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茧丝绸产业基础,推进蚕茧产业化进程---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之江苏篇(Esilk.net稿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1-13 10:27:00
夯实茧丝绸产业基础,推进蚕茧产业化进程
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狄筱玲
二零零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江苏一直是我国茧丝绸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 蚕种、蚕茧生产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工业加工能力占全国四分之一;外贸出口名列前茅, 具有完整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1994年桑田面积曾达到370万亩,产茧量18.5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和出口创汇曾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在经历了1995年的茧丝绸行业全面滑坡后, 桑田面积降至120多万亩,企业全面亏损,出口大幅度下降.茧丝绸产业遭受沉重打击。96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 明确了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国家茧丝办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几年来, 为适应市场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 我们根据国家及省级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茧丝绸产业的特点和我省实际, 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地建设、规范经营行为, 不断地深化经营机制与体制改革, 倡导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对桑蚕茧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着力培养带动能力强的茧丝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 提高了蚕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巩固了茧丝绸产业基础。经过“九五”期间的调整.我省从苏南到苏北基本形成了从丝绸成品、半成品到原料生产的产业梯度。目前我省产业化经营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公司十工厂十农户,形成从种桑养蚕、收茧缫丝到成品加工相对均衡发展的贸工农一体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雏形。如我省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富安茧丝绸公司1998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以来, 对参社的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综服务, 提高了蚕茧组织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程度, 蚕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公司把原有割裂、分散且有联系的诸多生产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实行茧丝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增值, 实现了高效运作。 目前富安已从一个乡镇蚕茧公司发展为拥有4万亩桑田、 年产8万多担蚕茧、600多吨厂丝、有多家丝绸配套加工企业, 茧丝绸年产值达3亿元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效益显著,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由于龙头企业的效应, 以东会、海安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茧、丝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仅盐城、南通两市的桑田面积就占全省45%,蚕茧产量占全省55%, 且茧、丝质量较好, 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以加工贸易企业为龙头, 依靠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建立生产基地, 带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如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玖久集团等。晨风集团年自营出口服装1亿美元,其真丝绸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声望。为了保证自己对原料数量和品质的需求,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规划, 投资1.6亿种桑养蚕、烘茧缫丝, 发展上游产业, 打造生态产业和国内外顶级白厂丝品牌。他们将蚕茧生产基地和蚕农作为“第一生产车间”,班统一开发管理、经营和科技培训, 目前已建成了7个千亩丰产示范桑园,桑田面积从1.2万亩增加到3.2万亩, 规划2-3年内桑田达到6万亩, 从桑苗选育到蚕茧收购, 为蚕农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 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避免了千家万户蚕农由于分散经营、信息失灵带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实现了集团和蚕农双赢。
三是以蚕茧经营为基础, 通过加强蚕茧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生产技术服务功能, 采用利润返还的方式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一类型大多以蚕业合作社为主线, 蚕农、生产、收购组织共同参与, 实行“入社、退社自由, 共同交售蚕茧”。合作社通过二次返利联结蚕农,通过多种有效服务解决蚕农一家一户难办到的事;社员在享受一系列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也要履行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相应职责,承担应尽的义务。如我省东台、大丰、金湖、泗洪等茧丝绸公司都属于这一类型。
茧丝绸产业一头联结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 一头联结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 产业链长, 产品应用面窄, 生产环节紧密, 贸工农关联度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怎样解决千家万户蚕农与千变万化市场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产业化经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 蚕农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 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 企业通过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或吸引蚕农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 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不断向蚕农传递市场信息和趋势,向蚕农推广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 引导蚕农面向市场, 让蚕农提供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 企业在取得利益发展自己的同时,蚕农也得到了实惠。96年以来,国家推行贸工农一体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方式, 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贸、工、农各方的最大优势,通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 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蚕户由于对市场认识不清自发地调整生产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 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省茧丝绸整体运行势态逐步趋向正常, 蚕茧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生产稳定、质量提高、效益回升的良好局面。2002年全省桑田面积恢复到157万亩, 年产茧量11.5 万吨, 产丝量1.6万吨。虽然生产量比我省最高年份1994年仍有差距,但经过几年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引导茧丝绸产业调高、调优、调强, 生产区域的集中度大大提高, 全省年产茧2500吨以上的县有15个, 占全省总量的75%以上, 桑田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有50多个, 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产茧量占40%以上,同时这些地区有较完整的生产组织、技术服务体系和蚕桑生产设施, 新品种和省力化养蚕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应用,新蚕品种更新率达到80%以上, 省力化养蚕综合实施率达到60%以上,蚕农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增加了抗御风险的能力;丝绸工业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2001年以来, 茧丝价格一路下滑, 今年春季茧、丝价格更降到15年来的最低价位,行情低迷时间之长, 价位之低远超过1995年,但却没有发生象95年的剧烈振荡,茧丝绸产业仍能平稳运行, 蚕农生产情绪基本稳定,我们认为主要归功于国家改革了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加强了对茧丝绸行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推进了贸工农一体的茧丝绸产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实践.江苏在蚕茧产业化经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有一些好的典型,但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是虽然各地政府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为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政策环境,但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影响力、带动力强,真正能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很少,由于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 目前产业化经营活动多局限于县级甚至于乡级范围,稳定性差,层次较低.与蚕农的联结方式,服务内容和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
二是江苏是茧丝绸大省,但还不是强省,虽然我省的蚕茧、厂丝等原料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大部分丝绸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 经营分散, 特别是丝绸成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方面有很大差距, 很难起到对原料生产的导向作用, 削弱了江苏丝绸的竞争实力。
三是企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产品雷同,精品、名品缺乏,原料性产品及大众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 卖价偏低,影响了整个茧丝绸产业的经济效益,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江苏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我委上半年围绕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 结合茧丝绸行业发展的特点, 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抓住产业的两头,一头是蚕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省苏中、苏北蚕茧生产区域集中、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茧、丝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 在原料品种、品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 使之成为我省茧丝产业经济的优势区域, 吸引具有产品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加盟和落户;一头是丝绸深加工体系建设, 我省苏南地区的丝绸产业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展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丝绸产品,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将创造条件, 抓住国际丝绸生产格局调整和转移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优化丝绸深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加强丝绸面料的开发, 提高丝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增加丝绸产品的种类, 拓宽丝绸产品的应用领域,培育一批龙头骨于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蚕茧基地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之成为我省丝绸成品加工与产品研发基地, 并以此辐射、带动全省茧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鼓励苏中、苏北蚕茧生产基地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发展丝绸深加工,通过南北联动, 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丝绸大省”向“丝绸强省”的跨跃。
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狄筱玲
二零零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江苏一直是我国茧丝绸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 蚕种、蚕茧生产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工业加工能力占全国四分之一;外贸出口名列前茅, 具有完整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链。1994年桑田面积曾达到370万亩,产茧量18.5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和出口创汇曾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在经历了1995年的茧丝绸行业全面滑坡后, 桑田面积降至120多万亩,企业全面亏损,出口大幅度下降.茧丝绸产业遭受沉重打击。96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 明确了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国家茧丝办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几年来, 为适应市场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 我们根据国家及省级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茧丝绸产业的特点和我省实际, 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地建设、规范经营行为, 不断地深化经营机制与体制改革, 倡导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对桑蚕茧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着力培养带动能力强的茧丝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 提高了蚕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巩固了茧丝绸产业基础。经过“九五”期间的调整.我省从苏南到苏北基本形成了从丝绸成品、半成品到原料生产的产业梯度。目前我省产业化经营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一是公司十工厂十农户,形成从种桑养蚕、收茧缫丝到成品加工相对均衡发展的贸工农一体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雏形。如我省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富安茧丝绸公司1998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以来, 对参社的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综服务, 提高了蚕茧组织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程度, 蚕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公司把原有割裂、分散且有联系的诸多生产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实行茧丝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增值, 实现了高效运作。 目前富安已从一个乡镇蚕茧公司发展为拥有4万亩桑田、 年产8万多担蚕茧、600多吨厂丝、有多家丝绸配套加工企业, 茧丝绸年产值达3亿元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效益显著,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由于龙头企业的效应, 以东会、海安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茧、丝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仅盐城、南通两市的桑田面积就占全省45%,蚕茧产量占全省55%, 且茧、丝质量较好, 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以加工贸易企业为龙头, 依靠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建立生产基地, 带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如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玖久集团等。晨风集团年自营出口服装1亿美元,其真丝绸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声望。为了保证自己对原料数量和品质的需求,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规划, 投资1.6亿种桑养蚕、烘茧缫丝, 发展上游产业, 打造生态产业和国内外顶级白厂丝品牌。他们将蚕茧生产基地和蚕农作为“第一生产车间”,班统一开发管理、经营和科技培训, 目前已建成了7个千亩丰产示范桑园,桑田面积从1.2万亩增加到3.2万亩, 规划2-3年内桑田达到6万亩, 从桑苗选育到蚕茧收购, 为蚕农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 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 避免了千家万户蚕农由于分散经营、信息失灵带来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实现了集团和蚕农双赢。
三是以蚕茧经营为基础, 通过加强蚕茧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生产技术服务功能, 采用利润返还的方式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这一类型大多以蚕业合作社为主线, 蚕农、生产、收购组织共同参与, 实行“入社、退社自由, 共同交售蚕茧”。合作社通过二次返利联结蚕农,通过多种有效服务解决蚕农一家一户难办到的事;社员在享受一系列社会化服务的同时.也要履行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相应职责,承担应尽的义务。如我省东台、大丰、金湖、泗洪等茧丝绸公司都属于这一类型。
茧丝绸产业一头联结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 一头联结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 产业链长, 产品应用面窄, 生产环节紧密, 贸工农关联度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怎样解决千家万户蚕农与千变万化市场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产业化经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 蚕农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 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 企业通过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或吸引蚕农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 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不断向蚕农传递市场信息和趋势,向蚕农推广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 引导蚕农面向市场, 让蚕农提供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 企业在取得利益发展自己的同时,蚕农也得到了实惠。96年以来,国家推行贸工农一体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方式, 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贸、工、农各方的最大优势,通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 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蚕户由于对市场认识不清自发地调整生产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 降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省茧丝绸整体运行势态逐步趋向正常, 蚕茧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生产稳定、质量提高、效益回升的良好局面。2002年全省桑田面积恢复到157万亩, 年产茧量11.5 万吨, 产丝量1.6万吨。虽然生产量比我省最高年份1994年仍有差距,但经过几年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引导茧丝绸产业调高、调优、调强, 生产区域的集中度大大提高, 全省年产茧2500吨以上的县有15个, 占全省总量的75%以上, 桑田面积5000亩以上的乡镇有50多个, 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产茧量占40%以上,同时这些地区有较完整的生产组织、技术服务体系和蚕桑生产设施, 新品种和省力化养蚕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应用,新蚕品种更新率达到80%以上, 省力化养蚕综合实施率达到60%以上,蚕农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增加了抗御风险的能力;丝绸工业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2001年以来, 茧丝价格一路下滑, 今年春季茧、丝价格更降到15年来的最低价位,行情低迷时间之长, 价位之低远超过1995年,但却没有发生象95年的剧烈振荡,茧丝绸产业仍能平稳运行, 蚕农生产情绪基本稳定,我们认为主要归功于国家改革了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加强了对茧丝绸行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推进了贸工农一体的茧丝绸产业化进程。
经过多年实践.江苏在蚕茧产业化经营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有一些好的典型,但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是虽然各地政府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为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政策环境,但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影响力、带动力强,真正能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很少,由于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 目前产业化经营活动多局限于县级甚至于乡级范围,稳定性差,层次较低.与蚕农的联结方式,服务内容和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
二是江苏是茧丝绸大省,但还不是强省,虽然我省的蚕茧、厂丝等原料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大部分丝绸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 经营分散, 特别是丝绸成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方面有很大差距, 很难起到对原料生产的导向作用, 削弱了江苏丝绸的竞争实力。
三是企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产品雷同,精品、名品缺乏,原料性产品及大众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 卖价偏低,影响了整个茧丝绸产业的经济效益,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江苏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我委上半年围绕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 结合茧丝绸行业发展的特点, 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抓住产业的两头,一头是蚕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省苏中、苏北蚕茧生产区域集中、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茧、丝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 在原料品种、品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 使之成为我省茧丝产业经济的优势区域, 吸引具有产品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加盟和落户;一头是丝绸深加工体系建设, 我省苏南地区的丝绸产业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展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丝绸产品,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我们将创造条件, 抓住国际丝绸生产格局调整和转移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优化丝绸深加工企业的产品结构,加强丝绸面料的开发, 提高丝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增加丝绸产品的种类, 拓宽丝绸产品的应用领域,培育一批龙头骨于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蚕茧基地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使之成为我省丝绸成品加工与产品研发基地, 并以此辐射、带动全省茧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鼓励苏中、苏北蚕茧生产基地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发展丝绸深加工,通过南北联动, 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丝绸大省”向“丝绸强省”的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