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与发展计划今年将有哪些大调整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9-02-27 09:21:00
财政预算与发展计划今年将有哪些大调整
编者:本版今起推出"两会新观察"栏目,就今年"两会"议及的重大经济与民生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再过几天,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今年虽不是换届年,但从经济层面看,意义非比寻常。特别是去年的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得如何,今年的盘子怎么定,这中间将传递出怎样的政策信息与财政和金融信息,是很有讲究的。而人大代表们又将如何审议由财政部和发改委提交的这两份报告,也是研判经济走向的一个看点。
之所以把这两份看似很技术的经济报告提出来谈,是因为去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可以说出现了标志性转变。这些基本面上的大变故,势必对去年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有重大影响,同样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先来看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财政政策的180度大转变。去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定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到去年11月初,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国务院决定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去年11月至今,已先后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以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等政策。这种宏观政策的急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再来看另一个情况,就是财政收支状况的明显改变。去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设定的主要指标是: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4%,地方本级收入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长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增长24.8%。
而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7.7%;地方本级收入增长21.5%;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同比增长25.4%,略高于年初预算的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6.9%;地方本级支出增长27.9%。收支相抵,全年赤字额约为1110多亿元。
如果只看全年数据,基本符合预算。但细看月度数据,情况就不乐观了。去年财政之所以大体符合预算,是因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大增33.3%。但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只增长5.2%。而到今年1月,全国财政收入则比上年同月下降17.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下降28.4%,地方本级收入下降2.7%。收入逐步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而在内部遭遇多个特大自然灾害、外部遭遭百年罕见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去年年初设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明显受到了干扰。特别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调整结构等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现了一系列突发性问题与挑战。比如农民工失业问题,就非常突然。而如何看待基本面上的重大变化,不仅影响对去年的评估,也直接关系到今年的预算和经济发展计划的拟订。
换句话说,今年的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跟以往相比,其基础显然已有不同。简而言之,一是外部需求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改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大面积衰退,使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将面临较长时间的刚性调整。二是内部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广大内陆农村地区,消费潜力虽然巨大,但由于收入限制,不采取有效的财政与金融杠杆措施,短期内也难以激发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的财政怎么安排?预算怎么做?国债发多少?赤字有多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么协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怎么确定?不仅关系到今年一年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方向,而且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有方向标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政策含义,将会对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有全面影响。
由此观察,今年财政部的预算报告和发改委的发展计划报告,将特别引人关注。而每年两会代表委员进京,多半要带上自己的议案和提案,对大会报告的审议,则未见更多报道。如果今年参会的代表委员能对这两份报告细加审议和讨论,倒也是回归本位、回归主题的进步。因为,这两份看似专业性很强的报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能小看的。(.上.证 .亚.夫)
扩大内需关键要消除农村市场六大障碍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的形势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因为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拓展空间可观。通过消除诸多障碍、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在危机中捕捉商机和赢得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3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比加快了4.4个百分点;代表农村市场的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实现34752.8,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
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差距,2006年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这表明,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保持稳定,城乡市场增速同步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县城零售额加速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1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零售额0.7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
从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人口比重与市场份额极不相称。与上年相比,2008年各区域零售额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与三大区域所占的人口数相比可看出,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与目前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7.4亿的农村人口在全国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3%,而占全国人口43.9%的城镇人口,却占全国67%多的市场份额。
影响农村消费份额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城郊周边农村转移城市消费、农民人均购买力低等。
农村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渐释放。从农村市场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但其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所以农村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8亿农村人口中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现在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巨大的。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带动了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目前,农村市场对全国消费市场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影响力也在逐渐拓展。有三大因素影响了我国农村市场由低迷走向繁荣:第一,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大大增强了农民的购买力;第二,国家一系列政策净化了农村消费环境;第三,农村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大因素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
第一,预期收入不确定。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家庭经营收入,近40%来自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中有60%多来自农业收入。
农民经营农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一是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下一年收成无法预料。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三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此外,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
农民预期收入不确定,决定了农民总是为未来多做打算,有了钱也要尽可能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制约了农民现期消费需求。
第二,农村零售业欠发达,商品流通不够通畅。零售业进入门槛低,大多数农村个体商业仍是传统的"夫妻店",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业态单一,经营商品品种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多数大件物品还得到县城去购买,出现农民购买商品成本高于城市现象,抑制了农民消费欲望。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也出现了一些专卖店、超市、连锁店等新型的零售业态,但规模较少,产品单一,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发挥作用有限。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也看重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但由于农村地域广、经营成本高、商品利润薄、农民购买力低,很多大商家和企业集团不愿意到农村开拓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流通网点少,经营形式落后,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和消费潜力的提升。
第三,农村消费环境仍制约消费需求。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设备老旧、电能质量较差,很多乡村还未通自来水,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如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待完善。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除了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严重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普遍现象。总体上仍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对未来的顾虑仍较多,自我保障意识强,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即期消费受限制。同时,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农民消费仍以"量入为出"为主。
第五,消费观念保守。收入水平只决定了购买力的大小,而消费能否最终实现,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观念。在中国农村,攒钱留待以后消费现象普遍存在,"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这种消费观念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第六,生产经营单位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缺乏市场。相对城市而言,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加之,在农村日用品的功能、款式、价位等方面大多以城市市场为参照系,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足,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另一方面,一些日用品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上.证 .梁.达)
编者:本版今起推出"两会新观察"栏目,就今年"两会"议及的重大经济与民生话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再过几天,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今年虽不是换届年,但从经济层面看,意义非比寻常。特别是去年的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得如何,今年的盘子怎么定,这中间将传递出怎样的政策信息与财政和金融信息,是很有讲究的。而人大代表们又将如何审议由财政部和发改委提交的这两份报告,也是研判经济走向的一个看点。
之所以把这两份看似很技术的经济报告提出来谈,是因为去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可以说出现了标志性转变。这些基本面上的大变故,势必对去年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有重大影响,同样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先来看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财政政策的180度大转变。去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定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到去年11月初,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国务院决定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去年11月至今,已先后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以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等政策。这种宏观政策的急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再来看另一个情况,就是财政收支状况的明显改变。去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报告设定的主要指标是: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4%,地方本级收入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长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增长24.8%。
而据最新发布的数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17.7%;地方本级收入增长21.5%;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同比增长25.4%,略高于年初预算的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增长16.9%;地方本级支出增长27.9%。收支相抵,全年赤字额约为1110多亿元。
如果只看全年数据,基本符合预算。但细看月度数据,情况就不乐观了。去年财政之所以大体符合预算,是因为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大增33.3%。但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只增长5.2%。而到今年1月,全国财政收入则比上年同月下降17.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下降28.4%,地方本级收入下降2.7%。收入逐步下滑趋势十分明显。
而在内部遭遇多个特大自然灾害、外部遭遭百年罕见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去年年初设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明显受到了干扰。特别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调整结构等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现了一系列突发性问题与挑战。比如农民工失业问题,就非常突然。而如何看待基本面上的重大变化,不仅影响对去年的评估,也直接关系到今年的预算和经济发展计划的拟订。
换句话说,今年的财政预算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跟以往相比,其基础显然已有不同。简而言之,一是外部需求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改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大面积衰退,使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将面临较长时间的刚性调整。二是内部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广大内陆农村地区,消费潜力虽然巨大,但由于收入限制,不采取有效的财政与金融杠杆措施,短期内也难以激发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的财政怎么安排?预算怎么做?国债发多少?赤字有多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么协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怎么确定?不仅关系到今年一年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方向,而且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也有方向标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政策含义,将会对包括要素市场在内的各类市场有全面影响。
由此观察,今年财政部的预算报告和发改委的发展计划报告,将特别引人关注。而每年两会代表委员进京,多半要带上自己的议案和提案,对大会报告的审议,则未见更多报道。如果今年参会的代表委员能对这两份报告细加审议和讨论,倒也是回归本位、回归主题的进步。因为,这两份看似专业性很强的报告,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能小看的。(.上.证 .亚.夫)
扩大内需关键要消除农村市场六大障碍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的形势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因为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拓展空间可观。通过消除诸多障碍、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在危机中捕捉商机和赢得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3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比加快了4.4个百分点;代表农村市场的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实现34752.8,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
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差距,2006年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这表明,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保持稳定,城乡市场增速同步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县城零售额加速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1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零售额0.7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
从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人口比重与市场份额极不相称。与上年相比,2008年各区域零售额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与三大区域所占的人口数相比可看出,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与目前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7.4亿的农村人口在全国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3%,而占全国人口43.9%的城镇人口,却占全国67%多的市场份额。
影响农村消费份额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城郊周边农村转移城市消费、农民人均购买力低等。
农村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渐释放。从农村市场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但其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所以农村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8亿农村人口中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现在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巨大的。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带动了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目前,农村市场对全国消费市场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影响力也在逐渐拓展。有三大因素影响了我国农村市场由低迷走向繁荣:第一,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大大增强了农民的购买力;第二,国家一系列政策净化了农村消费环境;第三,农村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大因素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
第一,预期收入不确定。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家庭经营收入,近40%来自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中有60%多来自农业收入。
农民经营农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一是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下一年收成无法预料。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三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此外,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
农民预期收入不确定,决定了农民总是为未来多做打算,有了钱也要尽可能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制约了农民现期消费需求。
第二,农村零售业欠发达,商品流通不够通畅。零售业进入门槛低,大多数农村个体商业仍是传统的"夫妻店",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业态单一,经营商品品种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多数大件物品还得到县城去购买,出现农民购买商品成本高于城市现象,抑制了农民消费欲望。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也出现了一些专卖店、超市、连锁店等新型的零售业态,但规模较少,产品单一,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发挥作用有限。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也看重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但由于农村地域广、经营成本高、商品利润薄、农民购买力低,很多大商家和企业集团不愿意到农村开拓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流通网点少,经营形式落后,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和消费潜力的提升。
第三,农村消费环境仍制约消费需求。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设备老旧、电能质量较差,很多乡村还未通自来水,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如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待完善。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除了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严重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普遍现象。总体上仍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对未来的顾虑仍较多,自我保障意识强,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即期消费受限制。同时,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农民消费仍以"量入为出"为主。
第五,消费观念保守。收入水平只决定了购买力的大小,而消费能否最终实现,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观念。在中国农村,攒钱留待以后消费现象普遍存在,"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这种消费观念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第六,生产经营单位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缺乏市场。相对城市而言,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加之,在农村日用品的功能、款式、价位等方面大多以城市市场为参照系,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足,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另一方面,一些日用品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上.证 .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