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行业“十五”期间工作重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3-10 15:42:00
丝绸是中国的瑰宝,茧丝绸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劳动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国内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全行业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4年调整,1999年我国茧丝绸行业扭亏为盈,出现全面恢复性增长。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依然保持着资源优势地位,茧丝绸行业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特别是随着国际丝绸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茧丝绸业科技、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如何重振我国茧丝绸行业雄风,从丝绸大国变为丝绸强国,“十五”乃至今后十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阶段。
“十五”期间主要目标为:
茧丝绸产量:蚕茧产量为55万吨~60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50万吨~55万吨,比2001年增长10%~20%;丝产量为7.5万吨~8万吨,其中桑蚕丝产量为5.8万吨~6.2万吨,比2000年增长14.4%~22.3%;真丝绸产量为7亿米~8亿米,比2000年增长39%~59%。
茧丝绸质量:优良蚕品种推广率98%;蚕茧上茧率90%以上,解舒率为65%以上,鲜茧出丝率13%以上;桑蚕丝平均等级3A以上;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90%以上。
丝绸出口:创汇45亿美元(包括合纤长丝织物),比2000年增长50%以上,力争主要商品出口价:厂丝价格主导国际市场,3A级厂丝出口价达2.5万美元/吨,增长9%;真丝印染绸平均6美元/米,增长50%;服装平均单价12美元/件,增长40%。
整体技术及装备水平:重点产地养蚕业的蚕种培育、养蚕技术,丝绸工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主要产品,要求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自动缫丝机比例达60%以上,无梭织机达30%,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
环保要求:与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改善生态条件相结合,实现无害化生产,成品绸达到符合国际公认的环保标准。
经济效益: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力争与产量、出口等同步增长,蚕茧年收益5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增长23.2%,利润总额为22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
实施“十五”茧丝绸优质化工程
桑、蚕优化工程:选育优质桑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选育推广优质蚕品种;确立推广简易化、标准化的养蚕技术体系,簇中管理和蚕茧收烘设施和技术的研究推广。
真丝绸品种优化工程:主要是开展新形质丝、复合丝加工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抓紧丝绸产品生态环保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研究;进行丝绸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研究。
丝绸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工程:真丝医保用品的研究开发;蚕丝蛋白新用途及产品开发;真丝针织保健产品的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在蚕丝纤维改性及功能性丝绸产品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药用丝绸产品的应用和开发。
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改组、改造和技术进步
积极鼓励丝绸行业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丝绸企业和企业集团上市发行股票,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支持丝绸行业发展。
重点支持一批产品开发能力、并已开发出一批代表丝绸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产品的企业,增加流动资金注入,使新产品尽快形成规模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
重点扶植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管理基础好、产品开发积极性高的企业和集团,围绕影响产品开发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加大填平补齐技术改造的投入,尽快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
支持西部开发,实施“东桑西移”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与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即实施“东桑西移”计划,特别是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种桑养蚕,培育一批蚕茧基地,上规模、上水平,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
实施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促进丝绸行业发展
继续利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对丝绸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重点加强基础性科研与开发,推广先进养蚕技术,建设优质桑蚕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在项目选择上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以国家基金带动多元投入,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实现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
“十五”期间主要目标为:
茧丝绸产量:蚕茧产量为55万吨~60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50万吨~55万吨,比2001年增长10%~20%;丝产量为7.5万吨~8万吨,其中桑蚕丝产量为5.8万吨~6.2万吨,比2000年增长14.4%~22.3%;真丝绸产量为7亿米~8亿米,比2000年增长39%~59%。
茧丝绸质量:优良蚕品种推广率98%;蚕茧上茧率90%以上,解舒率为65%以上,鲜茧出丝率13%以上;桑蚕丝平均等级3A以上;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90%以上。
丝绸出口:创汇45亿美元(包括合纤长丝织物),比2000年增长50%以上,力争主要商品出口价:厂丝价格主导国际市场,3A级厂丝出口价达2.5万美元/吨,增长9%;真丝印染绸平均6美元/米,增长50%;服装平均单价12美元/件,增长40%。
整体技术及装备水平:重点产地养蚕业的蚕种培育、养蚕技术,丝绸工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主要产品,要求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自动缫丝机比例达60%以上,无梭织机达30%,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
环保要求:与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改善生态条件相结合,实现无害化生产,成品绸达到符合国际公认的环保标准。
经济效益:全行业的经济效益力争与产量、出口等同步增长,蚕茧年收益5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增长23.2%,利润总额为22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
实施“十五”茧丝绸优质化工程
桑、蚕优化工程:选育优质桑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选育推广优质蚕品种;确立推广简易化、标准化的养蚕技术体系,簇中管理和蚕茧收烘设施和技术的研究推广。
真丝绸品种优化工程:主要是开展新形质丝、复合丝加工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抓紧丝绸产品生态环保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研究;进行丝绸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研究。
丝绸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工程:真丝医保用品的研究开发;蚕丝蛋白新用途及产品开发;真丝针织保健产品的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在蚕丝纤维改性及功能性丝绸产品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在药用丝绸产品的应用和开发。
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改组、改造和技术进步
积极鼓励丝绸行业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丝绸企业和企业集团上市发行股票,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支持丝绸行业发展。
重点支持一批产品开发能力、并已开发出一批代表丝绸行业先进水平、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产品的企业,增加流动资金注入,使新产品尽快形成规模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
重点扶植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管理基础好、产品开发积极性高的企业和集团,围绕影响产品开发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加大填平补齐技术改造的投入,尽快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
支持西部开发,实施“东桑西移”计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茧丝绸原料与原料初加工工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即实施“东桑西移”计划,特别是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种桑养蚕,培育一批蚕茧基地,上规模、上水平,使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优质蚕茧资源基地。
实施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促进丝绸行业发展
继续利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对丝绸行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重点加强基础性科研与开发,推广先进养蚕技术,建设优质桑蚕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在项目选择上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以国家基金带动多元投入,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实现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