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能较主动和自由地调控丝绸的产销和供求---[Esilk.net 专稿]陈亦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11 10:03:00
争取能较主动和自由地调控丝绸的产销和供求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 陈亦庆
从多年来出口的情况看,国际市场的丝绸消费量是相对稳定的。可是从我国丝绸业的实际情况看,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蚕茧生产基础,以及随着蚕业科技进步,每年茧丝供应出现较大增长又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随着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内蚕茧生产的变化,并在某些因素的推动下,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经常交替出现,甚至有时“火药" 味还较浓。使人感到我们这个行业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起,似乎经常处于被动、“挨打" 的地位。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我们对它有较多的主动和自由,这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如何使丝绸的国内外消费量有一个质的突破,如何避免蚕茧生产出现简单的、低水平的量的扩张,同时国家怎样在宏观上、总量上有效调控,是深入研究这个课题的重点。
一 大力增加茧丝绸的国内消费量,为调整产销和供求增加主动和自由
丝绸市场的大小最终体现其消费总量的多少。我们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丝绸出口的同时,应着力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随着丝绸新产品的研发,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不断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发现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市场。13亿人口的中国丝绸市场,理应十分广阔,也很具潜力,但实际上我国的年人均丝绸消费量远低于印度、日本等国。如果我国年人均丝绸消费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全国国内的年消费量增加到约4万吨丝,那么,我国的丝绸业就有可能建立在“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避免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同时,还要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推动茧丝绸的科技进步,不仅要利用好一粒茧的25%的茧层,还要广泛开发利用好75%的蚕蛹,扩大其应用领域,提高其综合利用水平,使“种桑不光为了养蚕,……,结茧不光为了缫丝,……”。届时,中国的丝绸业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经常面对的产销、供求关系的调整也将显得较灵活和自由了。
二 “东桑西移”要避免低水平的量的扩张
“东桑西移”是蚕桑生产布局的战略转移,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丝绸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有可能是曲折的、不平坦的过程。因为它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丝绸业的大起大落有其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因素。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感召下,对“东桑西移”要冷静面对,实事求是。既要考虑国家的大政策,也要结合行业的小气候。要注意总量控制。中西部地区发展蚕茧生产首先要注重基础、质量、收入、市场,避免简单的量的扩张。同时,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产业化要求,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此外,要根据当地实际,努力摸索和建立产业良好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防止在蚕茧生产迅速扩大的同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出现产业发展的“短腿”现象,不断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东桑西移”需要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更需要东部地区的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一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希望东部地区要把它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没有中西部的小康,就谈不上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东部的先发优势与中西部的后发优势达到互补,并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自己。东部还要不断拆除思想上、政策上的“围墙”,树立“流量经济”的理念,做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合作互济,发展共赢。从而,使“东桑西移”顺利进行。
三 加快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价格信息对产销和供求的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丝绸业的起落、动荡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断加以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建议国家加快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帮助建立层次不同、结构完整、信息准确、管理科学的茧丝绸交易市场,形成全国性的茧丝绸统一大市场、大流通。同时,市场体系不仅要求对国内开放,而且要求对国外开放,国内外市场有机联系,提升市场流通效率。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己运行10年,为我国茧丝绸的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探了路, 摸索了经验. 建议国家对其重点培育和扶持,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其国内外业务的结合,更有效地发挥其价格信息对茧丝产销、供求的调控作用,并使其具有权威性,进而有利于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尽早建设成为国际茧丝绸价格信息中心。
四、 建立和健全行业中介组织,规范行业行为,以利于丝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丝绸出口
几年来,丝绸行业先后已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中介组织, 并各自正在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但总体来说,这些中介组织还任重道远。例如,出口环节的低价竞销是近年来的突出问题。我国众多的丝绸企业靠低成本、低价格争国外市场, 这对单个企业来说,短期看有可能提高其竞争力,但长远看,使企业利润下降。 这些企业不会重视也无力去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新产品,最终还是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多年来的情况表明,国际丝绸市场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大家不去积极开发新产品,挖掘新需求和新市场,这种低价竞销实际上仅仅是市场份额的不断再分配,最终总体上增加不了出口,也增强不了自身的竞争力。而且,这种出口低单价、数量型的增长,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易遭遇反倾销等种种贸易摩擦。有公司同志说,他们与国外一些大客户的关系一直很好,可生意就是做不大,其原因是外商担心低价的中国货成为他们国家“壁垒”的对象,不愿把供货渠道押在中国一家。这就影响了我出口的发展。此外,我们还经常听到业内人士说,目前我们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我认为这在出口环节很关键。只有把出口价格卖上去,才有可能影响行业上游环节的效益,也才能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这类企业行为的整顿,当然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但更多地将依靠行业中介组织来规范、协调,实行行业自律。尤其是面对加入WTO后出现的种种贸易摩擦,中国单个企业需要联合起来,整合力量。需要由中介组织根据有关政策和要求,协调内外,发挥其“桥梁”作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出口中的种种问题,让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助于增加丝绸出口。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我们行业的中介组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年5月12日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
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 陈亦庆
从多年来出口的情况看,国际市场的丝绸消费量是相对稳定的。可是从我国丝绸业的实际情况看,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蚕茧生产基础,以及随着蚕业科技进步,每年茧丝供应出现较大增长又是完全可能的。这几年随着国际经贸环境和国内蚕茧生产的变化,并在某些因素的推动下,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经常交替出现,甚至有时“火药" 味还较浓。使人感到我们这个行业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起,似乎经常处于被动、“挨打" 的地位。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我们对它有较多的主动和自由,这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如何使丝绸的国内外消费量有一个质的突破,如何避免蚕茧生产出现简单的、低水平的量的扩张,同时国家怎样在宏观上、总量上有效调控,是深入研究这个课题的重点。
一 大力增加茧丝绸的国内消费量,为调整产销和供求增加主动和自由
丝绸市场的大小最终体现其消费总量的多少。我们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丝绸出口的同时,应着力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随着丝绸新产品的研发,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不断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发现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市场。13亿人口的中国丝绸市场,理应十分广阔,也很具潜力,但实际上我国的年人均丝绸消费量远低于印度、日本等国。如果我国年人均丝绸消费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全国国内的年消费量增加到约4万吨丝,那么,我国的丝绸业就有可能建立在“两条腿”走路的基础上,避免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同时,还要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推动茧丝绸的科技进步,不仅要利用好一粒茧的25%的茧层,还要广泛开发利用好75%的蚕蛹,扩大其应用领域,提高其综合利用水平,使“种桑不光为了养蚕,……,结茧不光为了缫丝,……”。届时,中国的丝绸业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经常面对的产销、供求关系的调整也将显得较灵活和自由了。
二 “东桑西移”要避免低水平的量的扩张
“东桑西移”是蚕桑生产布局的战略转移,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丝绸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它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有可能是曲折的、不平坦的过程。因为它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丝绸业的大起大落有其难以避免的主客观因素。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感召下,对“东桑西移”要冷静面对,实事求是。既要考虑国家的大政策,也要结合行业的小气候。要注意总量控制。中西部地区发展蚕茧生产首先要注重基础、质量、收入、市场,避免简单的量的扩张。同时,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产业化要求,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优质蚕茧基地。此外,要根据当地实际,努力摸索和建立产业良好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防止在蚕茧生产迅速扩大的同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出现产业发展的“短腿”现象,不断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东桑西移”需要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更需要东部地区的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一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希望东部地区要把它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没有中西部的小康,就谈不上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东部的先发优势与中西部的后发优势达到互补,并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自己。东部还要不断拆除思想上、政策上的“围墙”,树立“流量经济”的理念,做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合作互济,发展共赢。从而,使“东桑西移”顺利进行。
三 加快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价格信息对产销和供求的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丝绸业的起落、动荡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断加以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市场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建议国家加快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帮助建立层次不同、结构完整、信息准确、管理科学的茧丝绸交易市场,形成全国性的茧丝绸统一大市场、大流通。同时,市场体系不仅要求对国内开放,而且要求对国外开放,国内外市场有机联系,提升市场流通效率。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己运行10年,为我国茧丝绸的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探了路, 摸索了经验. 建议国家对其重点培育和扶持,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其国内外业务的结合,更有效地发挥其价格信息对茧丝产销、供求的调控作用,并使其具有权威性,进而有利于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尽早建设成为国际茧丝绸价格信息中心。
四、 建立和健全行业中介组织,规范行业行为,以利于丝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丝绸出口
几年来,丝绸行业先后已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中介组织, 并各自正在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但总体来说,这些中介组织还任重道远。例如,出口环节的低价竞销是近年来的突出问题。我国众多的丝绸企业靠低成本、低价格争国外市场, 这对单个企业来说,短期看有可能提高其竞争力,但长远看,使企业利润下降。 这些企业不会重视也无力去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新产品,最终还是会削弱自身的竞争力。多年来的情况表明,国际丝绸市场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大家不去积极开发新产品,挖掘新需求和新市场,这种低价竞销实际上仅仅是市场份额的不断再分配,最终总体上增加不了出口,也增强不了自身的竞争力。而且,这种出口低单价、数量型的增长,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易遭遇反倾销等种种贸易摩擦。有公司同志说,他们与国外一些大客户的关系一直很好,可生意就是做不大,其原因是外商担心低价的中国货成为他们国家“壁垒”的对象,不愿把供货渠道押在中国一家。这就影响了我出口的发展。此外,我们还经常听到业内人士说,目前我们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非常薄弱。我认为这在出口环节很关键。只有把出口价格卖上去,才有可能影响行业上游环节的效益,也才能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这类企业行为的整顿,当然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但更多地将依靠行业中介组织来规范、协调,实行行业自律。尤其是面对加入WTO后出现的种种贸易摩擦,中国单个企业需要联合起来,整合力量。需要由中介组织根据有关政策和要求,协调内外,发挥其“桥梁”作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出口中的种种问题,让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助于增加丝绸出口。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我们行业的中介组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3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