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解释“十五”《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6 12:18:00
8月14日上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座无虚席,面对上百位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外记者,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从《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产生的背景、《纲要》的主要内容、《纲要》的实施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国“十五”《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一、《纲要》产生的背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每年定期召开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非常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二,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与标准的制订,提高了政府宏观管理的能力;第三,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第四,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14000多项),通过这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五,建立了200多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还同几十个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通过上述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今年4月,科技部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北京举办了“新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商业与科学论坛”,形成了《北京宣言》。《宣言》强调采用新的机制和途径、应用新兴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技术、资金、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科技创新。因此,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经成为新世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其目的是指导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可供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针对未来十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发展”的方针和四个“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通过这个《纲要》的实施,我国科技领域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目标:突破一批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区;培育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纲要》选择了加强战略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强化基础性工作、加速成果转化、开展示范试点、优化科技资源等六个方面作为重点任务。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纲要》突出了12个重点领域: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等,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三、《纲要》的实施
《纲要》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将按照国家目标、市场需求、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具体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协调,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从国家目标出发,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和部门的积极性;各地也将选准切入点,积极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科技工作;要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围绕市场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国家、部门、地方与企业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落实《纲要》的主要任务。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一是加强基础研究,解决原始创新不足问题;二是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坚,在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加强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面向主战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基地等,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五是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十五”期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实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10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等35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安排一批有关环境、生物、海洋、能源的高技术课题和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第三,加大科技的投入。“十五”期间,国家已安排投入近100多亿元用于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通过国家的投入引导地方增加投入的力度;同时采取新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通过这些措施,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有效投入的体制。
第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关国家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支持;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和关键设备转让。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计划。
李学勇强调,“十五”期间我国中央政府将投入100多亿元,带动各地方政府一起集资,用于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有关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对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中国政府有决心依靠科学技术来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中国人民,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并为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纲要》产生的背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每年定期召开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研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非常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二,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与标准的制订,提高了政府宏观管理的能力;第三,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第四,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14000多项),通过这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五,建立了200多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还同几十个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通过上述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今年4月,科技部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北京举办了“新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商业与科学论坛”,形成了《北京宣言》。《宣言》强调采用新的机制和途径、应用新兴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生态环境恶化等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技术、资金、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科技创新。因此,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已经成为新世纪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其目的是指导全国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可供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保障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纲要》的主要内容
《纲要》针对未来十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发展”的方针和四个“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通过这个《纲要》的实施,我国科技领域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目标:突破一批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能力;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与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区;培育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建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纲要》选择了加强战略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强化基础性工作、加速成果转化、开展示范试点、优化科技资源等六个方面作为重点任务。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纲要》突出了12个重点领域: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等,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三、《纲要》的实施
《纲要》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将按照国家目标、市场需求、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具体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加强协调,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从国家目标出发,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和部门的积极性;各地也将选准切入点,积极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科技工作;要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围绕市场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国家、部门、地方与企业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落实《纲要》的主要任务。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一是加强基础研究,解决原始创新不足问题;二是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坚,在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加强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面向主战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基地等,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五是创造良好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十五”期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实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10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等35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安排一批有关环境、生物、海洋、能源的高技术课题和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第三,加大科技的投入。“十五”期间,国家已安排投入近100多亿元用于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通过国家的投入引导地方增加投入的力度;同时采取新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入,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通过这些措施,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有效投入的体制。
第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关国家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支持;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和关键设备转让。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计划。
李学勇强调,“十五”期间我国中央政府将投入100多亿元,带动各地方政府一起集资,用于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同时积极争取有关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对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中国政府有决心依靠科学技术来促进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中国人民,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并为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