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 切勿盲目 .陈亦庆 [ESILK专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5-26 14:12:00
理性面对 切勿盲目
谈春茧收购前后的产销形势和价格
陈亦庆
我曾说过,由于近两年的丝绸内外销情况较好,对以前相对过剩的茧丝作了较强的消化,尤其是去年的蚕茧生产和质量下降较多,行业有可能开始进入一个茧丝供应偏紧的时期,价格也将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走势,总体较为坚挺。
可是,直至四月中旬,行业总体情况仍显示茧丝供求基本平衡有余的态势,行情偏疲。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干茧和生丝(3A 20/22D,下同)的远期合同价每吨分别在4.5万-4.8万元和15.5万-15.8万元的价位上俳徊。据了解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1、丝绸出口量增加有限
据我国海关对今年1-3月的出口统计,由于各类产品单价上升,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金额为6.80亿美元,同比增加21.54%。但是,从关系到产销和供求的出口量来看,情况并不理想。今年1-3月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冲抵进出口后)约16,000吨,同比仅增长约1.68%。尤其是丝类,1-3月仅出口5,379吨,同比减少8.25%(冲抵进口后,仅出口3,000余吨,同比减幅达38.77%),其中桑蚕丝出口仅1,596吨,同比减少25.82%。这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的丝绸出口量并没有明显显示出去年下半年出口较强劲的惯性,出口量仅略有增加。
2、丝绸产品生产放慢,原料消化后延
由于去年下半年国内茧丝绸价格一度上升过猛,震荡剧烈,丝绸上下游产品间价格以及国内外价格一时难以配套、衔接,年底年初较长一段时间的出口单子减少,丝绸生产加工进度放慢(甚至停产),或某些环节出现库存,使原料消耗后延。
3、绢纺原料进口可观,增加了茧丝的供应
海关统计还显示,今年1-3月我国进口了2,000多吨废丝(绝大部分是绢纺原料,同比增长325%)。据反映,短期内从中亚地区进口这么多绢纺原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期间性的供求关系。
4、据了解估计,去年全国更接近实际的蚕茧产量高于48万吨,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缓了供求变化的预期。
5、去年秋茧价格过高,人们普遍认为今年春茧生产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广西等地的发展势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茧丝供应预期的心理压力。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今年四月中旬前整个行业的茧丝需求增加不多,消耗缓慢,因而供应压力也就一时难以明显减轻,偏疲的价格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产销和供求的实际。再说,从当时茧丝的实际价格看,毕竟比去年上半年最低时分别约高60%和40%。有人说,在此情况下即使炒家也缺少以前那样的动力,总体上心态都较平和,新的、重要的行情信息一时也难以出现。从而,茧丝供应偏紧,或“青黄不接”的显现也就相应地后移了。
四月中旬后,两广蚕茧陆续上市。随着茧丝产销和供求形势的变化,在行情相对偏疲的形势中也出现了某些热点。某些地区的工厂企业因缺原料,要货急,特别是双宫丝等当时热销(据反映,卖价一时高达每吨19万元),两广茧受到了一定的青睐,甚至“吃进”了一些每担价格950-980元,吨丝茧本约17.5万元的广西茧,从而短期内把那里的茧价抬了起来。人们认为,尽管此事并不代表全国的茧丝行情,只是局部的、暂时性的,但给全国春茧收购前的行情却发出了一个不确定的导向信号。
更引人注意的是,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全国春茧生产形势总体上并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在某些主产区中有的发种量下降较多,有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同时有较大的减少。对此,业内人士较为关注,并认为这对未来的形势和价格预期可能产生某些变数,也可能由此造成人们种种心理压力和不安。
四月下旬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干茧和生丝的远期合同价每吨分别上升到5万元和16.5万元左右。人们认为,目前的茧丝行情基本反映着全国茧丝产销和供求变化的实际,价格也仍属相对稳定、合理。但需提醒注意的是,今年春茧收购前后的行情很关键,有人说它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如果春茧价格过高,收购后行情下跌,工厂企业随即面临风险;如果春茧收购后行情持续大幅攀升,那秋茧生产将大幅度地增长,风险将后移。因此,希望大家以平和的心态,认真研究分析形势,尤其要密切关注那些影响供求和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正确把握,切忌盲目。例如:
1、按今年1-3月的出口进度预计,上半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同比将减少约3.2%。这样,今年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量要比去年有所增长,年内后三个季度的出口必须有更强劲的增长,否则将可能是困难的。特别是丝类出口难度可能更大。
例如印度市场,由于印度对我国生丝出口反倾销和复检,加上我价格曾一度上涨过快,以及印方工厂仍有些存货等原因,一季度总体上对印出口单子少,进度慢。据海关统计,今年1-3月我对印出口丝类2,073吨,同比减少9.61%,其中出口桑蚕丝980吨,同比减少23.15%。此外,根据印度中央丝绸局的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印近年的生丝生产逐年增加,茧丝质量也在提高,尤其从印度当局对其丝绸业发展规划看,印对我国生丝和坯绸的依赖总的是个减弱的趋向。因此,今年内我对印丝绸出口目前还难有较确切的预计,不排除存在某些变数的可能。
再看欧洲、日本市场,由于其产业转移,真丝受化纤等其它纺织纤维的竞争和挤压,以及混纺、交织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近年它们(尤其欧洲)的丝织业的生产和营业额(如女装和领带面料生产)大幅度下降,致使我国对欧、日的桑蚕丝等长纤维产品出口减少。据海关统计,今年1-3月对德国的长丝类出口量同比减少39.07%,对意大利和日本的桑蚕丝出口量分别同比减少41.16%和35.78%。这些都是影响过去和今后我国高品位生丝价格和出口的重要原因。
2、有关专家认为,今年是“入世”以来我国开放度最大的一年。这意味着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贸易摩擦也随之可能增加。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反倾销,以及其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增加,将对我丝绸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3、从今年全国春茧发种看,各地情况不同,生产有增有减,但总的预计可能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某些主产区生产的下降,广西等中西部产区的增产大致能予以弥补。而更需注意的是,今年全国秋茧增产存在潜力。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蚕茧生产与其它农产品有基本相似的情况,即本期生产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生产量。今年,普遍认为春茧价格将会较高,如果价格过高,行业将潜伏有风险。
4、国家宏观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央行银根收紧,工厂企业资金困难增加,再加水电煤油运等紧张,价格上调等等,使今年的蚕茧收烘、缫丝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增加。有人测算,今年有的地区的吨丝成本将增加5,000-6,000元。增加的成本将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或由工厂企业和蚕农消化,或转嫁给产品的消费者。这将最终影响丝绸的生产经营,也制约了其内外销售。
总之,我们前面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需冷静面对。特别是去年过高的秋茧价格造成的“创伤未癒”,在此关键时期,务请谨慎从事,共同为行业发展创造稳定、健康的环境。
(2004年5月26日)
添加:李
来源:陈亦庆
谈春茧收购前后的产销形势和价格
陈亦庆
我曾说过,由于近两年的丝绸内外销情况较好,对以前相对过剩的茧丝作了较强的消化,尤其是去年的蚕茧生产和质量下降较多,行业有可能开始进入一个茧丝供应偏紧的时期,价格也将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走势,总体较为坚挺。
可是,直至四月中旬,行业总体情况仍显示茧丝供求基本平衡有余的态势,行情偏疲。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干茧和生丝(3A 20/22D,下同)的远期合同价每吨分别在4.5万-4.8万元和15.5万-15.8万元的价位上俳徊。据了解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1、丝绸出口量增加有限
据我国海关对今年1-3月的出口统计,由于各类产品单价上升,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金额为6.80亿美元,同比增加21.54%。但是,从关系到产销和供求的出口量来看,情况并不理想。今年1-3月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冲抵进出口后)约16,000吨,同比仅增长约1.68%。尤其是丝类,1-3月仅出口5,379吨,同比减少8.25%(冲抵进口后,仅出口3,000余吨,同比减幅达38.77%),其中桑蚕丝出口仅1,596吨,同比减少25.82%。这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的丝绸出口量并没有明显显示出去年下半年出口较强劲的惯性,出口量仅略有增加。
2、丝绸产品生产放慢,原料消化后延
由于去年下半年国内茧丝绸价格一度上升过猛,震荡剧烈,丝绸上下游产品间价格以及国内外价格一时难以配套、衔接,年底年初较长一段时间的出口单子减少,丝绸生产加工进度放慢(甚至停产),或某些环节出现库存,使原料消耗后延。
3、绢纺原料进口可观,增加了茧丝的供应
海关统计还显示,今年1-3月我国进口了2,000多吨废丝(绝大部分是绢纺原料,同比增长325%)。据反映,短期内从中亚地区进口这么多绢纺原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期间性的供求关系。
4、据了解估计,去年全国更接近实际的蚕茧产量高于48万吨,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缓了供求变化的预期。
5、去年秋茧价格过高,人们普遍认为今年春茧生产将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广西等地的发展势头,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茧丝供应预期的心理压力。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今年四月中旬前整个行业的茧丝需求增加不多,消耗缓慢,因而供应压力也就一时难以明显减轻,偏疲的价格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产销和供求的实际。再说,从当时茧丝的实际价格看,毕竟比去年上半年最低时分别约高60%和40%。有人说,在此情况下即使炒家也缺少以前那样的动力,总体上心态都较平和,新的、重要的行情信息一时也难以出现。从而,茧丝供应偏紧,或“青黄不接”的显现也就相应地后移了。
四月中旬后,两广蚕茧陆续上市。随着茧丝产销和供求形势的变化,在行情相对偏疲的形势中也出现了某些热点。某些地区的工厂企业因缺原料,要货急,特别是双宫丝等当时热销(据反映,卖价一时高达每吨19万元),两广茧受到了一定的青睐,甚至“吃进”了一些每担价格950-980元,吨丝茧本约17.5万元的广西茧,从而短期内把那里的茧价抬了起来。人们认为,尽管此事并不代表全国的茧丝行情,只是局部的、暂时性的,但给全国春茧收购前的行情却发出了一个不确定的导向信号。
更引人注意的是,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全国春茧生产形势总体上并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在某些主产区中有的发种量下降较多,有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同时有较大的减少。对此,业内人士较为关注,并认为这对未来的形势和价格预期可能产生某些变数,也可能由此造成人们种种心理压力和不安。
四月下旬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干茧和生丝的远期合同价每吨分别上升到5万元和16.5万元左右。人们认为,目前的茧丝行情基本反映着全国茧丝产销和供求变化的实际,价格也仍属相对稳定、合理。但需提醒注意的是,今年春茧收购前后的行情很关键,有人说它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如果春茧价格过高,收购后行情下跌,工厂企业随即面临风险;如果春茧收购后行情持续大幅攀升,那秋茧生产将大幅度地增长,风险将后移。因此,希望大家以平和的心态,认真研究分析形势,尤其要密切关注那些影响供求和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正确把握,切忌盲目。例如:
1、按今年1-3月的出口进度预计,上半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同比将减少约3.2%。这样,今年全年丝绸全商品出口量要比去年有所增长,年内后三个季度的出口必须有更强劲的增长,否则将可能是困难的。特别是丝类出口难度可能更大。
例如印度市场,由于印度对我国生丝出口反倾销和复检,加上我价格曾一度上涨过快,以及印方工厂仍有些存货等原因,一季度总体上对印出口单子少,进度慢。据海关统计,今年1-3月我对印出口丝类2,073吨,同比减少9.61%,其中出口桑蚕丝980吨,同比减少23.15%。此外,根据印度中央丝绸局的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印近年的生丝生产逐年增加,茧丝质量也在提高,尤其从印度当局对其丝绸业发展规划看,印对我国生丝和坯绸的依赖总的是个减弱的趋向。因此,今年内我对印丝绸出口目前还难有较确切的预计,不排除存在某些变数的可能。
再看欧洲、日本市场,由于其产业转移,真丝受化纤等其它纺织纤维的竞争和挤压,以及混纺、交织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近年它们(尤其欧洲)的丝织业的生产和营业额(如女装和领带面料生产)大幅度下降,致使我国对欧、日的桑蚕丝等长纤维产品出口减少。据海关统计,今年1-3月对德国的长丝类出口量同比减少39.07%,对意大利和日本的桑蚕丝出口量分别同比减少41.16%和35.78%。这些都是影响过去和今后我国高品位生丝价格和出口的重要原因。
2、有关专家认为,今年是“入世”以来我国开放度最大的一年。这意味着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贸易摩擦也随之可能增加。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反倾销,以及其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增加,将对我丝绸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3、从今年全国春茧发种看,各地情况不同,生产有增有减,但总的预计可能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某些主产区生产的下降,广西等中西部产区的增产大致能予以弥补。而更需注意的是,今年全国秋茧增产存在潜力。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蚕茧生产与其它农产品有基本相似的情况,即本期生产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生产量。今年,普遍认为春茧价格将会较高,如果价格过高,行业将潜伏有风险。
4、国家宏观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央行银根收紧,工厂企业资金困难增加,再加水电煤油运等紧张,价格上调等等,使今年的蚕茧收烘、缫丝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增加。有人测算,今年有的地区的吨丝成本将增加5,000-6,000元。增加的成本将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或由工厂企业和蚕农消化,或转嫁给产品的消费者。这将最终影响丝绸的生产经营,也制约了其内外销售。
总之,我们前面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需冷静面对。特别是去年过高的秋茧价格造成的“创伤未癒”,在此关键时期,务请谨慎从事,共同为行业发展创造稳定、健康的环境。
(2004年5月26日)
添加:李
来源:陈亦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