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帮民订桑为何招来民怨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7-04 16:55:00

地处陕南贫困山区的镇安县最近遭遇了一桩尴尬事:县、乡政府为了发展富民产业,订购调运来大量新品种桑树分配给农民栽植,而多数农民因为蚕茧价格下滑无心栽桑。许多农民不情愿领了桑苗之后拒不交钱,一些乡村只好采取逼农民借贷和扣退耕还林兑现款的方式收钱。政府的“好心”换来一片怨声。

  为发展富民产业

  行政摊派栽桑树

  三四月份的栽桑时节,陕南贫困山区镇安县的许多农民完成了一项硬任务:不管愿不愿意栽,有没有地方栽,都得把县、乡政府分配下来的桑树苗领回去。全县25个乡镇中的23个承担了1个桑树新品种的“推销”任务,县、乡、村逐级把桑树苗调运给农户栽植,一些不宜栽桑和无地可栽的村组也有任务。

  镇安县庙沟乡干部熊贤成:全乡1万名农民要完成40万株的栽植任务,平均每个农民要花30元钱买40株桑苗。许多干部和农民不愿意,可是乡上还得往村组分配,因为这是县上分下来的硬任务。

  云盖寺镇云镇村1组组长余良才:养蚕栽桑要精耕细作,不能作为退耕还林的树种。我们组里的水平梯田都种上了大棚菜,本来没有地栽桑,上边还是分下来了任务,245口人领到了1060棵桑苗。我们只好把一部分苗子交给了其他组的农户栽植,剩下的还放在村边,都快干死了。现在乡上又来催收桑苗款,我们正在想办法。

  镇安县副县长璩泽涛:为了发展蚕桑产业,今年全县推广栽植新品种桑树370多万株,是历年最多的,平均每个农民要栽10多株。桑苗是县上去年就从本地一家苗圃公司订购的,原来订的量比这还要多。全县25个乡镇中的23个都栽了桑树。有些农民对这个新品种不太接受,政府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

  熊贤成:许多乡村干部并不愿意这么做,担心苗子发下去桑苗钱收不上来。因为这两年蚕茧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栽桑积极性不高,有的还在砍桑树呢。而且这种桑苗每株价格0.8元,而当地普通桑苗一株的价格只有两三毛钱。

  强收桑苗钱

  措施触了“高压线”

  到了交桑苗钱的时间,许多农民拒不交付桑苗款,于是有的乡村催农民借贷交钱,还有的乡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扣发退耕还林兑现款抵交桑苗钱。

  庙沟乡五四村支部书记朱仁:正是考虑到销售桑苗可能遇到的阻力,乡上一开始就制定了奖惩措施。乡里为了鼓励农民买苗栽桑,决定“在坡耕地栽植1亩以上的桑树享受退耕还林兑现”,而且规定凡是不完成任务的农户,桑苗款可在退耕还林粮钱兑现时“结算”。

  庙沟乡中坪村农民关运西:乡上说能兑现粮食,我栽了1亩桑树。但到现在,兑现没落实,我先背了400元的扶贫贷款。

  庙沟乡双喜村村民李成彬:我也栽了1亩桑,不愿意签字贷款,上一次的退耕还林管护费就被当做桑苗款扣掉了。国家规定退耕还林款谁也不能扣,乡上为了收钱,连这“高压线”都不放在眼里。

  朱仁:五四村全村要交2.8万元桑苗款,现在一分钱也没收起来。因为栽桑不是农民自愿的,这两年蚕茧价钱不行,收益也不大,都不愿意交。钱交不上去,乡上怪我们工作不力,可是强行收钱相当于给农民增加负担,我们会挨群众的骂。

  庙沟乡五四村村支部书记朱仁拿着记录村里应交2.8万元桑苗款的条子一脸愁云。五四村的2.8万元桑苗款至今一分钱也没收起来。朱仁担心强收款会挨群众的骂。

  云盖寺镇云镇村2组组长胡应勤为了减少麻烦,自己把全组的桑树苗全包下栽上了,这两天乡上催款,他一筹莫展。说起这事,他非常气愤。

  为了领退耕还林兑现款,庙沟乡中坪村村民关运西栽了1亩桑。关运西拿着一张400元的贷款条说:“贷款交桑苗款不是自愿的。乡上干部拿着贷款条子来让你签字,不签交不了差。”

  5月14日下午,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村1组组长余良带记者看了乡上分给他们的1000多株桑树苗,这些桑树苗有一部分还放在村里的水渠边,都快要干死了。他说:“组里本来无地可栽桑树,上边还给分任务,白白浪费。”

  发展产业不“精打细算”

  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

  镇安“逼民致富招民怨”已算不上新鲜事。仅在陕西省,这两年就出现过逼农民种黄姜和养羊引发干群矛盾的事件,将来还可能出现其他“版本”。

  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江波:逼民致富招来怨言大多是因为产业失败造成的。陕西果业就是在行政推动下起步、壮大的,果业红火的时候,没有农民埋怨政府让他们栽果树。有的地方定的产业与市场接不上轨,是好心办坏事的重要原因。不能排除有些地方政府发展产业是为了“捞政绩”、“搞形象工程”,但在目前条件下,许多欠发达的农村,金融、信息、加工、销售等中介环境还在萌芽阶段,要形成产业离不开政府推动。

  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村2组组长胡应勤:即使县里让农民栽桑的出发点就是发展主导产业,农民会接受吗?显然不会,因为蚕茧价格很低。投资栽桑养蚕要考虑收益,农民不会干赔本的事。农民知道栽桑会赔本不能做,政府却还硬要农民做,原因就是没有仔细算账。

  记者调查:镇安县地处秦岭山区,山势起伏,交通不便,有的乡村到县城有上百公里山路。县里前两年决定发展蚕桑产业时,只看到外边的市场很好,却没有计算山路阻隔带来的成本,轻易地认为养蚕是富民产业,于是建立桑苗基地,在绝大多数乡镇推广新品种桑树。与此同时,政府发展蚕桑产业的计划中丝毫也没有考虑市场波动因素,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规模上去就有了产业,农民就会富裕。

  江波:各个乡村、各个农户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适合搞种植业,有的适合搞养殖业,还有的想外出打工,搞二、三产业,要求家家栽桑树,当然不一定行得通。再加上县里桑苗基地的苗子要卖掉,就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往下摊派,一些不适宜栽桑和无地可栽的乡村都有任务,怎能不引起农民的抱怨?

  西部地区的很多农村,都像镇安县一样,农民穷、政府也穷,经不起决策失当而让农民“买单”的折腾。但是,政府帮农民增加收入也是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在选产业的时候,把因地制宜放在首位,把市场波动考虑在内,要按照引导、示范、服务的办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