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的起源
来源:中国丝绸网
作者:中国丝绸网
时间:2020-01-20 09:25:01
一、 蚕业的起源
桑蚕,又称家蚕,蚕,是一种以桑叶为食料的泌丝昆虫,是中国古代先民将栖息在原始桑林中的原始蚕驯化家养而来中,它与目前为害桑树的野蚕同一祖先。 自然淘汰、进化野蚕(Bombyx mandarina) 古代原始蚕 人工选择、驯化 桑蚕(Bombyx muri) 桑蚕的属名蚕蛾属Bombyx,据说是古人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联想到蚕丝能发出悦耳的“嘭-、嘭-、”声,用希腊语“Bombos”命名的,种名mori,是从桑的属名Morus 来的。
二、 养蚕的发明
相传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伏羲氏发明乐器,以桑制瑟,以蚕丝为弦。5000多年前,黄帝打败 尤,有人来献丝,黄帝命织成绸、制成衣帽,穿戴起来,即舒适,又华贵。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把野生的原始蚕移入室内饲养,以防止风雨虫灾和鸟兽之害影响蚕茧收成,人们纷纷仿效,养蚕取就逐步推广开来,从此嫘祖便被尊称为冷却剂蚕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先蚕。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成就証实,在渔猎时代进入家业时代之后,蚕已开始家养。1975~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4887 96)中,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5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丝织品中,有绸片、丝线、丝带等,经C14测定经过树轮校正为公元前3310 135年,即距今5209年之前的遗物。1984年,从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用于裹尸的大量丝织品,其中有平纹织物和浅色罗等,说明在距今5500年前已有大量丝绸织物。从传说、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采集野蚕茧食蛹、茧层拉丝绵御寒,丝线制作渔猎工具等在先,缫丝、养蚕在后,而大量丝织品的出现,证明蚕已进入室内人工饲养阶段。据此,可以认为到少在距今5500年以前,中国己发明了养蚕。
三、 养蚕业的兴起
养蚕业的兴起,大约是在公无前1388~公元前1135年的商代。 首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大呈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其中最完整的有祖庚(公元前1265年)、祖甲(公元前1258~公元前1250年)时的卜辞,问神“用五头牛祭祖宗,用三头牛祭蚕神,行吗?”把祭祀蚕神与祭祀祖先并列,仪式非常隆重。还有一块武丁的卜辞“戊子卜,乎省于蚕”,意即“蚕怎么样了?快去看看蚕。”此外,从甲骨文字还呆看到,当时国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女蚕”。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在近代发掘出来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呆以分辨出,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和菱花纹绢等。说明商代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养蚕业已是当代家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蚕区的分布
一、 古代蚕区
古籍《尚书·禹贡》(据五国维、辛树帜研究是西周时成书,记述的是夏朝的事)中,记有“夏禹平治洪水后,将全国分为九个州,平整土地,种桑 养蚕,获得很大的利益,所以九州所上贡的物品,有很多是丝织品”。这九个州是:冀州(今河北,山西一鄣分用辽宁西鄣),兖州(今山东西部),青州(今山东半岛),徐州(今山东南部、苏北、皖北),扬州(今苏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等),豫州(今南和湖北北部,陕西东南部),荆州(今湖北南部、湖南),雍州(今青海、四川、西藏一部分),梁州(今陕西西南部,四川、宁夏一部分)。九个州中提到有养蚕和丝织产物的有兖、青、徐、荆、豫、扬六个州,养蚕地区很广泛。据《诗经》、《周礼》、《帝五世纪》记载,丝织品已有罗、绫、纨、纱、绉、锦、锈等品种。但这一时期的主产区,主要中在黄河中下游,其次是长江中下游。 秦、汉时代,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社会安定,铁器的使用推广,使家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生产也受到重视,统治才采取“农桑并举”政策,丝织品成为贡赋和贸易的重要物资,桑产区主要中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要、四川等地;江萸、浙江、安微、福建等地也有较大发展;南方己发展到广东、云南;西北到甘肃、内蒙古。同时山东的临淄、四川的成都、河南的襄邑成为全国三大织锦中心,丝织品有:绢、缣、练素、绨、锦、绣、罗、穀、繐、纨、绫、纶等。公元前2世纪武帝己派张騫开辟“丝绸之路”开始了对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对外贸易。
二、 蚕桑产区的变迁
汉末三国时魏、蜀、吴都 很重视蚕桑,曹魏雄踞的北方蚕业最盛,当时已有大规模成片桑树栽培,蜀汉统治的四川止,蜀锦生盛及一时,孙吴统治者也致力垦荒发展蚕桑,大都 督陆逊在海昌屯田时,还亲自“督劝农桑”。但蚕业始终是北强南弱。到西晋南亲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蚕业一度衰落,隋唐至北宋,全国统一,社会安定,并方蚕桑生产又得到了一定恢复。唐代,随着陆海交通发达,特别是以东南沿海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了汉代开拓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与70多个欧来国家有了丝绸贸易,使南方的蚕业进一步发展。北宋时,四川和江南向国家交纳的丝绸税赋和上贡绢绸、丝绵占全国总数的2/3,黄河流域只占1/3。 北宋末年,北方又连遭战乱,随着金兵入侵,宋室迁都杭州,大批北方官民、工匠随宋室南下,北方先进的栽桑、冷却剂蚕、丝织技术传到了南方,从此,长江以南地区成了全国蚕丝业最兴盛的产区。至清代,太湖周围的杭、嘉、湖、苏、锡、常一带峸为全国蚕桑和丝绸商品的主要产区。南京、苏州、杭州、湖州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清康熙说:“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丝之盛,唯此一区。”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侵入中国,相继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开办丝厂,广州、上海先后成为丝绸对外贸易港口,由于生丝外销求过于供,丝价高昂,刺激了蚕业的发展,太湖地区、珠江三能洲,以用四川、安微、陕西、湖北等省的蚕桑都 有较大发展。 1930年全国桑园面积高达530000hm2,1931年全国蚕茧产量达220837t,均达历史最高记录。此后,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大肆毁我桑园、炸我丝厂,江浙一带被毁桑园约140000hm2,浙江原有114家丝厂,被炸74家,上海闸北地区43家丝厂,公残存7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内战,加上通货膨胀,茧价惨跌,使全国蚕丝生产陷于崩溃境地。至1949年全国桑园面稷残存180000hm2,公用最高年(1930年)约1/3,全国蚕茧产呈锐减至30900t,公相当于最高年(1931年)的14%。 新中国成立后,蚕业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发展,1970年蚕茧年产呈达120500t。1977年年产生丝呈达18031t,先后超过日本,恢复了中国茧丝产量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此后持续高速度发展,1995年全国蚕茧年产量达759835t,占世界意产量的77.9%,生丝年产量达64613t,占世界意产丝量的71.8%。现在,我国蚕桑丝绸生产转入提高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提 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三、 现代蚕丝产区的分布
新中国诞生时,全国公15个省市自治区有蚕桑生产,19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下政策引导下,各地根椐自身的自然、技术、经济和物质等条件,因地制宜、积杉发展,原有的老蚕区有断巩固,提 高,新蚕区不断扩大,据《蚕业信息》统计,1998年全国拥有成片桑园约68万hm2、除西藏、青海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蚕桑 生产。,由表1-1可见,四川、江苏、浙江三省是主产省,1996年该三省产茧量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63.3%;其次是山东、安微、广东、湖北、广西、陕西、河南等7省,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30.6%,此外产茧量在1000t以上的依次还有江西、支南、山西、新疆、湖南、贵州、河北等省(自治区)。
中国的蚕分布,从农业气候区划分析,全国1300我个养蚕县,除新疆的南疆蚕区外,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内,尤以该区的北亚热带各亚热带较集中。该大区的气候 特点是季风活跃,湿润多雨、光、热、水资源丰富,特别是亚热带蚕业主产区,10℃以上的积温在400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适宜桑树生长。但气候多变,灾害较多,特别是夏秋季高温多湿,对养蚕生产有较大影响。从地理位置分析,这些养蚕县分布在平原地带和半山丘陵地带的约各占30%。分布在山地的约占40%左右。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