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行业力促瑰宝更加璀璨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0-06 11:18:00
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丝绸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生产、出口和经济效益跌入低谷。但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丝绸行业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终于在1999年摆脱了困境,实现扭亏为盈。接下来的两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更为可贵的是,通过改革调整和不断创新,丝绸行业淘汰了大量落后过剩的缫丝绢纺加工能力;通过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企业得以轻装前进;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系列成果的基础上,新品开发不断朝深度发展,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是丝绸的故乡,今天的丝绸业者在“与时俱进”精神的鼓舞下,有信心使这瑰宝之光更加璀璨。
我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虽然自199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丝绸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1999年丝绸行业终于摆脱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困境,实现了扭亏为盈,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2001年得到全面增长。
调整创新成绩斐然
(一)生产、出口和经济效益由低谷回升,出现全面恢复性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国丝绸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与1995年相比,虽然有调整后的较大幅度下降,但与1999年相比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2000年全国丝产量为7.47万吨,虽比1995年下降32.4%,但比1999年增长5.16%;丝织品为37.42亿米,比1995年增长5.55%,比1999年增长17.61%;炼印染丝织品为20.47亿米,比1995年下降58.65%,比1999年增长15.97%。2001年,全国桑蚕茧产量51.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8%。丝绸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丝产量为9.02万吨,丝织品产量为46.81亿米,印染丝织品产量为19.39亿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3.08%、13.47%和5.75%。
丝绸产品出口有了大幅度回升。据海关统计,2000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为31.63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44%,比1999年增长37.93%。2001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为3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6%,高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1.7个百分点,接近全行业历史高水平。丝绸商品净出口创汇占我国贸易顺差225.6亿美元的10.4%,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全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扭亏为盈。据国家统计局对1821家丝绸企业统计,2000年利润总额为16.97亿元。缫丝、绢纺、丝织、印染丝针织等行业全面扭亏。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8亿元,比1999年下降41.74%,企业亏损面下降为22.24%。丝绸主产省市大部分实现了全行业扭亏。国有企业亏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对2062户丝绸企业统计,2001年丝绸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达2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1亿元,增幅为25.79%,成为自1994年全行业效益最好的一年。
(二)缫丝绢纺加工能力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
自1996年底以来,丝绸行业着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缫丝绢纺加工能力调整工作,顺利地完成了缫丝、绢纺企业准产证的发放工作。全国共有855家缫丝企业获得了生产准产证,比原有企业总数减少41.2%,共核定缫丝生产能力326.6万绪,比原有生产能力减少36.1%;全国共有64家绢纺企业获得了生产准产证,比原有企业总数减少48.8%,共核定生产能力48.3万锭,比原有能力下降28.2%。2000年国家把丝绸作为全国调整重点行业之一,压缩淘汰了100万绪落后过剩的缫丝加工能力,并在企业破产、财政补贴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三)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根据1997、1998两年度《全国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丝绸企业共有项目为122家,累计冲销银行呆坏账23.7亿元,分别占整个纺织项目累计冲销额的10.3%和10.4%。2000年国家把丝绸作为重点支持行业,在兼并破产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有140个企业、累计冲销呆坏账88亿元的丝绸项目,列入全国兼并破产审查项目中。这是自有这项政策以来丝绸行业列入项目最多、金额最大的一次,累计冲销呆坏账的金额占目前国有丝绸企业资产负债的40.11%。
(四)科技有了长足进步,产品开发不断朝深度发展。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真丝重磅织物深加工技术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基本解决了真丝重磅织物的织造、染色、印花以及拔染印花、涂料印花等生产工艺和技术难点。“真丝重磅织物厚密增弹加工技术研究”、“真丝绸特阔幅织物透气防钻绒、防水整理技术研究”、“真丝绸防缩抗皱整理”等真丝重磅织物功能性整理研究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丝绸面料开发步伐加快,真丝产品服用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蚕丝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充分发挥多种纤维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克服丝绸产品原有的弱点,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许多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如苏州东吴丝织总厂的丝与棉、毛的复合和交织产品,无锡绸星集团的丝与麻、棉、丙纶交织产品,湖州天昌集团酶洗抗皱、抗菌、防紫外线产品,湖州梅月丝针织集团丝与毛、羊绒混纺产品,杭州喜得宝集团的渐进式染色等,都赢得了市场欢迎。
同时,丝绸产品也在其他许多包括食品、化妆品、卫生保健药品等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和欢迎。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
近五年来,我国丝绸行业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体制矛盾依然突出;丝绸产品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地位不断下降,整体“形象”受到冲击;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的驰名品牌;缺乏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大型出口生产企业集团;国有丝绸老企业步履艰难等等。
但是,尽管我国丝绸行业在“九五”期间遇到了很大困难,经历了痛苦的调整,但展望未来,我国丝绸行业依然前景美好。
首先,我国目前依然是丝绸大国,丝绸产品出口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我国丝绸业仍然是世界丝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6%和4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5%和50%左右。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已经逐步转移到中国内地,我国已肩负起重振世界丝绸雄风的历史使命。
其次,蚕丝作为素有“纤维皇后”、“人的第二肌肤”美称,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21世纪,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蚕丝将作为绿色环保产品的代表之一,将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
第三,国内外市场蕴藏着潜力。从纤维比重看,蚕丝纤维仅占世界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0.2%左右,如此低比重的纤维理应存在着发展的潜力。从国际市场看,欧美市场需求基本稳定,南美、中东和南非以及原东欧国家成为丝绸新的消费地区,尽管近几年来丝绸整体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消费总量基本维持在5万吨/年左右。从国内市场看,目前全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不足0.25米,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来推动丝绸行业发展是振兴丝绸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经过几年的调整,我国保留了一批生产技术好、产品开发能力强的丝绸企业,他们是我国丝绸重振雄风的基础所在。
可以相信,借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的东风,我国的丝绸业在未来的几年内将迈上振兴之路,重振中国“瑰宝”的雄风。
我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虽然自199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丝绸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1999年丝绸行业终于摆脱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困境,实现了扭亏为盈,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2001年得到全面增长。
调整创新成绩斐然
(一)生产、出口和经济效益由低谷回升,出现全面恢复性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全国丝绸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与1995年相比,虽然有调整后的较大幅度下降,但与1999年相比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2000年全国丝产量为7.47万吨,虽比1995年下降32.4%,但比1999年增长5.16%;丝织品为37.42亿米,比1995年增长5.55%,比1999年增长17.61%;炼印染丝织品为20.47亿米,比1995年下降58.65%,比1999年增长15.97%。2001年,全国桑蚕茧产量51.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8%。丝绸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丝产量为9.02万吨,丝织品产量为46.81亿米,印染丝织品产量为19.39亿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3.08%、13.47%和5.75%。
丝绸产品出口有了大幅度回升。据海关统计,2000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为31.63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44%,比1999年增长37.93%。2001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创汇为32.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6%,高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幅1.7个百分点,接近全行业历史高水平。丝绸商品净出口创汇占我国贸易顺差225.6亿美元的10.4%,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全行业实现了经济效益扭亏为盈。据国家统计局对1821家丝绸企业统计,2000年利润总额为16.97亿元。缫丝、绢纺、丝织、印染丝针织等行业全面扭亏。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8亿元,比1999年下降41.74%,企业亏损面下降为22.24%。丝绸主产省市大部分实现了全行业扭亏。国有企业亏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对2062户丝绸企业统计,2001年丝绸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达22.97亿元,比上年增加4.71亿元,增幅为25.79%,成为自1994年全行业效益最好的一年。
(二)缫丝绢纺加工能力调整迈出了重要步伐。
自1996年底以来,丝绸行业着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缫丝绢纺加工能力调整工作,顺利地完成了缫丝、绢纺企业准产证的发放工作。全国共有855家缫丝企业获得了生产准产证,比原有企业总数减少41.2%,共核定缫丝生产能力326.6万绪,比原有生产能力减少36.1%;全国共有64家绢纺企业获得了生产准产证,比原有企业总数减少48.8%,共核定生产能力48.3万锭,比原有能力下降28.2%。2000年国家把丝绸作为全国调整重点行业之一,压缩淘汰了100万绪落后过剩的缫丝加工能力,并在企业破产、财政补贴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三)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根据1997、1998两年度《全国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丝绸企业共有项目为122家,累计冲销银行呆坏账23.7亿元,分别占整个纺织项目累计冲销额的10.3%和10.4%。2000年国家把丝绸作为重点支持行业,在兼并破产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有140个企业、累计冲销呆坏账88亿元的丝绸项目,列入全国兼并破产审查项目中。这是自有这项政策以来丝绸行业列入项目最多、金额最大的一次,累计冲销呆坏账的金额占目前国有丝绸企业资产负债的40.11%。
(四)科技有了长足进步,产品开发不断朝深度发展。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真丝重磅织物深加工技术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基本解决了真丝重磅织物的织造、染色、印花以及拔染印花、涂料印花等生产工艺和技术难点。“真丝重磅织物厚密增弹加工技术研究”、“真丝绸特阔幅织物透气防钻绒、防水整理技术研究”、“真丝绸防缩抗皱整理”等真丝重磅织物功能性整理研究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丝绸面料开发步伐加快,真丝产品服用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蚕丝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充分发挥多种纤维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克服丝绸产品原有的弱点,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许多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如苏州东吴丝织总厂的丝与棉、毛的复合和交织产品,无锡绸星集团的丝与麻、棉、丙纶交织产品,湖州天昌集团酶洗抗皱、抗菌、防紫外线产品,湖州梅月丝针织集团丝与毛、羊绒混纺产品,杭州喜得宝集团的渐进式染色等,都赢得了市场欢迎。
同时,丝绸产品也在其他许多包括食品、化妆品、卫生保健药品等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和欢迎。
展望未来前景美好
近五年来,我国丝绸行业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体制矛盾依然突出;丝绸产品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地位不断下降,整体“形象”受到冲击;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的驰名品牌;缺乏以最终产品为龙头的大型出口生产企业集团;国有丝绸老企业步履艰难等等。
但是,尽管我国丝绸行业在“九五”期间遇到了很大困难,经历了痛苦的调整,但展望未来,我国丝绸行业依然前景美好。
首先,我国目前依然是丝绸大国,丝绸产品出口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我国丝绸业仍然是世界丝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生丝和坯绸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6%和4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真丝印染绸、丝绸服装和丝针织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丝和坯绸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5%和50%左右。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已经逐步转移到中国内地,我国已肩负起重振世界丝绸雄风的历史使命。
其次,蚕丝作为素有“纤维皇后”、“人的第二肌肤”美称,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他纤维无法比拟的。21世纪,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蚕丝将作为绿色环保产品的代表之一,将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
第三,国内外市场蕴藏着潜力。从纤维比重看,蚕丝纤维仅占世界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0.2%左右,如此低比重的纤维理应存在着发展的潜力。从国际市场看,欧美市场需求基本稳定,南美、中东和南非以及原东欧国家成为丝绸新的消费地区,尽管近几年来丝绸整体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消费总量基本维持在5万吨/年左右。从国内市场看,目前全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不足0.25米,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来推动丝绸行业发展是振兴丝绸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经过几年的调整,我国保留了一批生产技术好、产品开发能力强的丝绸企业,他们是我国丝绸重振雄风的基础所在。
可以相信,借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的东风,我国的丝绸业在未来的几年内将迈上振兴之路,重振中国“瑰宝”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