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春茧收烘工作总结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陈亦庆]Esilk.net专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9 16:25:00
在全国春茧收烘工作总结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中 国 丝 绸 协 会 副 会 长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 陈亦庆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年是各地具体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稳步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第一年,从全国来看,春茧生产和收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研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程,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2002年春茧的生产和收烘工作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蚕茧战线职工的艰苦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性气候对春茧生产和收烘工作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春茧的产量和收购量增加,收购秩序良好,价格平稳。据十九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季的桑园面积为1070.96万亩,发种量为706.78万张,产茧量为23.92万吨,收购量为20.01万吨,综合均价为579.58元/50公斤。和去年同期相比,桑园面积(比去年年底)增加3.56%,发种量增加16.23%,生产量增加11.74%,收购量增加12.97%,综合均价下降28.54%。
今年春茧生产和收购有以下几个基本情况:
1.春茧单产和质量有所下降。蚕茧主产区今年春季的气候较为异常,江苏、浙江、四川、重庆、陕西、安徽长期低温多雨,山东倒春寒严重,广东、广西持续干旱等,严重影响了桑叶的质量和产量,导致绝大部份地区春茧的单产和质量都有所下降。面对严重的灾害性气候,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蚕茧生产技术指导部门紧紧围绕抗灾夺丰收这一目标,从强化技术指导着手,针对灾害性气候的不同特点,加强桑树摘芯、桑叶叶面消毒防病、小蚕共育、种叶平衡、方格簇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技术指导,或采取春伐,加强桑园肥水管理,实行严格的救灾考核奖惩办法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性气候影响。和去年同期相比,山东等主产省的部份地区春茧单产和质量还有所提高。
2.收购秩序良好,价格平稳。低迷的茧丝价格行情,为今年的春茧收购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市场环境。受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丝绸出口持续下降、茧丝供过于求日趋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茧丝价格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路走低,各地对今年茧丝价格趋势普遍不看好。在春茧收购前,各地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进行了广泛宣传,从而使蚕农较大幅度地调低了对今年春茧价格的期望值,小丝厂、茧贩子也因无利可图而基本没有参与收购,各地春茧收购秩序普遍较为良好。
鉴于持续低迷的茧丝价格,各地对保护蚕农利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少地区还出台了保护措施。蚕茧收购部门在确定今年春茧的具体收购价格时,既考虑了茧丝产销形势,又注意保护蚕农利益和蚕桑基础,不少地区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国春茧的收购价格较为合理,蚕农基本都能接受,心态较为平和。
由于蚕茧收购价格下降,部份地区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蚕茧生产较快发展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没有出现毁桑弃养现象)。
3.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一体化、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出台以后,江苏、浙江、重庆等蚕茧主产省已先后组建了蚕茧收购的行业协会(陕西省即将成立),并正在积极发挥着作用。在今年春茧收购前夕,各地都对鲜茧收购资格进行了认证,浙江、安徽等省的部份地区通过丝厂直接收购或“公司+工厂”联合收购等形式已初步形成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山东、江苏等省的鲜茧收购准入条件对生产基地、产业化及与蚕农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将对一体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产生较好的推动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推进,一体化和产业化在各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江苏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模式逐步完善,山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四川、重庆部份地区正在逐渐改变着以“零星桑”、“四边桑”为主的传统栽植方式。
4.今年是各地具体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的第一年,从全国来看,情况基本正常,但部份地区也有以下一些反映:
(1)蚕茧收购管理在有的地区被弱化。部份地区因对蚕茧收购管理缺少正确认识、政府主管部门人员较少或对蚕茧收购工作不熟悉、行业协会迟迟没有成立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等原因,省级蚕茧收购管理被严重弱化,市县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如果茧丝行情好转、价格上涨,蚕茧收购秩序将难有保证。
(2)蚕茧收购环节的上岗培训收费较乱。部份地区为规范蚕茧收购实体的收购行为,从今年春茧开始实行收烘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要取得上岗证,就得参加主管部门主办或指定的培训班,就必须交培训费。不少地区的蚕茧收购部门对培训班的收费问题、培训班的师资问题反应十分强烈。
(3)部份地区同一县级区域内的蚕茧收购主体过多。安徽省不少地区在同一县级区域内有6个以上的合法的蚕茧收购主体,最多的一个县达到17个。这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必须看到一旦茧丝价格上扬,蚕茧收购主体过多的市县抬价抢购可能就难以避免。
(4)四川、重庆、安徽等省的部份地区的方格簇推广规模仍然较小,仪评情况较差,不少地方收茧仍是手估目测。无准产证的小丝厂(茧贩子生存的基础)仍在开工生产。
二、上半年丝绸出口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2年1-6月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出口10.74亿美元,同比减少15.9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丝类、绸缎、服装及制成品的累计出口金额都下降,而丝类、绸缎、制成品的出口数量都有增长。其中蚕丝类出口11,828吨、2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加6.31%、出口额减少18.30% (桑蚕丝出口量增长26.84%,出口额减少4.85%);绸缎出口1.47亿美元(含真丝针织,下同),同比减少17.02%(坯绸出口量增加3%,出口额减少16.85%);服装和制成品出口7.26亿美元,同比减少15.08%(服装出口7,604万件套,6.28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减少20.44%,出口额减少18.22%)。
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真丝全商品累计出口额的同比减幅较大,但从出口数量看,某些原料性商品出口已有回升,其中双宫丝、其它桑蚕丝及柞蚕丝的出口回升较明显;制成品中的领带出口也有较大的增幅;除此以外的其它产品的出口仍处在负增长中,尤其是废丝、绢纺纱线、服装等的出口量减幅较大。
由于丝绸原料性商品对世界经济、国际市场需求的反映较为敏感,加之去年原料性产品的出口基数较低,今年上半年这类产品出口量已开始增长,而且其增幅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今年1-3月,当服装出口量和制成品出口额累计同比分别下降13.47%和5.76%时,桑蚕丝累计出口量已有8.72%的同比增幅,坯绸也开始有0.6%的增长;1-6月,当服装出口量和制成品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仍分别减少20.44%和15.08%时,桑蚕丝累计出口量的同比增幅已达到26.84%,坯绸同比已增长3%。
据海关统计和对出口折丝量的匡算,今年上半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2.9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0.8%。其中分别占上半年累计总出口折丝量34.43%、12.97%和14.77%的蚕丝类、绸缎和制成品的累计出口折丝量分别同比增长22.26%、17.62%和11.81%;而分别占总出口累计折丝量14.57%和23.26%的针织服装和非针织服装的累计出口折丝量分别同比减少14.71%和21.75%。
从上半年出口量增幅较大的国别、地区看,丝类主要是印度(双宫丝、绢纺纱线),日本(其它桑蚕丝、捻丝、废丝、绢纺纱线),意大利(土丝、其它桑蚕丝),德国(废丝),韩国(废丝、绢纺纱线),巴基斯坦(绢纺纱线);坯绸主要是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伊朗;印染绸主要是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拉美等;服装主要是日本等。
此外,据1-6月海关统计的出口平均单价,除服装外各类丝绸产品同比均有下降,尤其是丝类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的降幅一般在20%-30%左右。
三、对上半年出口情况的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丝绸出口金额有较大幅度减少,出口量大体与去年同期持平(出口折丝量同比增加0.8%),某些丝绸原料性产品的出口有所回升,但占丝绸出口总的折丝量约40%的服装和印染绸的出口数量分别下降20.4%和10.7%,从而使丝绸出口的总体情况仍显疲软。据初步了解和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和情况:
1.年初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状况复杂,复苏缓慢,市场对丝绸需求仍显疲软。一些公司反映,企业应有合理的库存,国际市场经过较长时间的清淡后,库存也应消化无几了,然而上半年国内外客户单子少、小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表现出缺少购买欲望,较为谨慎。
2.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与此同时,国内蚕茧生产总体上仍基本正常,国内茧丝库存压力没有缓解,价格一路走低(五月中旬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茧丝价分别在3.5万元/吨和13.5万元/吨上下小幅波动),国内各企业低价竞销愈演愈烈,丝绸产品出口和内销价格降到历史低位,使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减幅很大。
3.入世后,我国产品出口虽然已部份地享受到好处,但同时也受到不少约束。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西方主要经济体衰退,世界经济困难,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目前,世界上存在约160多个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协定成员对区外需求大大降低,甚至受到区域性集团的歧视性贸易政策的限制。在非关税保护措施方面还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4.我国丝绸业总体上技术设备较落后,某些生产环节薄弱,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
5.企业间竞争激烈,困难增加
(1)随着出口经营权的扩大,经营主体的增加,各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由于在出口退税、银行贷款、降低成本和灵活做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例如,目前占我国纺织丝绸出口65%左右的国有外贸企业,在上述条件方面远不如三资企业优越,相应地削弱了它们的出口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出口。
(2)去年,工厂购进的原料价格相对较高,生产的成本较大,遇到今年低迷的行情,不是加大库存,积压资金,就是亏本经营。今年,不少地区的春茧质量下降,绢纺原料又很便宜,增加了缫丝生产成本和丝厂解困的难度。各地反映,企业的亏损面增加很多。
(3)出口退税长期滞后,解决迟缓,企业资金周转极度困难。
6.关于对日本和印度的出口增长的原因
上半年,我对日本丝绸出口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桑蚕丝、捻丝、废丝、绢纺纱线等出口增长较快。据报道,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在日元贬值(短期内贬值曾超过20%)和全球经济回升的刺激下,其经济出现了好转迹象。如,某些产业的生产有回升,企业倒闭减少,失业率下降;个人消费持续增长;出口增长得到恢复,贸易盈余扩大。日本经济财务担当大臣的经济报告中说,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经济景气由6月的“触底”上调为部份经济动向指标开始复苏。
上半年印度进口我国桑蚕丝2,966吨,同比增加62%(其中进口双宫丝2,136吨,同比增长105%),进口柞蚕丝496吨,同比增长89%,进口绢纺纱线508吨(主要是细丝),同比增长60%,进口坯绸665万米,同比增长336%。其进口增加的原因是:(1)据报道,由于印巴关系紧张,印度出口商预测因战争阴云将影响其丝绸出口,外国客户提前六个月就给印度下了单,使印度新年度以来丝绸出口增加(四月份出口增加18%),也使印度上半年的需丝量增加。(2)印度政府今年公布一项规划,要求增加高质量的丝绸产量(今年要达到900吨,去年仅500吨),以使印度丝绸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大的份额。(3)印度客商利用我国茧丝行情低落的机会,增加进口量,降低成本。
四、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仍较困难,一些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一) 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
1.美国经济复苏进程是低幅、缓慢和曲折的,其前景难以确定。今年以来,美国经济虽然出现了好转迹象,但是其重要的经济指标并没有改善,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套马车”依然疲软乏力。还有,美国经济本身的许多隐患,例如财政赤字连年加大,房地产等泡沫的影响,即使消费暂时得以扩大,但“寅吃卯粮”,必将削弱其未来的购买力。此外,美国金融会计丑闻不断,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环境信心动摇,股市持续下跌,美元贬值等等,因此美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很多。有评论说,美国企业没有生气,纽约股市没人气,美元缺少“骨”气,财政赤字令人担忧,国内外政治环境恶劣。特别是美国的反恐战线不断扩大,一方面为这场反恐战争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可能遭受新恐怖袭击的阴影,使美国政府惶惶不可终日,人民也天天为安全而胆战心惊。这给国家经济复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认为美国经济复苏仍处于“十分脆弱的阶段”,甚至担心会再次陷入衰退。
世界其它两大经济体的日本和欧盟,年初以来,它们的经济也都出现了某些好转,但要真正走向复苏,或快速增长,仍面临着矛盾和困难。如日本经济,其政府负债累累,财政赤字严重,巨额的银行坏帐此消彼长,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缺乏活力等等,经济复苏潜伏着严重的威胁。欧盟经济,虽然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今年也出现了一些回升,但其经济仍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例如,欧元区的高失业率(一月高达8.4%,高于美国同期的5.6%),家庭消费需求在低水平上徘徊。欧元汇率攀升,其商品竞争力相对下降,给欧元区出口带来冲击。受美国信用丑闻和股市暴跌影响,欧洲股市几乎与纽约股市同步跌至近年来最低水平,将严重影响欧洲经济复苏。因此,欧盟经济要实现较快增长,还有不少问题(人们估计今年其经济增幅仍低于去年的1.4%的水平。近日,欧洲央行又下调了对下半年欧洲经济增幅的预期)。
(二)巴以冲突和中东形势的恶化,使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难以预料
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和霸权主义,使阿拉伯、伊斯兰各国与美国、以色列的对立加剧,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复杂。不久以前,美国又公开支持以色列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反对巴勒斯坦,并进一步提出要赶走阿拉法特。还公然宣称,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是布什本届政府的既定政策,要采取一切手段推翻萨达姆。这尽管遭到阿拉伯国家以及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它各国的反对,美国各界及其政府内部对此也意见不一,但看来美国对此是不会罢休的。巴以冲突,中东形势的发展将给巴以、阿以、阿美以及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给地区和世界经济造成多大影响,很难预料。例如,随着该地区形势的恶化,一旦战争爆发,中东地区对世界石油的供给将遭到严重破坏,或者可能发生类似新的石油危机等(石油禁运或造成大幅度涨价)。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两次石油危机曾给美、欧经济大国带来过重大影响(欧盟50%以上,美国1/3的石油来自中东)。
因此,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困难,而某些不确定因素却变得更为严重。
五、下半年的茧丝供应过剩压力大,茧丝价格难以回升
(一)上半年茧丝产销形势较为严峻
今年3月下旬,在青岛召开的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大家的基本共识之一是,我国茧丝产销形势正在形成实质性的供大于求。从海关出口统计看,上半年由于丝绸产品出口单价普遍过低,使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5.97%,1-6月累计出口折丝量虽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长0.8%),但根据截止6月底的茧丝产销、供求匡算,茧丝供应过剩较多,产销形势较为困难。
(二)下半年丝绸产品的出口量有可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出口金额可能难以扭转下降局面。
尽管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前景难以预料,即使今年下半年较快回升,要明显反映到丝绸出口上估计也要到明年上半年了。但是,只要世界主要经济体不再出现新的衰退,相信总能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步走向好转。同时,我国内那些新增的40多家丝类出口企业,为维持其出口经营权所规定的出口指标,下半年会努力争取多出口。因此,下半年丝类某些主销市场的需求势头,如无特殊情况,有可能继续维持或进一步增加;服装和制成品的出口也会随着主销市场国家经济逐步走向新的好转,需求会缓慢回升,出口减幅有望缩小。因此,下半年各类丝绸产品的出口量估计会有所增加。然而,其出口金额因国内茧丝行情低迷等原因而难以扭转下降局面。
(三)下半年茧丝供应过剩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茧丝价格难以回升。
尽管有些主产区今年的春茧生产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其蚕茧质量、单产有所下降,但据初步统计,全国春茧产量仍增长了11.74%。此外,秋茧生产如能有一个较为正常的年景,茧丝价格不再明显走低,加之蚕茧在农副产品间的比较效益仍相对较好等原因,估计今年秋茧产量也还能维持一定的水平,全年蚕茧产量甚至还可能有所增加。
如果今年全年全国桑蚕茧比去年增产3%-5%,柞蚕茧生产与去年基本持平,下半年的供丝量将达到5.7万吨左右(含上半年过剩结转到下半年的数量)。假设下半年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按此匡算,下半年茧丝供应过剩约1.5万吨(包括长短纤维)。
因此,今年下半年茧丝价格总体上难有回升,如无特殊情况,可能仍会在低水平上小幅波动。然而,以下一些情况值得注意:
1.印度的变数可能较大
(1)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印度进口中国丝类产品较多,还进口了数量较大的中国绸缎(主要是坯绸)。此外,据反映,今年6月前后又基本处理了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国进的压港货。因此,下半年印度可能难以保持上半年的需求势头,或有所减少,或进货缓慢。
(2)近年来,印度一直认为中国的低价生丝冲击了印度的蚕桑、丝绸业,印度广大蚕农和有关方面呼吁其政府提高中国生丝的进口关税,以限制中国丝的进口,保护其丝绸业的发展。最近,印政府已正式向中国提出了对中国生丝反倾销问题,这将对我国丝绸出口去印度带来重大影响。
(3)印巴关系紧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暴力恐怖事件不断发生,给印度丝绸生产和出口的影响,进而其对我丝绸产品实际需求的波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2.今年春茧生产发展过猛的某些主产区,其秋茧生产能不能保持相对稳定,那些秋茧发种减幅较大的主产区,其秋茧生产的下降对全国蚕茧产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难以确定。
3.由于今年有些主产省的春茧质量、单产下降,实际的有效供丝量,尤其是质量较好的、品位较高的丝的供应量将减少;因茧价低,有些地区夏蚕、早秋蚕的饲养量减少;印度对我生丝出口反倾销等有可能使国内茧丝价格继续低迷,直接影响中、晚秋茧的生产。这些因素进而影响到今年,甚至明年供丝量减少的预期。与此同时,如果国际需求又显示较快回升,从而使形势可能变得较为脆弱,不排除茧丝价格出现反弹回升的可能。
综上分析,使人感到下半年的茧丝行情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继续走低,创造新低;也有可能受到某些因素的推动或炒作,出现非理性的反弹。等等,难以预料,请密切关注。
同志们,我国丝绸业的多少次起起落落,每次都给行业带来了震荡和损害。现在又处在新的起落阶段。大家都知道,丝绸业是一个外向型的产业,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很大,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很高,在预测和主动调整方面有其难度和滞后性。此外,其产业链长,工序复杂。它既跨越动植物两个领域,也涉及农工贸三个方面,其产业链的源头环节(如种桑养蚕,尤其是蚕种)的调整远滞后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除非全国遇到大面积的重大自然灾害,否则,一般来说,调头难又慢。例如,世界经济衰退,市场需求已明显下降,可是反映到种桑养蚕时,这环节的蚕种早已制好,桑苗也已成林。相反亦如此,桑树拔掉了,可国际市场又好转了。丝绸行业运行通常“三年一个周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从种桑养蚕、丝绸业的特殊性来说,或从农副产品的某些共性来说,我们丝绸业的起起落落有它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差异的情况下,避免起落的难度似乎更大些。
从我们主观愿望来说,不希望看到丝绸行业出现大起大落,但在严重产大于销,行情长期低落的情况下,各地减少发种量、缩小桑园面积,等等,也应当视为行业自我修复并走向新的平衡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也应该相信,在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增加主动性,减少被动性的,尤其是可以通过改进我们的工作,减小这类起落对行业的震荡和损害的。首先,建议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地企业,以及广大业内人士对行业的潮起潮落要始终保持冷静头脑,要认真地研究分析产销形势,供求关系的变化,并及早实事求是地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在宏观方面)。其次,要加强宣传,尽早发布信息,并不断改进信息传播手段,尤其使行业的上游环节快速得到准确的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努力避免那些从局部利益考虑,或因侥幸、投机心理而产生的种种盲目、追风行为,真正做到“调控生产要让市场说话”。这样,丝绸业就有可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协调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召开在即,我们要按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扎实工作,克服困难,使丝绸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2002年8月21日
于哈尔滨
在全国春茧收烘工作总结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陈亦庆]Esilk.net专稿
中 国 丝 绸 协 会 副 会 长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 陈亦庆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年是各地具体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稳步推进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第一年,从全国来看,春茧生产和收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研究。根据本次会议的议程,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2002年春茧的生产和收烘工作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蚕茧战线职工的艰苦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性气候对春茧生产和收烘工作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春茧的产量和收购量增加,收购秩序良好,价格平稳。据十九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季的桑园面积为1070.96万亩,发种量为706.78万张,产茧量为23.92万吨,收购量为20.01万吨,综合均价为579.58元/50公斤。和去年同期相比,桑园面积(比去年年底)增加3.56%,发种量增加16.23%,生产量增加11.74%,收购量增加12.97%,综合均价下降28.54%。
今年春茧生产和收购有以下几个基本情况:
1.春茧单产和质量有所下降。蚕茧主产区今年春季的气候较为异常,江苏、浙江、四川、重庆、陕西、安徽长期低温多雨,山东倒春寒严重,广东、广西持续干旱等,严重影响了桑叶的质量和产量,导致绝大部份地区春茧的单产和质量都有所下降。面对严重的灾害性气候,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蚕茧生产技术指导部门紧紧围绕抗灾夺丰收这一目标,从强化技术指导着手,针对灾害性气候的不同特点,加强桑树摘芯、桑叶叶面消毒防病、小蚕共育、种叶平衡、方格簇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技术指导,或采取春伐,加强桑园肥水管理,实行严格的救灾考核奖惩办法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性气候影响。和去年同期相比,山东等主产省的部份地区春茧单产和质量还有所提高。
2.收购秩序良好,价格平稳。低迷的茧丝价格行情,为今年的春茧收购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市场环境。受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丝绸出口持续下降、茧丝供过于求日趋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茧丝价格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路走低,各地对今年茧丝价格趋势普遍不看好。在春茧收购前,各地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进行了广泛宣传,从而使蚕农较大幅度地调低了对今年春茧价格的期望值,小丝厂、茧贩子也因无利可图而基本没有参与收购,各地春茧收购秩序普遍较为良好。
鉴于持续低迷的茧丝价格,各地对保护蚕农利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少地区还出台了保护措施。蚕茧收购部门在确定今年春茧的具体收购价格时,既考虑了茧丝产销形势,又注意保护蚕农利益和蚕桑基础,不少地区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国春茧的收购价格较为合理,蚕农基本都能接受,心态较为平和。
由于蚕茧收购价格下降,部份地区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蚕茧生产较快发展的势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没有出现毁桑弃养现象)。
3.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一体化、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出台以后,江苏、浙江、重庆等蚕茧主产省已先后组建了蚕茧收购的行业协会(陕西省即将成立),并正在积极发挥着作用。在今年春茧收购前夕,各地都对鲜茧收购资格进行了认证,浙江、安徽等省的部份地区通过丝厂直接收购或“公司+工厂”联合收购等形式已初步形成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山东、江苏等省的鲜茧收购准入条件对生产基地、产业化及与蚕农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将对一体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产生较好的推动作用。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推进,一体化和产业化在各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江苏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模式逐步完善,山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四川、重庆部份地区正在逐渐改变着以“零星桑”、“四边桑”为主的传统栽植方式。
4.今年是各地具体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的第一年,从全国来看,情况基本正常,但部份地区也有以下一些反映:
(1)蚕茧收购管理在有的地区被弱化。部份地区因对蚕茧收购管理缺少正确认识、政府主管部门人员较少或对蚕茧收购工作不熟悉、行业协会迟迟没有成立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等原因,省级蚕茧收购管理被严重弱化,市县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如果茧丝行情好转、价格上涨,蚕茧收购秩序将难有保证。
(2)蚕茧收购环节的上岗培训收费较乱。部份地区为规范蚕茧收购实体的收购行为,从今年春茧开始实行收烘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要取得上岗证,就得参加主管部门主办或指定的培训班,就必须交培训费。不少地区的蚕茧收购部门对培训班的收费问题、培训班的师资问题反应十分强烈。
(3)部份地区同一县级区域内的蚕茧收购主体过多。安徽省不少地区在同一县级区域内有6个以上的合法的蚕茧收购主体,最多的一个县达到17个。这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必须看到一旦茧丝价格上扬,蚕茧收购主体过多的市县抬价抢购可能就难以避免。
(4)四川、重庆、安徽等省的部份地区的方格簇推广规模仍然较小,仪评情况较差,不少地方收茧仍是手估目测。无准产证的小丝厂(茧贩子生存的基础)仍在开工生产。
二、上半年丝绸出口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2年1-6月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出口10.74亿美元,同比减少15.9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丝类、绸缎、服装及制成品的累计出口金额都下降,而丝类、绸缎、制成品的出口数量都有增长。其中蚕丝类出口11,828吨、2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加6.31%、出口额减少18.30% (桑蚕丝出口量增长26.84%,出口额减少4.85%);绸缎出口1.47亿美元(含真丝针织,下同),同比减少17.02%(坯绸出口量增加3%,出口额减少16.85%);服装和制成品出口7.26亿美元,同比减少15.08%(服装出口7,604万件套,6.28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减少20.44%,出口额减少18.22%)。
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真丝全商品累计出口额的同比减幅较大,但从出口数量看,某些原料性商品出口已有回升,其中双宫丝、其它桑蚕丝及柞蚕丝的出口回升较明显;制成品中的领带出口也有较大的增幅;除此以外的其它产品的出口仍处在负增长中,尤其是废丝、绢纺纱线、服装等的出口量减幅较大。
由于丝绸原料性商品对世界经济、国际市场需求的反映较为敏感,加之去年原料性产品的出口基数较低,今年上半年这类产品出口量已开始增长,而且其增幅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今年1-3月,当服装出口量和制成品出口额累计同比分别下降13.47%和5.76%时,桑蚕丝累计出口量已有8.72%的同比增幅,坯绸也开始有0.6%的增长;1-6月,当服装出口量和制成品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仍分别减少20.44%和15.08%时,桑蚕丝累计出口量的同比增幅已达到26.84%,坯绸同比已增长3%。
据海关统计和对出口折丝量的匡算,今年上半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2.9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0.8%。其中分别占上半年累计总出口折丝量34.43%、12.97%和14.77%的蚕丝类、绸缎和制成品的累计出口折丝量分别同比增长22.26%、17.62%和11.81%;而分别占总出口累计折丝量14.57%和23.26%的针织服装和非针织服装的累计出口折丝量分别同比减少14.71%和21.75%。
从上半年出口量增幅较大的国别、地区看,丝类主要是印度(双宫丝、绢纺纱线),日本(其它桑蚕丝、捻丝、废丝、绢纺纱线),意大利(土丝、其它桑蚕丝),德国(废丝),韩国(废丝、绢纺纱线),巴基斯坦(绢纺纱线);坯绸主要是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伊朗;印染绸主要是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拉美等;服装主要是日本等。
此外,据1-6月海关统计的出口平均单价,除服装外各类丝绸产品同比均有下降,尤其是丝类产品的平均出口单价的降幅一般在20%-30%左右。
三、对上半年出口情况的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丝绸出口金额有较大幅度减少,出口量大体与去年同期持平(出口折丝量同比增加0.8%),某些丝绸原料性产品的出口有所回升,但占丝绸出口总的折丝量约40%的服装和印染绸的出口数量分别下降20.4%和10.7%,从而使丝绸出口的总体情况仍显疲软。据初步了解和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和情况:
1.年初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状况复杂,复苏缓慢,市场对丝绸需求仍显疲软。一些公司反映,企业应有合理的库存,国际市场经过较长时间的清淡后,库存也应消化无几了,然而上半年国内外客户单子少、小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表现出缺少购买欲望,较为谨慎。
2.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与此同时,国内蚕茧生产总体上仍基本正常,国内茧丝库存压力没有缓解,价格一路走低(五月中旬以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茧丝价分别在3.5万元/吨和13.5万元/吨上下小幅波动),国内各企业低价竞销愈演愈烈,丝绸产品出口和内销价格降到历史低位,使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减幅很大。
3.入世后,我国产品出口虽然已部份地享受到好处,但同时也受到不少约束。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西方主要经济体衰退,世界经济困难,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目前,世界上存在约160多个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协定成员对区外需求大大降低,甚至受到区域性集团的歧视性贸易政策的限制。在非关税保护措施方面还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4.我国丝绸业总体上技术设备较落后,某些生产环节薄弱,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
5.企业间竞争激烈,困难增加
(1)随着出口经营权的扩大,经营主体的增加,各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由于在出口退税、银行贷款、降低成本和灵活做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例如,目前占我国纺织丝绸出口65%左右的国有外贸企业,在上述条件方面远不如三资企业优越,相应地削弱了它们的出口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出口。
(2)去年,工厂购进的原料价格相对较高,生产的成本较大,遇到今年低迷的行情,不是加大库存,积压资金,就是亏本经营。今年,不少地区的春茧质量下降,绢纺原料又很便宜,增加了缫丝生产成本和丝厂解困的难度。各地反映,企业的亏损面增加很多。
(3)出口退税长期滞后,解决迟缓,企业资金周转极度困难。
6.关于对日本和印度的出口增长的原因
上半年,我对日本丝绸出口额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桑蚕丝、捻丝、废丝、绢纺纱线等出口增长较快。据报道,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在日元贬值(短期内贬值曾超过20%)和全球经济回升的刺激下,其经济出现了好转迹象。如,某些产业的生产有回升,企业倒闭减少,失业率下降;个人消费持续增长;出口增长得到恢复,贸易盈余扩大。日本经济财务担当大臣的经济报告中说,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经济景气由6月的“触底”上调为部份经济动向指标开始复苏。
上半年印度进口我国桑蚕丝2,966吨,同比增加62%(其中进口双宫丝2,136吨,同比增长105%),进口柞蚕丝496吨,同比增长89%,进口绢纺纱线508吨(主要是细丝),同比增长60%,进口坯绸665万米,同比增长336%。其进口增加的原因是:(1)据报道,由于印巴关系紧张,印度出口商预测因战争阴云将影响其丝绸出口,外国客户提前六个月就给印度下了单,使印度新年度以来丝绸出口增加(四月份出口增加18%),也使印度上半年的需丝量增加。(2)印度政府今年公布一项规划,要求增加高质量的丝绸产量(今年要达到900吨,去年仅500吨),以使印度丝绸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大的份额。(3)印度客商利用我国茧丝行情低落的机会,增加进口量,降低成本。
四、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仍较困难,一些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一) 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
1.美国经济复苏进程是低幅、缓慢和曲折的,其前景难以确定。今年以来,美国经济虽然出现了好转迹象,但是其重要的经济指标并没有改善,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套马车”依然疲软乏力。还有,美国经济本身的许多隐患,例如财政赤字连年加大,房地产等泡沫的影响,即使消费暂时得以扩大,但“寅吃卯粮”,必将削弱其未来的购买力。此外,美国金融会计丑闻不断,国内外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环境信心动摇,股市持续下跌,美元贬值等等,因此美国经济面临的难题很多。有评论说,美国企业没有生气,纽约股市没人气,美元缺少“骨”气,财政赤字令人担忧,国内外政治环境恶劣。特别是美国的反恐战线不断扩大,一方面为这场反恐战争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可能遭受新恐怖袭击的阴影,使美国政府惶惶不可终日,人民也天天为安全而胆战心惊。这给国家经济复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认为美国经济复苏仍处于“十分脆弱的阶段”,甚至担心会再次陷入衰退。
世界其它两大经济体的日本和欧盟,年初以来,它们的经济也都出现了某些好转,但要真正走向复苏,或快速增长,仍面临着矛盾和困难。如日本经济,其政府负债累累,财政赤字严重,巨额的银行坏帐此消彼长,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缺乏活力等等,经济复苏潜伏着严重的威胁。欧盟经济,虽然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推动下,今年也出现了一些回升,但其经济仍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例如,欧元区的高失业率(一月高达8.4%,高于美国同期的5.6%),家庭消费需求在低水平上徘徊。欧元汇率攀升,其商品竞争力相对下降,给欧元区出口带来冲击。受美国信用丑闻和股市暴跌影响,欧洲股市几乎与纽约股市同步跌至近年来最低水平,将严重影响欧洲经济复苏。因此,欧盟经济要实现较快增长,还有不少问题(人们估计今年其经济增幅仍低于去年的1.4%的水平。近日,欧洲央行又下调了对下半年欧洲经济增幅的预期)。
(二)巴以冲突和中东形势的恶化,使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难以预料
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和霸权主义,使阿拉伯、伊斯兰各国与美国、以色列的对立加剧,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复杂。不久以前,美国又公开支持以色列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反对巴勒斯坦,并进一步提出要赶走阿拉法特。还公然宣称,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是布什本届政府的既定政策,要采取一切手段推翻萨达姆。这尽管遭到阿拉伯国家以及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它各国的反对,美国各界及其政府内部对此也意见不一,但看来美国对此是不会罢休的。巴以冲突,中东形势的发展将给巴以、阿以、阿美以及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给地区和世界经济造成多大影响,很难预料。例如,随着该地区形势的恶化,一旦战争爆发,中东地区对世界石油的供给将遭到严重破坏,或者可能发生类似新的石油危机等(石油禁运或造成大幅度涨价)。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两次石油危机曾给美、欧经济大国带来过重大影响(欧盟50%以上,美国1/3的石油来自中东)。
因此,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困难,而某些不确定因素却变得更为严重。
五、下半年的茧丝供应过剩压力大,茧丝价格难以回升
(一)上半年茧丝产销形势较为严峻
今年3月下旬,在青岛召开的全国蚕茧收烘工作研讨会上,大家的基本共识之一是,我国茧丝产销形势正在形成实质性的供大于求。从海关出口统计看,上半年由于丝绸产品出口单价普遍过低,使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5.97%,1-6月累计出口折丝量虽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长0.8%),但根据截止6月底的茧丝产销、供求匡算,茧丝供应过剩较多,产销形势较为困难。
(二)下半年丝绸产品的出口量有可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出口金额可能难以扭转下降局面。
尽管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前景难以预料,即使今年下半年较快回升,要明显反映到丝绸出口上估计也要到明年上半年了。但是,只要世界主要经济体不再出现新的衰退,相信总能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步走向好转。同时,我国内那些新增的40多家丝类出口企业,为维持其出口经营权所规定的出口指标,下半年会努力争取多出口。因此,下半年丝类某些主销市场的需求势头,如无特殊情况,有可能继续维持或进一步增加;服装和制成品的出口也会随着主销市场国家经济逐步走向新的好转,需求会缓慢回升,出口减幅有望缩小。因此,下半年各类丝绸产品的出口量估计会有所增加。然而,其出口金额因国内茧丝行情低迷等原因而难以扭转下降局面。
(三)下半年茧丝供应过剩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茧丝价格难以回升。
尽管有些主产区今年的春茧生产不同程度地遭受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其蚕茧质量、单产有所下降,但据初步统计,全国春茧产量仍增长了11.74%。此外,秋茧生产如能有一个较为正常的年景,茧丝价格不再明显走低,加之蚕茧在农副产品间的比较效益仍相对较好等原因,估计今年秋茧产量也还能维持一定的水平,全年蚕茧产量甚至还可能有所增加。
如果今年全年全国桑蚕茧比去年增产3%-5%,柞蚕茧生产与去年基本持平,下半年的供丝量将达到5.7万吨左右(含上半年过剩结转到下半年的数量)。假设下半年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按此匡算,下半年茧丝供应过剩约1.5万吨(包括长短纤维)。
因此,今年下半年茧丝价格总体上难有回升,如无特殊情况,可能仍会在低水平上小幅波动。然而,以下一些情况值得注意:
1.印度的变数可能较大
(1)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印度进口中国丝类产品较多,还进口了数量较大的中国绸缎(主要是坯绸)。此外,据反映,今年6月前后又基本处理了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国进的压港货。因此,下半年印度可能难以保持上半年的需求势头,或有所减少,或进货缓慢。
(2)近年来,印度一直认为中国的低价生丝冲击了印度的蚕桑、丝绸业,印度广大蚕农和有关方面呼吁其政府提高中国生丝的进口关税,以限制中国丝的进口,保护其丝绸业的发展。最近,印政府已正式向中国提出了对中国生丝反倾销问题,这将对我国丝绸出口去印度带来重大影响。
(3)印巴关系紧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暴力恐怖事件不断发生,给印度丝绸生产和出口的影响,进而其对我丝绸产品实际需求的波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2.今年春茧生产发展过猛的某些主产区,其秋茧生产能不能保持相对稳定,那些秋茧发种减幅较大的主产区,其秋茧生产的下降对全国蚕茧产量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难以确定。
3.由于今年有些主产省的春茧质量、单产下降,实际的有效供丝量,尤其是质量较好的、品位较高的丝的供应量将减少;因茧价低,有些地区夏蚕、早秋蚕的饲养量减少;印度对我生丝出口反倾销等有可能使国内茧丝价格继续低迷,直接影响中、晚秋茧的生产。这些因素进而影响到今年,甚至明年供丝量减少的预期。与此同时,如果国际需求又显示较快回升,从而使形势可能变得较为脆弱,不排除茧丝价格出现反弹回升的可能。
综上分析,使人感到下半年的茧丝行情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继续走低,创造新低;也有可能受到某些因素的推动或炒作,出现非理性的反弹。等等,难以预料,请密切关注。
同志们,我国丝绸业的多少次起起落落,每次都给行业带来了震荡和损害。现在又处在新的起落阶段。大家都知道,丝绸业是一个外向型的产业,受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很大,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很高,在预测和主动调整方面有其难度和滞后性。此外,其产业链长,工序复杂。它既跨越动植物两个领域,也涉及农工贸三个方面,其产业链的源头环节(如种桑养蚕,尤其是蚕种)的调整远滞后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除非全国遇到大面积的重大自然灾害,否则,一般来说,调头难又慢。例如,世界经济衰退,市场需求已明显下降,可是反映到种桑养蚕时,这环节的蚕种早已制好,桑苗也已成林。相反亦如此,桑树拔掉了,可国际市场又好转了。丝绸行业运行通常“三年一个周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从种桑养蚕、丝绸业的特殊性来说,或从农副产品的某些共性来说,我们丝绸业的起起落落有它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差异的情况下,避免起落的难度似乎更大些。
从我们主观愿望来说,不希望看到丝绸行业出现大起大落,但在严重产大于销,行情长期低落的情况下,各地减少发种量、缩小桑园面积,等等,也应当视为行业自我修复并走向新的平衡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也应该相信,在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增加主动性,减少被动性的,尤其是可以通过改进我们的工作,减小这类起落对行业的震荡和损害的。首先,建议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地企业,以及广大业内人士对行业的潮起潮落要始终保持冷静头脑,要认真地研究分析产销形势,供求关系的变化,并及早实事求是地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在宏观方面)。其次,要加强宣传,尽早发布信息,并不断改进信息传播手段,尤其使行业的上游环节快速得到准确的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努力避免那些从局部利益考虑,或因侥幸、投机心理而产生的种种盲目、追风行为,真正做到“调控生产要让市场说话”。这样,丝绸业就有可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协调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召开在即,我们要按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扎实工作,克服困难,使丝绸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2002年8月21日
于哈尔滨
在全国春茧收烘工作总结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陈亦庆]Esilk.net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