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江苏省茧丝办 胡晋元[Esilk.net专稿-03年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材料-]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09 13:26:00
`03年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材料
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江苏省茧丝办 胡晋元
这次国家茧丝办和中国丝绸协会联合在海口召开全国蚕茧收烘工作座谈会,我省来了不少代表,大家一方面来听一听各位领导和专家对茧丝行情变化趋势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也了解一下兄弟省市的茧丝生产情况,当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去后指导我们做好今年的蚕茧收烘工作。下面根据大会的安排,就我省2002年茧丝绸全行业的基本情况及我省今年春茧生产形势等作一个简要的发言。
一、02年基本情况:
(一)、蚕茧流通体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2002年我省在蚕茧流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政企分开。将茧丝绸行政管理职能从丝绸公司剥离出来,改由同级政府管理部门承担,丝绸公司不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实行鲜茧收购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拓宽鲜茧收购渠道。根据《江苏省蚕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细则》,对符合条件的17家丝绸企业的51家茧站核发了鲜茧收购资格证书,通过引入竞争逐步限制垄断,既利于丝绸企业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又利于增加蚕农收入。三是调整了蚕茧定价管理方式。鲜茧收购价格由指令性价格改为指导价管理。省规定中准级指导价和10%浮动幅度,蚕茧收购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消化承受能力及对茧丝行情趋势的判断,在省定指导价和浮动范围内自主定价,进一步确立企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
2002年是在新体制、新模式下运行的第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行业的运行质量保持平稳,同时也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展:
一是蚕茧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特色更加突出。目前我省已形成了通盐、徐宿等相对集中的蚕茧生产区域,出现了海安、东台、如东、宿豫、如皋、新沂、吴江等7个年产茧超5000吨的县和大丰、射阳、启东、邳州、睢宁、铜山、海门、溧阳等8个年产茧超2500吨的县,15个县(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5%和75%。2002年我省市、县、乡、村四级生产规模排序第一的分别是:南通市,桑园面积441000亩,产茧37571吨;海安县,桑园面积170000亩,产茧16658吨;东台市富安镇,桑园面积40000亩,产茧4000吨;大丰市新丰镇裕南村,桑园面积4000亩,产茧500吨。
二是蚕茧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进展。各地涌现了一批区域优势明显,生产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较强的蚕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省先后有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玖久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被国家农业部、国家经贸委等九个部委联合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三是县级茧丝绸公司的改制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明晰产权关系为重点,加快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富安茧丝绸公司、启东市茧丝绸公司和金湖县茧丝绸公司等一批县级茧丝绸公司完成了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造。
(二)、茧丝绸生产、加工和出口情况
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省共有新老桑园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11%,全年饲养一代杂交种3230644张,同比增长7%,产茧114518吨,同比增长15.%,全年鲜茧收购均价597元/50公斤,同比下降28%,其中春季饲养蚕种1548842张,产茧57678吨,收购均价638元/50公斤;夏季饲养蚕种64773张,产茧1671吨,收购均价462元/50公斤;秋季饲养蚕种1616511张,产茧55162吨,收购均价564元/50公斤。由于去年春季我省部份地区连续阴雨和秋季一部份地区因蔟中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蚕茧单产和质量较之上年有所下降。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372家,2002年丝类产品产量16738吨,同比增长15%,丝织品产量123952万米,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62.62亿元,利税8.12亿元,其中利润2.84亿元。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15%左右。
茧丝绸是外向主导型产业,去年世界主要丝绸消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继续影响到我省丝绸外贸出口。据海关统计, 2002年我省全社会口径丝绸产品出口总值60914.38万美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我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总量的15%。其中丝类出口3000吨,5064万美元;真丝绸2828万米,7490万美元,其它丝绸面料32824万美元;真丝服装2120万件,12400万美元。与上一年相比,丝类和真丝绸等原料性商品出口量增价跌,真丝服装出口数量减少,但单价略有提高。
二、茧丝市场行情分析及今春我省蚕桑生产形势
(一)、茧丝市场行情分析
影响茧丝市场行情的因素很多,包括市场需求、供应状况、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去年开始国外对我国实施的反倾销调查等。
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茧丝绸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产业,主要靠外贸出口带动国内的蚕茧生产和丝绸工业。据经济专家预测, 2003年世界经济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今年的经济增幅仍将维持2.5%左右的较低的水平。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乏力,将严重影响我国丝绸出口。据刚结束的中国丝绸商品春季交易会发布的有关信息,这一届交易会的实际成交额仅为569.73万美元,还不到上一届的20%。
从茧丝供应状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茧丝的充裕供给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是由于前几年栽桑养蚕比较优势明显,再加上入世对丝绸出口利好的心理预期作用,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栽桑养蚕作为首选,新拓了部份桑园,最近开始进入盛产期。二是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部份西部省区的桑园面积成倍增长,有的省区现有面积已达到前二年的四倍。三是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资助下,各地实施的蚕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开始见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使蚕茧单产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市场角度来看,世界丝绸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容量有限的市场,长期以来,生丝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比例稳定在0.18%左右。近年来,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在国际组织和财团的资助下,蚕丝业有了很快的发展,通过发挥其低成本的优势,挤占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份额。在国内,去年外经贸部调整了蚕丝类出口企业准入条件,目前全国已有92家企业经核准具有茧丝出口经营权。我省除原来的苏豪国际集团和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二家外,也新增了10家贸易型或生产型企业,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
另外,2002年7月印度商务部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2A及2A以下等级的生丝进行了反倾销调查,且印方已公布了初裁决定。目前这一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丝类产品对印度的出口。
综合分析,2003年国际市场丝绸消费需求仍然不旺,而国内茧丝价格的持续低迷已经使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但与95年时候不同,目前的桑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全年茧丝的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今年春茧收购价格的左右。
(二)、我省今年春季蚕桑生产形势
在去年丝价只有12-13万元/吨行情下,我省的桑园面积能基本保持稳定,且2/3左右的缫丝企业略有盈余,除了国家茧丝办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发挥作用以外,分析起来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蚕农有再等一等,看一看的想法。去年我省的实际收购价格虽然较上年下跌了近30%,蚕农收入明显减少,但较之大宗农产品,仍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盐城市蚕桑站反映,去年该市亩桑收入与种棉种粮比较,还要高出400-500元。特别是经历了这么多年来茧丝行情的起起伏伏后,有相当一部份蚕农对去年行情的看法较为理性。第二,蚕茧收购企业出台的收购价格较好地兼顾了上下游二头的利益,尽可能地压缩了中间费用,在保证蚕农收回成本的前提下还略有收益。第三,改制后的缫丝企业,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和应变能力明显增强,合理安排生产,开展经营。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吨丝制造成本明显降低,因此在行情下滑的情况下,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第四,这几年我省通盐等一些蚕茧重点产区,茧质有了显著地提高,无形中增加了收益。
去年以来,我省苏南及苏北一些非主产区也零星出现了对桑园投入不足,管理放松等现象,但总体上讲,目前我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蚕农的情绪基本稳定。4月20日后,我省各地将陆续出库催青。据初步估计,我省今年春季各地发种量与上一年相比,除苏南地区减发已成定局外,其它地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全省春季发种数量要等到本月底才会有初步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苏南的蚕桑产业正在逐步萎缩,同时向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转移。2002年苏南五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已下降到全省总量的16%和12.05%,估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
在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江苏省茧丝办 胡晋元
这次国家茧丝办和中国丝绸协会联合在海口召开全国蚕茧收烘工作座谈会,我省来了不少代表,大家一方面来听一听各位领导和专家对茧丝行情变化趋势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也了解一下兄弟省市的茧丝生产情况,当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去后指导我们做好今年的蚕茧收烘工作。下面根据大会的安排,就我省2002年茧丝绸全行业的基本情况及我省今年春茧生产形势等作一个简要的发言。
一、02年基本情况:
(一)、蚕茧流通体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2002年我省在蚕茧流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政企分开。将茧丝绸行政管理职能从丝绸公司剥离出来,改由同级政府管理部门承担,丝绸公司不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实行鲜茧收购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拓宽鲜茧收购渠道。根据《江苏省蚕茧收购经营资格认定细则》,对符合条件的17家丝绸企业的51家茧站核发了鲜茧收购资格证书,通过引入竞争逐步限制垄断,既利于丝绸企业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又利于增加蚕农收入。三是调整了蚕茧定价管理方式。鲜茧收购价格由指令性价格改为指导价管理。省规定中准级指导价和10%浮动幅度,蚕茧收购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消化承受能力及对茧丝行情趋势的判断,在省定指导价和浮动范围内自主定价,进一步确立企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
2002年是在新体制、新模式下运行的第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行业的运行质量保持平稳,同时也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进展:
一是蚕茧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地区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特色更加突出。目前我省已形成了通盐、徐宿等相对集中的蚕茧生产区域,出现了海安、东台、如东、宿豫、如皋、新沂、吴江等7个年产茧超5000吨的县和大丰、射阳、启东、邳州、睢宁、铜山、海门、溧阳等8个年产茧超2500吨的县,15个县(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5%和75%。2002年我省市、县、乡、村四级生产规模排序第一的分别是:南通市,桑园面积441000亩,产茧37571吨;海安县,桑园面积170000亩,产茧16658吨;东台市富安镇,桑园面积40000亩,产茧4000吨;大丰市新丰镇裕南村,桑园面积4000亩,产茧500吨。
二是蚕茧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进展。各地涌现了一批区域优势明显,生产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较强的蚕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省先后有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玖久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被国家农业部、国家经贸委等九个部委联合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三是县级茧丝绸公司的改制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明晰产权关系为重点,加快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富安茧丝绸公司、启东市茧丝绸公司和金湖县茧丝绸公司等一批县级茧丝绸公司完成了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造。
(二)、茧丝绸生产、加工和出口情况
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省共有新老桑园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11%,全年饲养一代杂交种3230644张,同比增长7%,产茧114518吨,同比增长15.%,全年鲜茧收购均价597元/50公斤,同比下降28%,其中春季饲养蚕种1548842张,产茧57678吨,收购均价638元/50公斤;夏季饲养蚕种64773张,产茧1671吨,收购均价462元/50公斤;秋季饲养蚕种1616511张,产茧55162吨,收购均价564元/50公斤。由于去年春季我省部份地区连续阴雨和秋季一部份地区因蔟中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蚕茧单产和质量较之上年有所下降。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372家,2002年丝类产品产量16738吨,同比增长15%,丝织品产量123952万米,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62.62亿元,利税8.12亿元,其中利润2.84亿元。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15%左右。
茧丝绸是外向主导型产业,去年世界主要丝绸消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继续影响到我省丝绸外贸出口。据海关统计, 2002年我省全社会口径丝绸产品出口总值60914.38万美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我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总量的15%。其中丝类出口3000吨,5064万美元;真丝绸2828万米,7490万美元,其它丝绸面料32824万美元;真丝服装2120万件,12400万美元。与上一年相比,丝类和真丝绸等原料性商品出口量增价跌,真丝服装出口数量减少,但单价略有提高。
二、茧丝市场行情分析及今春我省蚕桑生产形势
(一)、茧丝市场行情分析
影响茧丝市场行情的因素很多,包括市场需求、供应状况、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去年开始国外对我国实施的反倾销调查等。
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茧丝绸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产业,主要靠外贸出口带动国内的蚕茧生产和丝绸工业。据经济专家预测, 2003年世界经济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今年的经济增幅仍将维持2.5%左右的较低的水平。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乏力,将严重影响我国丝绸出口。据刚结束的中国丝绸商品春季交易会发布的有关信息,这一届交易会的实际成交额仅为569.73万美元,还不到上一届的20%。
从茧丝供应状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茧丝的充裕供给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是由于前几年栽桑养蚕比较优势明显,再加上入世对丝绸出口利好的心理预期作用,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栽桑养蚕作为首选,新拓了部份桑园,最近开始进入盛产期。二是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部份西部省区的桑园面积成倍增长,有的省区现有面积已达到前二年的四倍。三是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资助下,各地实施的蚕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开始见效,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使蚕茧单产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市场角度来看,世界丝绸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容量有限的市场,长期以来,生丝产量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比例稳定在0.18%左右。近年来,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在国际组织和财团的资助下,蚕丝业有了很快的发展,通过发挥其低成本的优势,挤占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份额。在国内,去年外经贸部调整了蚕丝类出口企业准入条件,目前全国已有92家企业经核准具有茧丝出口经营权。我省除原来的苏豪国际集团和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二家外,也新增了10家贸易型或生产型企业,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
另外,2002年7月印度商务部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2A及2A以下等级的生丝进行了反倾销调查,且印方已公布了初裁决定。目前这一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丝类产品对印度的出口。
综合分析,2003年国际市场丝绸消费需求仍然不旺,而国内茧丝价格的持续低迷已经使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但与95年时候不同,目前的桑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全年茧丝的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今年春茧收购价格的左右。
(二)、我省今年春季蚕桑生产形势
在去年丝价只有12-13万元/吨行情下,我省的桑园面积能基本保持稳定,且2/3左右的缫丝企业略有盈余,除了国家茧丝办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发挥作用以外,分析起来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蚕农有再等一等,看一看的想法。去年我省的实际收购价格虽然较上年下跌了近30%,蚕农收入明显减少,但较之大宗农产品,仍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盐城市蚕桑站反映,去年该市亩桑收入与种棉种粮比较,还要高出400-500元。特别是经历了这么多年来茧丝行情的起起伏伏后,有相当一部份蚕农对去年行情的看法较为理性。第二,蚕茧收购企业出台的收购价格较好地兼顾了上下游二头的利益,尽可能地压缩了中间费用,在保证蚕农收回成本的前提下还略有收益。第三,改制后的缫丝企业,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和应变能力明显增强,合理安排生产,开展经营。通过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吨丝制造成本明显降低,因此在行情下滑的情况下,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第四,这几年我省通盐等一些蚕茧重点产区,茧质有了显著地提高,无形中增加了收益。
去年以来,我省苏南及苏北一些非主产区也零星出现了对桑园投入不足,管理放松等现象,但总体上讲,目前我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蚕农的情绪基本稳定。4月20日后,我省各地将陆续出库催青。据初步估计,我省今年春季各地发种量与上一年相比,除苏南地区减发已成定局外,其它地区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全省春季发种数量要等到本月底才会有初步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苏南的蚕桑产业正在逐步萎缩,同时向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转移。2002年苏南五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已下降到全省总量的16%和12.05%,估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