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台货币政策抵御非典冲击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28 10:56:00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旅游、交通、商贸、餐饮业等无疑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新近公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将主要采取六大措施以把“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尽管2003年国内有许多因素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各地政府相继换届,改革发展热情比较高涨;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提速,为今年经济继续加速增长提供了金融保证等等。但是,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我国旅游、消费甚至生产等无疑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新近公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一季度)表示,将主要采取六大措施以把“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高度重视“非典”问题对金融的影响,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加强对货币信贷的跟踪监测。
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平稳运行,支持经济发展。
保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保持存贷款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将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顺差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浮动范围,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建立和完善。对不同资质企业实行信贷区别定价的市场利率市场运作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时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断优化贷款结构;继续贯彻落实改进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和督促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贷款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增加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支持个人住房、汽车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鼓励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就业;加强现有支农再贷款限额的地区合理调剂,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农户贷款面和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不断增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货币市场的融资和投资功能,继续增加交易品种和市场交易工具,扩大市场交易主体,促进国债、企业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货币市场经纪人和做市商制度,进一步完善托管、结算、清算系统,加强基础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引导和管理,促其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抗“非典”期间的信贷工作。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把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努力搞好货币信贷工作。商业银行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防止由于疫情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保证金融机构业务正常开展。要切实加强对防治非典型肺炎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材及相关物资的科研、生产、购销的金融服务。如科研单位需进口有关技术设备和药品,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各有关单位要加快办理售汇等相关手续,保证攻关工作需要。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防治非典型肺炎的药品、医疗器械及消毒用品等相关企业的联系,加快对这类企业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的审贷工作,保证企业资金需求。商业银行要保证防治“非典”物资生产与采购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防治“非典”药品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居民生活必需品以及农副产品物资采购的资金供应,保证防治“非典”期间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产品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供应。同时加强对市场的预测,防范金融风险。如金融机构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而出现资金不足时,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要做好资金协调工作,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搞好防治“非典”工作中的各项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做好发行基金调拨工作,确保市场现金供应,要多投放发行基金原封新券,提高流通中现钞的整洁度,对于商业银行交存的回笼款要进行相应的卫生处理。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根据各地“非典”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应急业务处理方案,对人员和工作做好安排,保证必要的替补人员,保障电子联行、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所的正常运行,确保客户、银行资金及时清算。货币市场有关中介机构要做好应急方案,制订保证交易、结算、托管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有关措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情况,及时打击各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投机活动,保证金融市场正常交易。
央行在这份《报告》中预计,年初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计划可以实现,居民消费价格为1%至2%。广义货币 M2预计增长18%左右,全部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万亿元左右。
尽管2003年国内有许多因素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各地政府相继换届,改革发展热情比较高涨;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提速,为今年经济继续加速增长提供了金融保证等等。但是,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我国旅游、消费甚至生产等无疑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新近公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第一季度)表示,将主要采取六大措施以把“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加强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高度重视“非典”问题对金融的影响,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加强对货币信贷的跟踪监测。
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努力保持货币信贷平稳运行,支持经济发展。
保持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保持存贷款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将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顺差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浮动范围,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建立和完善。对不同资质企业实行信贷区别定价的市场利率市场运作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及时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断优化贷款结构;继续贯彻落实改进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和督促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贷款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增加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支持个人住房、汽车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鼓励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就业;加强现有支农再贷款限额的地区合理调剂,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农户贷款面和贷款资金使用效率,不断增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货币市场的融资和投资功能,继续增加交易品种和市场交易工具,扩大市场交易主体,促进国债、企业债、政策性金融债的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货币市场经纪人和做市商制度,进一步完善托管、结算、清算系统,加强基础建设;积极稳妥地发展票据市场,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引导和管理,促其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抗“非典”期间的信贷工作。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和各金融机构要把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努力搞好货币信贷工作。商业银行要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防止由于疫情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保证金融机构业务正常开展。要切实加强对防治非典型肺炎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材及相关物资的科研、生产、购销的金融服务。如科研单位需进口有关技术设备和药品,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各有关单位要加快办理售汇等相关手续,保证攻关工作需要。各商业银行要主动与防治非典型肺炎的药品、医疗器械及消毒用品等相关企业的联系,加快对这类企业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的审贷工作,保证企业资金需求。商业银行要保证防治“非典”物资生产与采购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防治“非典”药品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保证居民生活必需品以及农副产品物资采购的资金供应,保证防治“非典”期间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产品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供应。同时加强对市场的预测,防范金融风险。如金融机构对这类企业发放贷款而出现资金不足时,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要做好资金协调工作,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搞好防治“非典”工作中的各项金融服务。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做好发行基金调拨工作,确保市场现金供应,要多投放发行基金原封新券,提高流通中现钞的整洁度,对于商业银行交存的回笼款要进行相应的卫生处理。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根据各地“非典”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应急业务处理方案,对人员和工作做好安排,保证必要的替补人员,保障电子联行、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所的正常运行,确保客户、银行资金及时清算。货币市场有关中介机构要做好应急方案,制订保证交易、结算、托管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有关措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情况,及时打击各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投机活动,保证金融市场正常交易。
央行在这份《报告》中预计,年初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年7%左右的经济增长计划可以实现,居民消费价格为1%至2%。广义货币 M2预计增长18%左右,全部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万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