。总场设吴县浒墅关,下辖11个分场,地跨苏、浙、皖三省,还有台湾竹东试育所,乃全国最大的私营蚕种场。属合伙组织,18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联营方式,对外一个整体,对内各场经济独立,自负盈亏。总场分四部二室,即试验部、原种部、推广部、总务部、稽核室、技师室,另设蚕业讲习所,专为本场培养技术骨干。26年制蚕种642693张,为历史最高年产量。

1952年4月公私合营,改名苏南公私合营第一蚕种制造场,为省属场。是年制种16178张,产值5.58万元,利润0.17万元。后改称苏南公私合营吴县蚕种场。1953年春更名公私合营吴县原蚕育种场。1958年开始恢复生产母种,实行四级蚕种、三级繁育的制度。1960年下放给吴县。1961年,将浒墅关、苏州、望亭等地6个蚕种场与吴县原蚕育种场合并为公私合营吴县蚕种场。1963年省农林厅将该场收回。1968年又下放给吴县。1978年4月,省农林厅再次收回,定名为江苏省浒关蚕种场。是年制种235332张,产值150.73万元,利润13.06万元。1987年职工2490人,制种552526张,产值761.47万元,利润75万元。蚕种除满足江苏省外,还供给浙江、福建、新疆、甘肃、广东、广西、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江西、安徽、上海等省、市、自治区,并出口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阿富汗等国家。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