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丝绸界Giorgio Viganò先生在5月初法国摩根的欧洲丝绸论坛上就中国市场形势和供应情况的演讲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5-10 17:02:00
2007年5月3日欧洲丝绸界在法国摩根召开丝绸论坛,意大利Giorgio Viganò先生就中国市场形势和供应情况做专题演讲:
2006和2007年之间的丝绸贸易行情行情暴涨暴跌,极富戏剧性,。
为更好理解现在的形势,我们必须把目光追朔至2006年的最后一个季度。
· 2006年中国秋茧生产量比上年同期提高18%。
· 原先对秋茧产量的悲观估计被晚秋茧的产量所否认,导致整个秋茧生产量的提高。
· 当时秋茧收购价格,被某些投机力量所左右,达到创纪录的每担1500元,这就意味着20-22D的4A到5A级厂丝的成本就要每公斤32.5美元。
· 价格的极强投机性和春茧的不可靠质量致使市场无法承受如此高价,导致需求下降,价格阴跌。
2006年中国丝绸产品出口量下降明显:
蚕丝 下降38%左右
丝纱线 下降18%左右
绸缎 下降15%左右
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比如蚕丝,下降了19%。
2007年的行情是矛盾交错的一年:蚕茧价格的高位、投机力量的左右、出口和中国内需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今年的头几月,我们注意到中国厂丝和面料库存普遍地下降,同时质量也差得几乎在欧洲市场无法销售。
期间,中国政府在嘉兴的中国茧丝绸市场购买厂丝—最初以3A四川商检丝每吨195000 元为基准价,目的很明显:以稳定价格来保护蚕农利益。
估计政府购买了5000-6000吨厂丝,交收期至2007年9月。
有传闻说中国政府由于资金缺乏,购买行为突然停止,造成市场困惑,行情仍旧很关键。
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调控行为值得赞扬,但我们也必须考虑政府实体的手里握有6000吨丝,对未来行情发展的份量。
让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绢丝品种上来,在经过数年的沉寂后开始在2006年调整到位,极有可能在2007年大放光彩的唯一品种。
我们注意到,无论原料的涨跌,在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在维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绢丝会如何保持合理价格。
面料所受价格波动相比较小,价格按照数量不同而定。
我们的观点是,面料需求的下降是由于质量保证的缺乏而导致的渐进式的市场惩罚行为,由于技术更新的缓慢而造成面料风格上的选择。
要分析2007年原料价格的可能走势,我们必须记住下列数字:我们估计,浙江有1100吨的2006年秋茧准备生产,但成本很高,丝厂和绸厂环节的5-6A级厂丝和相应面料库存有限。2007年春茧发种量比2006年同期多10%左右。不考虑天气因素,我们估计2007年春茧产量将比2006年同期产量增加,鲜茧收购价格估计在每担850-950元之间。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未来几月的价格不是特别抱有信心。观望是我们每一个欧洲、印度和巴基斯坦买家必须持有的态度,我们只能遵守。
丝厂再也不能承受原料价格的如此波动。现在的质量标准被如此陈旧的设备所检测,完全不能符合市场需求。
中国对所有种类丝线都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的现有做法将会惩罚整个市场。
高水平的丝绸质量需要市场行为的适当保护和激励,高质量的丝绸品种会开拓市场,创造我们希望之中的消费范围。
正如我刚才所说,中国政府为保护价格的调控行为值得称道,但如果早先他们把浙江、江苏和山东的4-6A级厂丝价格固定住,那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相同的问题也在影响欧洲和日本消费者,同样也在影响印度厂商,最重要的是,影响中国的高品味绸厂。
没有策略可分享,要想象丝绸的未来很难。
(Esilk.net)
2006和2007年之间的丝绸贸易行情行情暴涨暴跌,极富戏剧性,。
为更好理解现在的形势,我们必须把目光追朔至2006年的最后一个季度。
· 2006年中国秋茧生产量比上年同期提高18%。
· 原先对秋茧产量的悲观估计被晚秋茧的产量所否认,导致整个秋茧生产量的提高。
· 当时秋茧收购价格,被某些投机力量所左右,达到创纪录的每担1500元,这就意味着20-22D的4A到5A级厂丝的成本就要每公斤32.5美元。
· 价格的极强投机性和春茧的不可靠质量致使市场无法承受如此高价,导致需求下降,价格阴跌。
2006年中国丝绸产品出口量下降明显:
蚕丝 下降38%左右
丝纱线 下降18%左右
绸缎 下降15%左右
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比如蚕丝,下降了19%。
2007年的行情是矛盾交错的一年:蚕茧价格的高位、投机力量的左右、出口和中国内需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今年的头几月,我们注意到中国厂丝和面料库存普遍地下降,同时质量也差得几乎在欧洲市场无法销售。
期间,中国政府在嘉兴的中国茧丝绸市场购买厂丝—最初以3A四川商检丝每吨195000 元为基准价,目的很明显:以稳定价格来保护蚕农利益。
估计政府购买了5000-6000吨厂丝,交收期至2007年9月。
有传闻说中国政府由于资金缺乏,购买行为突然停止,造成市场困惑,行情仍旧很关键。
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的调控行为值得赞扬,但我们也必须考虑政府实体的手里握有6000吨丝,对未来行情发展的份量。
让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绢丝品种上来,在经过数年的沉寂后开始在2006年调整到位,极有可能在2007年大放光彩的唯一品种。
我们注意到,无论原料的涨跌,在市场需求的支撑下,在维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绢丝会如何保持合理价格。
面料所受价格波动相比较小,价格按照数量不同而定。
我们的观点是,面料需求的下降是由于质量保证的缺乏而导致的渐进式的市场惩罚行为,由于技术更新的缓慢而造成面料风格上的选择。
要分析2007年原料价格的可能走势,我们必须记住下列数字:我们估计,浙江有1100吨的2006年秋茧准备生产,但成本很高,丝厂和绸厂环节的5-6A级厂丝和相应面料库存有限。2007年春茧发种量比2006年同期多10%左右。不考虑天气因素,我们估计2007年春茧产量将比2006年同期产量增加,鲜茧收购价格估计在每担850-950元之间。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未来几月的价格不是特别抱有信心。观望是我们每一个欧洲、印度和巴基斯坦买家必须持有的态度,我们只能遵守。
丝厂再也不能承受原料价格的如此波动。现在的质量标准被如此陈旧的设备所检测,完全不能符合市场需求。
中国对所有种类丝线都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的现有做法将会惩罚整个市场。
高水平的丝绸质量需要市场行为的适当保护和激励,高质量的丝绸品种会开拓市场,创造我们希望之中的消费范围。
正如我刚才所说,中国政府为保护价格的调控行为值得称道,但如果早先他们把浙江、江苏和山东的4-6A级厂丝价格固定住,那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相同的问题也在影响欧洲和日本消费者,同样也在影响印度厂商,最重要的是,影响中国的高品味绸厂。
没有策略可分享,要想象丝绸的未来很难。
(Esil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