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大国岌岌可危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09 12:23:00
从“2002年苏州国际丝绸节”(9月15开幕)上获悉,今年,我国蚕茧产量与去年同比增长了11.74%。由于受农产品价格比较效应的影响,近几年蚕茧产量连年增长,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厂丝价格已从2001年8月的19万元/吨,跌至目前的12万元/吨,并屡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丝绸出口也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今年1-6月份蚕丝类出口额为19725万美元,与去年同比下降18.96%,真丝绸缎出口14755万美元,同比下降16.9%,丝绸服装出口6.29亿美元,同比下降18.2%。对于80%的产品用于出口的我国丝绸业来说,原料供给大幅增加,而出口需求大幅下降,无疑将给全行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今年6月4至7日,在美国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举行的“200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中国丝绸纺织品也是身价大跌,几乎所有中国丝绸纺织成品的批发单价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场里的零售价却在100美元以上。按正常的利润分配,零售价为100美元的丝绸织品,批发交易价应为40-50美元。中国许多丝绸企业都是微利出口,甚至无利、亏损出口。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樊迅分析指出,以上数字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丝绸第一大历的地位已岌岌可危。2001年,丝绸商品净出口创汇占我国贸易顺差225.6亿美元的10.4%,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创汇商品之一。我国有蚕农2000万户,企业职工近100万。第一丝绸大国的地位能否巩固。可以说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成百上千万人民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目标的实现,绝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丝绸业内忧外患
樊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茧丝绸业基础薄弱,相对于先进的国家还非常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难以形成。
我国蚕茧的生产还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分户种养模式,种桑养茧尚未形成规模;并且桑蚕品种改良、蚕病防治等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微粒子病曾使法国桑蚕业全军覆没,如果掉以轻心,难保中国就不会重蹈法国的覆辙。
我国目前蚕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它们大多小而分散,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基础环节和加工环节实力薄弱,在资金、科研、技术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名牌公司相抗衡。目前日本、巴西、韩国企业自动缫丝机店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企业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我国仅为15.4%。一些优秀企业也只能以外国品牌出口,收取加工费,或者以低于世界品牌数倍的价格出口,出口效益难以提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我国对丝绸行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阻止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形成主导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这对基础薄弱的我国丝绸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以印度为例,1989-1994年,他们在世界银行资助下实施了印度国家蚕业项目(NSP),共投入约2.1亿美元。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援助印度3.2亿日元,帮助印度发展二化蚕品种。1997-2002年,瑞士开发合作署向印度捐赠约790万美元实施“Seri2000”项目,1999-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印度政府共同投资约730万美元开发非家蚕品种。1998年,日本国际合作银行资助印度中央邦、曼尼坡邦(10年期)蚕业项目共约2.7亿美元。
另外,周边国家政府也配套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本国蚕丝绸行业科研开发,以形成与我国竞争态势。如印度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适用蚕种科研,泰国每年拨款为400万美元;近期印度纺工部长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约7亿美元发展蚕桑,日本(年产不足2000吨蚕茧)、韩国(年产仅7吨蚕茧)每年仍分别保持2000万美元和800万美元的投入。目前,已形成独特风格的印度和泰国绸以及越南的低价生丝已具备了与我抗衡的实力,2000年印度对美国出口绸缎首次超过我国,2001年已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2.56倍。
我国用于桑蚕品种改良、加工技术的科研开发和市场薄弱环节的资金来自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该基金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运行至今,四年才投入了8771万元人民币,虽然对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规模太小,不仅与我国的世界第一丝绸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周边国家对蚕丝绸业的投入也根本无法相比拟。
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是丝绸生命之源
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以厂丝出口配额有偿使用作为来源。在未成立基金以前,由于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保障性资金缺口大,使得农业和科研环节面临停滞,甚至有所倒退。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加上基金的扶持使这种局面得到了初步改善,促进了全行业平稳发展。2001年蚕茧在农副产品中的比较效益稳中有升,农民利润总额为17亿元;并且连续三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病虫害。2001年,丝绸工业盈利15.3亿元,同比增长66.8%;内需出口平稳回升,内销同比增长17%,出口同比增长7.63%,风险基金功不可没。
按世贸组织有关规定,中国在2005年1月1日将取消丝绸出口配额限制。当前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丝绸命运的危急存亡之秋。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扶持中国茧丝绸基础建设的“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却即将枯竭。一是“串证”出口屡禁不止,且有不断上升趋势,致使厂丝配额实际收入下降;另外,自1998年下半年实行厂丝出口配额有偿使用先征后返政策,且返还标准不断提高,目前直接返还外贸出口企业金额占基金收入的62.5%,去年基金实际收入还不足500万元。二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末将取消丝类出口配额。三是随着丝绸出口结构的优化,原料出口减少,高附加值产成品出口增加,如基金来源继续依靠厂丝原料出口,将无法适应支持行业发展的要求。
为此,樊迅同志代表丝绸加工企业、丝绸经销企业及广大蚕农发出呼吁,不能让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的源泉枯竭!中国茧丝绸基础建设非常薄弱,还不能断奶,要振兴丝绸业,要实现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他建议,可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予以补充,也可以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划拨部分资金来弥补。鉴于丝绸产品出口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使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补充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是符合其使用方向的。
今年6月4至7日,在美国纽约贾维茨展览中心举行的“200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中国丝绸纺织品也是身价大跌,几乎所有中国丝绸纺织成品的批发单价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场里的零售价却在100美元以上。按正常的利润分配,零售价为100美元的丝绸织品,批发交易价应为40-50美元。中国许多丝绸企业都是微利出口,甚至无利、亏损出口。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樊迅分析指出,以上数字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丝绸第一大历的地位已岌岌可危。2001年,丝绸商品净出口创汇占我国贸易顺差225.6亿美元的10.4%,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净出口创汇商品之一。我国有蚕农2000万户,企业职工近100万。第一丝绸大国的地位能否巩固。可以说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成百上千万人民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转变”目标的实现,绝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丝绸业内忧外患
樊迅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茧丝绸业基础薄弱,相对于先进的国家还非常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难以形成。
我国蚕茧的生产还没有摆脱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分户种养模式,种桑养茧尚未形成规模;并且桑蚕品种改良、蚕病防治等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微粒子病曾使法国桑蚕业全军覆没,如果掉以轻心,难保中国就不会重蹈法国的覆辙。
我国目前蚕丝加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它们大多小而分散,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基础环节和加工环节实力薄弱,在资金、科研、技术等方面都无法与国际名牌公司相抗衡。目前日本、巴西、韩国企业自动缫丝机店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企业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我国仅为15.4%。一些优秀企业也只能以外国品牌出口,收取加工费,或者以低于世界品牌数倍的价格出口,出口效益难以提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我国对丝绸行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阻止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形成主导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这对基础薄弱的我国丝绸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以印度为例,1989-1994年,他们在世界银行资助下实施了印度国家蚕业项目(NSP),共投入约2.1亿美元。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援助印度3.2亿日元,帮助印度发展二化蚕品种。1997-2002年,瑞士开发合作署向印度捐赠约790万美元实施“Seri2000”项目,1999-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印度政府共同投资约730万美元开发非家蚕品种。1998年,日本国际合作银行资助印度中央邦、曼尼坡邦(10年期)蚕业项目共约2.7亿美元。
另外,周边国家政府也配套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本国蚕丝绸行业科研开发,以形成与我国竞争态势。如印度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适用蚕种科研,泰国每年拨款为400万美元;近期印度纺工部长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约7亿美元发展蚕桑,日本(年产不足2000吨蚕茧)、韩国(年产仅7吨蚕茧)每年仍分别保持2000万美元和800万美元的投入。目前,已形成独特风格的印度和泰国绸以及越南的低价生丝已具备了与我抗衡的实力,2000年印度对美国出口绸缎首次超过我国,2001年已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2.56倍。
我国用于桑蚕品种改良、加工技术的科研开发和市场薄弱环节的资金来自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该基金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运行至今,四年才投入了8771万元人民币,虽然对我国茧丝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规模太小,不仅与我国的世界第一丝绸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周边国家对蚕丝绸业的投入也根本无法相比拟。
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是丝绸生命之源
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以厂丝出口配额有偿使用作为来源。在未成立基金以前,由于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保障性资金缺口大,使得农业和科研环节面临停滞,甚至有所倒退。近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加上基金的扶持使这种局面得到了初步改善,促进了全行业平稳发展。2001年蚕茧在农副产品中的比较效益稳中有升,农民利润总额为17亿元;并且连续三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病虫害。2001年,丝绸工业盈利15.3亿元,同比增长66.8%;内需出口平稳回升,内销同比增长17%,出口同比增长7.63%,风险基金功不可没。
按世贸组织有关规定,中国在2005年1月1日将取消丝绸出口配额限制。当前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中国丝绸命运的危急存亡之秋。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扶持中国茧丝绸基础建设的“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却即将枯竭。一是“串证”出口屡禁不止,且有不断上升趋势,致使厂丝配额实际收入下降;另外,自1998年下半年实行厂丝出口配额有偿使用先征后返政策,且返还标准不断提高,目前直接返还外贸出口企业金额占基金收入的62.5%,去年基金实际收入还不足500万元。二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末将取消丝类出口配额。三是随着丝绸出口结构的优化,原料出口减少,高附加值产成品出口增加,如基金来源继续依靠厂丝原料出口,将无法适应支持行业发展的要求。
为此,樊迅同志代表丝绸加工企业、丝绸经销企业及广大蚕农发出呼吁,不能让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的源泉枯竭!中国茧丝绸基础建设非常薄弱,还不能断奶,要振兴丝绸业,要实现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他建议,可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予以补充,也可以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划拨部分资金来弥补。鉴于丝绸产品出口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使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补充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是符合其使用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