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蚕茧工作简报[Esilk.net专稿-03年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材料-]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09 13:25:00
山东省蚕茧工作简报
山东省丝绸总公司 刘隆杰
一、2002年山东蚕茧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2年,山东蚕茧战线经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和持续走低市场行情的双重考验,克服了资金紧张、行业管理难度加大等多种困难,突出重点,加强管理,凝聚合力,共渡难关,取得了一定成绩。
全省全年共出库蚕种148.95万张,比2001年减少1.16%,比2002年合同订种量减少12.8%,生产蚕茧4.3万吨,比2001年减少3.86%。全省系统内全年共出库蚕种124.25万张,比2001年减少6.34%;生产鲜茧3.7万吨,同比减少7.17%;全省鲜茧收购均价13.17元/公斤,同比降低3.09元/公斤,降幅19%;平均张种产茧29.18公斤,同比降低0.27公斤。
蚕茧质量稳中有升。全年平均上车茧率92.81%,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茧丝长1168.6米,同比增加4.4米;洁净92.65分,同比提高0.4分;解舒光折235.43,同比降低0.36;干毛茧出丝率39.53%,同比提高0.46个百分点。
全省全年生产白厂丝5300吨,同比增长23.66%,平均等级4A05,同比提高17个级分。外贸出口全年创汇达1.58亿美元,茧丝类商品出口量达到3068吨,其中桑蚕丝2028吨,分别同比增长11.9%和21.95%。非丝绸商品出口创汇额同比增长43%。重点市场开拓迈出新步伐,对日本和美国等市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2.8%和19%。尽管产量和出口量增长,但因价格下跌,全行业亏损严重。
在大灾之年,我省生产基础、质量优势得到巩固,主要是因为全省蚕茧战线的同志们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1、坚持“巩固提高”,夯实基础管理,规模发展优势进一步体现。狠抓基础巩固提高是山东蚕茧工作的立根之本,其关键一靠增加科技含量,二靠规范生产管理。2002年,山东科技兴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小蚕共育室已达8000个,共育率达到50 %;养蚕大棚达8万个,比上年新增1万个,大棚用园占桑园总面积的比例增至30%;新品种桑园面积增至35万亩。催青自动化、自动回转方格蔟、小蚕人工饲料育、热风自动烘茧机等先进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泰安东岳公司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迎战困难,抢抓机遇,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试点工作,技术与管理水平取得新突破。该公司全年放种11.96万张,生产收购鲜茧4250吨,占全省总量的13.28%,收购量和综合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县市公司首位。各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丰富发展了“巩固提高”的内涵。日照市公司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突出基地建设、优质服务、科技兴茧、基础管理四个重点,积极开展“一优双高”千户示范工程,全年培训蚕农达20余万人次。日照长宇公司选拔出180个承包桑园3亩以上、配套标准化养蚕大棚的示范户,加强指导,重点考核,兑现奖励,吸引更多的群众走适度规模经营、发家致富的路子。该公司高兴茧站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积极推行高投入、高产出桑蚕生产新模式,全站4200亩桑园隔年轮伐面积达到98%,大棚养蚕比例94%,100%的养蚕户实行了年养三季蚕,探索出一条省力化、规模化、高效化桑蚕生产新途径。全省深化“双学”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狠抓收烘现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措施的针对性明显增强。2002年底,省丝绸总公司按照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评先树优,蚕茧战线有张光辉、张春征等4同志荣获“2002年度全省丝绸系统十佳员工”称号,泰安东岳、莒南锦茂、惠民华鑫、莒县华颙4公司荣获“2002年度全省丝绸系统优秀企业”称号。全省涌现出“A级茧站”52个,其中祝阳、夏张、马庄3个茧站达到3A级,汶口、魏集、板泉、高兴等8个茧站达到2A级,有41个茧站达到A级。
2、奋力抗灾减灾,龙头企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02年山东遭受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4月25日冻害,全省50多万亩桑园受灾,占总面积的50%,其中重灾20多万亩。延续低温阴雨,桑树生长恢复迟缓,造成春夏蚕种比计划减发12.8万张,减幅17.7%。入夏以后,高温少雨,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少60%以上。整个下半年旱情持续发展,全省90%左右的桑园受灾,其中重灾49.4万亩,占53.9%。造成两秋蚕种比计划减发14.2万张,减幅17.2%。全年累计减发蚕种27万张,减产鲜茧8000吨。10月下旬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低4.4℃,对晚秋茧生产收购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各地不等不靠,及时调查灾情,主动开展抗灾减灾工作。普遍加强了冻桑剪梢、春伐、叶面施肥、摘心、分批放种、推广蚕用添食剂、抗旱浇水等工作。全年丝绸系统抗灾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莒县华颙公司对5万多亩受冻灾桑园实行分类指导,全年出库蚕种7.7万张,分16批催青,几乎旬旬有催青、旬旬有收蚁,走出了一条有效的抗灾减灾路子。全国标兵茧站祝阳,一半桑园受冻灾,绝产500余亩,蚕种损失约40%。在张光辉同志的带领下,急蚕农之所急,帮蚕农之所需,全年发放蚕种13842张,生产收购鲜茧58万公斤,平均张种收茧41.8公斤,产茧量、单产和质量又创新高。再一次以过硬的工作保持了旗帜本色。
3、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增强市场观念,合理确定收茧价格。山东省政府确定我省蚕茧收购实行指导价后,省总公司积极适应政策调整,在茧丝价格跌破15年来的最低水平的情况下,综合分析市场走势,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行业实际,合理确定了系统内茧价水平,春、晚春和夏秋茧中准价分别为12.40、11.80和10.80元/公斤,做到了进一步贴近市场,同时行业内部环节间消化了一块,为稳定生产基础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尽了最大努力。各公司兼顾稳定基础和生存发展,较好地落实了茧价政策,主动规避市场风险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积极配合省经贸委做好规范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工作。全省经认定具备资格的茧站420个,其中省总公司所属茧站384个。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日照、临沂、泰安等地积极当好地方政府参谋,从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等角度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加强收购合同管理。全省共签定合同37.5万份,同比增加8万份,是签定合同最多的年份。继续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收茧法、收购“一日清”等工作,提高服务诚信程度,为稳定市场秩序打下了良好基础。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作的不平衡性进一步突出,企业向两极发展,优胜劣汰,形成新的格局。二是丝绸市场急剧变化使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业悲观情绪,对企业发展缺乏信心,对改革方向感到迷惑,农业企业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等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春茧生产形势
最近,我们对全省蚕茧主产区的春茧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生产形势相当严峻,工作难度增大,生产进度迟缓。
1、刨桑、弃桑和不合理间作现象突出。估计去冬今春全省刨桑面积约20万亩,弃桑和不合理间作面积15万亩,分别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20%和15%。所刨桑园大多数是零星、低产、劣质桑园,去年冻害或旱情严重、长势差、收入低的桑园刨得较多,但也有30%左右是质量好的桑园。桑园不合理间作主要是间作影响桑树生长的速生杨、果树、棉花等,这部分桑园的蚕农对蚕茧市场行情持观望态度,关键看春茧价格和收成如何。
2、桑园管理行动迟缓。目前我省东部和南部旱情基本缓解,西部和北部尚未解除。经过连续多年的大旱,全省前几年建设的桑园缺苗断垄现象严重,预计有20万亩难以真正形成生产能力,桑园补植是春季生产工作的重点之一,但今春缺苗桑园补栽的不足10%。春季桑园管理工作同比明显落后。尽管大多数单位采取了赊销化肥和适当补助等措施,但全省桑园施肥、浇水和打药治虫的只有50%,同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旱区浇水、施肥的均不足20%。
3、春季蚕种落实工作困难。我省一般在4月上旬蚕种落实完毕,4月20日自西向东开始蚕种出库,但今春蚕种落实工作很不理想。去年7月,全省蚕种调度会议确定今春蚕种计划为58.3万张,年底实际合同订种量减为54.5万张。截止4月初,全省蚕种落实的不足30%,很多单位至今尚未落实完,预计全省比计划少发蚕种10万张以上,比合同减幅20%,预计与去年冻灾后发种量基本持平。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去年自然灾害严重,桑园长势差,局部晚秋爆发蚕病,蚕茧产量低,亩桑产茧量和产值竞争力不强,生产投入缺乏资金支持。二是茧价持续低迷,蚕农心理承受能力差。尽管去年山东收茧价格在全国是最高的,但由于山东一直执行定价,茧价水平与全国比相对稳定,遇到大的波动,蚕农难以接受。同时,山东代扣农业特产税,农民实际收入缺乏质价比优势。在加上去年减产和茧丝市场到现在没有利好消息,蚕农情绪低落,部分蚕农对蚕桑生产失去信心。三是去冬今春蔬菜、棉花、花生、瓜果等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已达到近年来最高点,对蚕茧生产形成一定冲击,在一些产区改种或间作花生、棉花、速生杨的现象比较突出。四是土地调整,国家要求机动田不得超过5%,多余部分必须分到农户,而我省桑园有一部分是机动田,属调整范围,导致部分桑园从原来的养蚕户中调出,造成刨桑或弃桑。五是今春农村外出打工的较多,蚕桑生产骨干力量削弱,引发了养蚕劳力和技术问题,这也是有些地区弃桑多的一个原因。
三、关于今年工作
3月中旬,我们召开了全省蚕茧工作会议,确定2003年我省蚕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化“巩固提高”,按照“生产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的方针,加快结构调整,突出管理创新,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基础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活力。
目标任务是:根据省总公司完成集团公司建制,创建行业发展三大平台的要求,构建以山东同德丝绸有限公司为载体的农业企业新平台,加快实质性运作,推进企业改革;系统内蚕茧收购量达到3.25万吨,蚕茧单产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工作重点,一是把握正确导向,加强桑蚕基地建设。当前,我省有5个县公司年收茧量达到2000吨以上,优势桑园主要集中在泰安、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地,我省将围绕这几个地区构筑蚕茧产业带。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优化调整桑园结构力度,构建优质丰产桑园群体。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基地县、重点县建设,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使全省高产、稳产基地县达到10个以上。二是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我省确定今年为蚕茧工作的“质量标准年”。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年”活动,认真学习和研究标准化生产的内涵,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蚕茧质量保证体系、生产服务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山东省新编桑蚕茧生产技术规范》将于4月底发放到茧站技术员和示范户、重点户手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开发“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工程”,扎扎实实抓出一批桑园亩产超150公斤的乡镇,175公斤的村,200公斤的示范户。通过他们带动蚕茧工作全面上水平、上档次。三是积极推进桑蚕产业化经营,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省丝绸多年来的运作实践,蚕茧生产服务理念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建立,为推进桑蚕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要进一步强化“龙头”意识,全面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利益联结。从“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加强宣传,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探索集团化运作与市场化联结的路子;坚持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行为。
根据今年全省蚕茧工作的总体要求,面对春茧严峻形势,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1、在春茧生产上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稳定桑园基础。稳定桑园基础是今春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已经或正在积极当好政府参谋,争取政府支持;加强舆论宣传,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同时采取降低桑园承包费、大户并包以及贯彻森林法等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制止刨桑、弃桑。二是尽最大努力抓好桑园管理,养足养好春蚕。当前县公司人员已几乎全部下到基层,重点是驻村包户,做村书记和蚕农的工作。大多数公司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购进化肥,赊销给蚕农,推进桑园管理。三是牢固树立抗灾减灾思想,增强抗灾能力。根据山东终霜日较晚的气候特点,最近我们请省气象台对4月18日至30日的天气趋势做了一次专题测报,立足于抗灾减灾,积极做好桑园防霜冻工作。总之,从入春开始,各公司就竭尽全力,指导、帮助蚕农提高春茧单产、质量,增加收入,这是遭遇市场低潮时丝绸公司义不容辞的职责。
2、谨慎稳妥合理确定收茧价格。春茧价格是县公司和蚕农近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前期毁、弃的桑园大部分是低质桑园,对全省的生产基础尚未伤筋动骨,但优质桑园能否稳定,关键看今年的收茧价格。根据摸底,各地尽管对春茧价格的期望值有差异,但普遍偏高。主要原因,一是我省丝绸公司蚕茧生产收购一肩挑,县公司不仅考虑企业效益,更要考虑蚕农收益。当前从保桑园、保基础出发,希望让利于民,渡过难关;二是山东春茧茧质较好,对茧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但是由于山东蚕茧生产指导、服务、投入、管理等项费用全部进入蚕茧成本,在茧丝市场行情难以回升的情况下,收购价格偏高,企业也难以承受,矛盾相当突出。对此,我们正在加紧研究,争取早日出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茧价政策。
2003年4月18日
山东省丝绸总公司 刘隆杰
一、2002年山东蚕茧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2年,山东蚕茧战线经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和持续走低市场行情的双重考验,克服了资金紧张、行业管理难度加大等多种困难,突出重点,加强管理,凝聚合力,共渡难关,取得了一定成绩。
全省全年共出库蚕种148.95万张,比2001年减少1.16%,比2002年合同订种量减少12.8%,生产蚕茧4.3万吨,比2001年减少3.86%。全省系统内全年共出库蚕种124.25万张,比2001年减少6.34%;生产鲜茧3.7万吨,同比减少7.17%;全省鲜茧收购均价13.17元/公斤,同比降低3.09元/公斤,降幅19%;平均张种产茧29.18公斤,同比降低0.27公斤。
蚕茧质量稳中有升。全年平均上车茧率92.81%,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茧丝长1168.6米,同比增加4.4米;洁净92.65分,同比提高0.4分;解舒光折235.43,同比降低0.36;干毛茧出丝率39.53%,同比提高0.46个百分点。
全省全年生产白厂丝5300吨,同比增长23.66%,平均等级4A05,同比提高17个级分。外贸出口全年创汇达1.58亿美元,茧丝类商品出口量达到3068吨,其中桑蚕丝2028吨,分别同比增长11.9%和21.95%。非丝绸商品出口创汇额同比增长43%。重点市场开拓迈出新步伐,对日本和美国等市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2.8%和19%。尽管产量和出口量增长,但因价格下跌,全行业亏损严重。
在大灾之年,我省生产基础、质量优势得到巩固,主要是因为全省蚕茧战线的同志们面对各种困难挑战,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1、坚持“巩固提高”,夯实基础管理,规模发展优势进一步体现。狠抓基础巩固提高是山东蚕茧工作的立根之本,其关键一靠增加科技含量,二靠规范生产管理。2002年,山东科技兴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小蚕共育室已达8000个,共育率达到50 %;养蚕大棚达8万个,比上年新增1万个,大棚用园占桑园总面积的比例增至30%;新品种桑园面积增至35万亩。催青自动化、自动回转方格蔟、小蚕人工饲料育、热风自动烘茧机等先进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泰安东岳公司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迎战困难,抢抓机遇,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试点工作,技术与管理水平取得新突破。该公司全年放种11.96万张,生产收购鲜茧4250吨,占全省总量的13.28%,收购量和综合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县市公司首位。各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丰富发展了“巩固提高”的内涵。日照市公司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突出基地建设、优质服务、科技兴茧、基础管理四个重点,积极开展“一优双高”千户示范工程,全年培训蚕农达20余万人次。日照长宇公司选拔出180个承包桑园3亩以上、配套标准化养蚕大棚的示范户,加强指导,重点考核,兑现奖励,吸引更多的群众走适度规模经营、发家致富的路子。该公司高兴茧站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积极推行高投入、高产出桑蚕生产新模式,全站4200亩桑园隔年轮伐面积达到98%,大棚养蚕比例94%,100%的养蚕户实行了年养三季蚕,探索出一条省力化、规模化、高效化桑蚕生产新途径。全省深化“双学”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狠抓收烘现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措施的针对性明显增强。2002年底,省丝绸总公司按照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评先树优,蚕茧战线有张光辉、张春征等4同志荣获“2002年度全省丝绸系统十佳员工”称号,泰安东岳、莒南锦茂、惠民华鑫、莒县华颙4公司荣获“2002年度全省丝绸系统优秀企业”称号。全省涌现出“A级茧站”52个,其中祝阳、夏张、马庄3个茧站达到3A级,汶口、魏集、板泉、高兴等8个茧站达到2A级,有41个茧站达到A级。
2、奋力抗灾减灾,龙头企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02年山东遭受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4月25日冻害,全省50多万亩桑园受灾,占总面积的50%,其中重灾20多万亩。延续低温阴雨,桑树生长恢复迟缓,造成春夏蚕种比计划减发12.8万张,减幅17.7%。入夏以后,高温少雨,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少60%以上。整个下半年旱情持续发展,全省90%左右的桑园受灾,其中重灾49.4万亩,占53.9%。造成两秋蚕种比计划减发14.2万张,减幅17.2%。全年累计减发蚕种27万张,减产鲜茧8000吨。10月下旬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低4.4℃,对晚秋茧生产收购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各地不等不靠,及时调查灾情,主动开展抗灾减灾工作。普遍加强了冻桑剪梢、春伐、叶面施肥、摘心、分批放种、推广蚕用添食剂、抗旱浇水等工作。全年丝绸系统抗灾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莒县华颙公司对5万多亩受冻灾桑园实行分类指导,全年出库蚕种7.7万张,分16批催青,几乎旬旬有催青、旬旬有收蚁,走出了一条有效的抗灾减灾路子。全国标兵茧站祝阳,一半桑园受冻灾,绝产500余亩,蚕种损失约40%。在张光辉同志的带领下,急蚕农之所急,帮蚕农之所需,全年发放蚕种13842张,生产收购鲜茧58万公斤,平均张种收茧41.8公斤,产茧量、单产和质量又创新高。再一次以过硬的工作保持了旗帜本色。
3、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增强市场观念,合理确定收茧价格。山东省政府确定我省蚕茧收购实行指导价后,省总公司积极适应政策调整,在茧丝价格跌破15年来的最低水平的情况下,综合分析市场走势,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行业实际,合理确定了系统内茧价水平,春、晚春和夏秋茧中准价分别为12.40、11.80和10.80元/公斤,做到了进一步贴近市场,同时行业内部环节间消化了一块,为稳定生产基础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尽了最大努力。各公司兼顾稳定基础和生存发展,较好地落实了茧价政策,主动规避市场风险的意识明显增强。二是积极配合省经贸委做好规范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工作。全省经认定具备资格的茧站420个,其中省总公司所属茧站384个。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日照、临沂、泰安等地积极当好地方政府参谋,从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等角度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强政策、法制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加强收购合同管理。全省共签定合同37.5万份,同比增加8万份,是签定合同最多的年份。继续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收茧法、收购“一日清”等工作,提高服务诚信程度,为稳定市场秩序打下了良好基础。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作的不平衡性进一步突出,企业向两极发展,优胜劣汰,形成新的格局。二是丝绸市场急剧变化使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业悲观情绪,对企业发展缺乏信心,对改革方向感到迷惑,农业企业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等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春茧生产形势
最近,我们对全省蚕茧主产区的春茧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生产形势相当严峻,工作难度增大,生产进度迟缓。
1、刨桑、弃桑和不合理间作现象突出。估计去冬今春全省刨桑面积约20万亩,弃桑和不合理间作面积15万亩,分别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20%和15%。所刨桑园大多数是零星、低产、劣质桑园,去年冻害或旱情严重、长势差、收入低的桑园刨得较多,但也有30%左右是质量好的桑园。桑园不合理间作主要是间作影响桑树生长的速生杨、果树、棉花等,这部分桑园的蚕农对蚕茧市场行情持观望态度,关键看春茧价格和收成如何。
2、桑园管理行动迟缓。目前我省东部和南部旱情基本缓解,西部和北部尚未解除。经过连续多年的大旱,全省前几年建设的桑园缺苗断垄现象严重,预计有20万亩难以真正形成生产能力,桑园补植是春季生产工作的重点之一,但今春缺苗桑园补栽的不足10%。春季桑园管理工作同比明显落后。尽管大多数单位采取了赊销化肥和适当补助等措施,但全省桑园施肥、浇水和打药治虫的只有50%,同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旱区浇水、施肥的均不足20%。
3、春季蚕种落实工作困难。我省一般在4月上旬蚕种落实完毕,4月20日自西向东开始蚕种出库,但今春蚕种落实工作很不理想。去年7月,全省蚕种调度会议确定今春蚕种计划为58.3万张,年底实际合同订种量减为54.5万张。截止4月初,全省蚕种落实的不足30%,很多单位至今尚未落实完,预计全省比计划少发蚕种10万张以上,比合同减幅20%,预计与去年冻灾后发种量基本持平。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去年自然灾害严重,桑园长势差,局部晚秋爆发蚕病,蚕茧产量低,亩桑产茧量和产值竞争力不强,生产投入缺乏资金支持。二是茧价持续低迷,蚕农心理承受能力差。尽管去年山东收茧价格在全国是最高的,但由于山东一直执行定价,茧价水平与全国比相对稳定,遇到大的波动,蚕农难以接受。同时,山东代扣农业特产税,农民实际收入缺乏质价比优势。在加上去年减产和茧丝市场到现在没有利好消息,蚕农情绪低落,部分蚕农对蚕桑生产失去信心。三是去冬今春蔬菜、棉花、花生、瓜果等农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已达到近年来最高点,对蚕茧生产形成一定冲击,在一些产区改种或间作花生、棉花、速生杨的现象比较突出。四是土地调整,国家要求机动田不得超过5%,多余部分必须分到农户,而我省桑园有一部分是机动田,属调整范围,导致部分桑园从原来的养蚕户中调出,造成刨桑或弃桑。五是今春农村外出打工的较多,蚕桑生产骨干力量削弱,引发了养蚕劳力和技术问题,这也是有些地区弃桑多的一个原因。
三、关于今年工作
3月中旬,我们召开了全省蚕茧工作会议,确定2003年我省蚕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化“巩固提高”,按照“生产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的方针,加快结构调整,突出管理创新,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基础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活力。
目标任务是:根据省总公司完成集团公司建制,创建行业发展三大平台的要求,构建以山东同德丝绸有限公司为载体的农业企业新平台,加快实质性运作,推进企业改革;系统内蚕茧收购量达到3.25万吨,蚕茧单产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工作重点,一是把握正确导向,加强桑蚕基地建设。当前,我省有5个县公司年收茧量达到2000吨以上,优势桑园主要集中在泰安、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地,我省将围绕这几个地区构筑蚕茧产业带。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优化调整桑园结构力度,构建优质丰产桑园群体。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基地县、重点县建设,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使全省高产、稳产基地县达到10个以上。二是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我省确定今年为蚕茧工作的“质量标准年”。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年”活动,认真学习和研究标准化生产的内涵,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蚕茧质量保证体系、生产服务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山东省新编桑蚕茧生产技术规范》将于4月底发放到茧站技术员和示范户、重点户手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开发“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工程”,扎扎实实抓出一批桑园亩产超150公斤的乡镇,175公斤的村,200公斤的示范户。通过他们带动蚕茧工作全面上水平、上档次。三是积极推进桑蚕产业化经营,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省丝绸多年来的运作实践,蚕茧生产服务理念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建立,为推进桑蚕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要进一步强化“龙头”意识,全面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利益联结。从“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加强宣传,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探索集团化运作与市场化联结的路子;坚持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行为。
根据今年全省蚕茧工作的总体要求,面对春茧严峻形势,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1、在春茧生产上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稳定桑园基础。稳定桑园基础是今春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已经或正在积极当好政府参谋,争取政府支持;加强舆论宣传,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同时采取降低桑园承包费、大户并包以及贯彻森林法等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制止刨桑、弃桑。二是尽最大努力抓好桑园管理,养足养好春蚕。当前县公司人员已几乎全部下到基层,重点是驻村包户,做村书记和蚕农的工作。大多数公司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购进化肥,赊销给蚕农,推进桑园管理。三是牢固树立抗灾减灾思想,增强抗灾能力。根据山东终霜日较晚的气候特点,最近我们请省气象台对4月18日至30日的天气趋势做了一次专题测报,立足于抗灾减灾,积极做好桑园防霜冻工作。总之,从入春开始,各公司就竭尽全力,指导、帮助蚕农提高春茧单产、质量,增加收入,这是遭遇市场低潮时丝绸公司义不容辞的职责。
2、谨慎稳妥合理确定收茧价格。春茧价格是县公司和蚕农近期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前期毁、弃的桑园大部分是低质桑园,对全省的生产基础尚未伤筋动骨,但优质桑园能否稳定,关键看今年的收茧价格。根据摸底,各地尽管对春茧价格的期望值有差异,但普遍偏高。主要原因,一是我省丝绸公司蚕茧生产收购一肩挑,县公司不仅考虑企业效益,更要考虑蚕农收益。当前从保桑园、保基础出发,希望让利于民,渡过难关;二是山东春茧茧质较好,对茧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但是由于山东蚕茧生产指导、服务、投入、管理等项费用全部进入蚕茧成本,在茧丝市场行情难以回升的情况下,收购价格偏高,企业也难以承受,矛盾相当突出。对此,我们正在加紧研究,争取早日出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茧价政策。
200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