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盯住“三品”大做文章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8-09 11:01:00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是服装业,20年间平均增速曾高达14.5%。这一过高的增长速度在"九五"期间降至5.5%,1997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曾一度产销失衡,生产停滞。面临困境,以非公经济为主导的服装业不等不靠,降速盘整,加快变革,蓄势升级,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不但服装产量1999年超过100亿件,出口创汇1997年达317.81亿美元,分别提前一年和三年实现"九五"规划目标,而且品牌阵容壮大,科技内涵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成为为我国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行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服装业不断深化的变革。
首先是体制变革。作为竞争性行业,服装业在"九五"期间的民营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480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中,非公经济成份已占97%以上。这一变化使服装业适应市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能力大为增强。
其次是素质更新。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引导和活力企业带动下,从"八五"末"九五"初开始,技术改造蔚然成风。西服、衬衫、领带企业率先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线、专用设备和专用技术,电脑辅助设计更加普及,自动化管理和电子商务被更多地采用,大量高学历、复合型人才被吸引到企业......
第三,经营机制变革。在完成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这一转变后,"九五"期间服装业面临的是从满足"饥渴"到满足"个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开发机制和多元化细分营销机制的过程。
在内销上,为适应服装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趋向层次化和个性化的形势,服装企业的营销更加多元化。利用零售商场、批发市场、专卖店(含特许加盟)、超级市场等不同业态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定向消费群的营销尝试在逐渐成熟;经过工商联手,已出现由商业研究市场,把握流行,向服装企业下订单买断经营的重要营销方式。
在外销上,服装企业加强了对全球不同市场条件和容量的分析,在努力提高配额产品出口单价的同时,开始开拓非配额国家和地区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及地区已从130个增至220个,"九五"期间累计出口创汇1527.56亿美元,今年预计出口创汇将超过350亿美元。在大纺织出口创汇中,服装比重已占到70%,比"八五"新增5个百分点。
第四,"三名工程"战略不断深化。1995年以后,中国服装业相继推出并大力实施名牌、名师和名城发展战略。这对我国服装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服装的各类品类不但拥有一批规模大、认知度高的知名品牌,而且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品牌异军突起,极大地繁荣了服装市场。有的品牌企业还利用其无形资产效应向上游行业及相关领域延伸,不但使产品开发从面料以至纤维开始,同时贸易、金融、证券领域均闪现着服装品牌概念的亮点。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以某一品类服装为主的区域化生产基地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如浙江枫桥的衬衫、嵊州的领带、江苏的羽绒服、宁波温州的男装、深圳虎门的女装、广东沙溪的休闲服等。同时,一些具有文化、商业、对外合作、时尚传播优势的国际性都市,正成为服装流行潮流观测和服饰文化发展的中心。这些都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服装名城提供了基础,而名城战略,又适时推动了这些地区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回顾"九五"成就,中国服装协会会长蒋衡杰认为,这只是标志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服装大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当然是要实现从"大"到"强"。一字之差,内涵无限。他概括"十五"规划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重心,将是以加入W TO为新的起点,着眼于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以"打造服装名城"提纲挈领,在品质、品牌、品位即"三品"上下更大功夫,见更多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是服装业,20年间平均增速曾高达14.5%。这一过高的增长速度在"九五"期间降至5.5%,1997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曾一度产销失衡,生产停滞。面临困境,以非公经济为主导的服装业不等不靠,降速盘整,加快变革,蓄势升级,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不但服装产量1999年超过100亿件,出口创汇1997年达317.81亿美元,分别提前一年和三年实现"九五"规划目标,而且品牌阵容壮大,科技内涵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成为为我国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行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服装业不断深化的变革。
首先是体制变革。作为竞争性行业,服装业在"九五"期间的民营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480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中,非公经济成份已占97%以上。这一变化使服装业适应市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能力大为增强。
其次是素质更新。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引导和活力企业带动下,从"八五"末"九五"初开始,技术改造蔚然成风。西服、衬衫、领带企业率先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线、专用设备和专用技术,电脑辅助设计更加普及,自动化管理和电子商务被更多地采用,大量高学历、复合型人才被吸引到企业......
第三,经营机制变革。在完成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这一转变后,"九五"期间服装业面临的是从满足"饥渴"到满足"个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开发机制和多元化细分营销机制的过程。
在内销上,为适应服装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趋向层次化和个性化的形势,服装企业的营销更加多元化。利用零售商场、批发市场、专卖店(含特许加盟)、超级市场等不同业态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定向消费群的营销尝试在逐渐成熟;经过工商联手,已出现由商业研究市场,把握流行,向服装企业下订单买断经营的重要营销方式。
在外销上,服装企业加强了对全球不同市场条件和容量的分析,在努力提高配额产品出口单价的同时,开始开拓非配额国家和地区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及地区已从130个增至220个,"九五"期间累计出口创汇1527.56亿美元,今年预计出口创汇将超过350亿美元。在大纺织出口创汇中,服装比重已占到70%,比"八五"新增5个百分点。
第四,"三名工程"战略不断深化。1995年以后,中国服装业相继推出并大力实施名牌、名师和名城发展战略。这对我国服装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服装的各类品类不但拥有一批规模大、认知度高的知名品牌,而且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品牌异军突起,极大地繁荣了服装市场。有的品牌企业还利用其无形资产效应向上游行业及相关领域延伸,不但使产品开发从面料以至纤维开始,同时贸易、金融、证券领域均闪现着服装品牌概念的亮点。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以某一品类服装为主的区域化生产基地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如浙江枫桥的衬衫、嵊州的领带、江苏的羽绒服、宁波温州的男装、深圳虎门的女装、广东沙溪的休闲服等。同时,一些具有文化、商业、对外合作、时尚传播优势的国际性都市,正成为服装流行潮流观测和服饰文化发展的中心。这些都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服装名城提供了基础,而名城战略,又适时推动了这些地区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回顾"九五"成就,中国服装协会会长蒋衡杰认为,这只是标志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服装大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当然是要实现从"大"到"强"。一字之差,内涵无限。他概括"十五"规划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重心,将是以加入W TO为新的起点,着眼于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以"打造服装名城"提纲挈领,在品质、品牌、品位即"三品"上下更大功夫,见更多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服装业不断深化的变革。
首先是体制变革。作为竞争性行业,服装业在"九五"期间的民营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480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中,非公经济成份已占97%以上。这一变化使服装业适应市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能力大为增强。
其次是素质更新。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引导和活力企业带动下,从"八五"末"九五"初开始,技术改造蔚然成风。西服、衬衫、领带企业率先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线、专用设备和专用技术,电脑辅助设计更加普及,自动化管理和电子商务被更多地采用,大量高学历、复合型人才被吸引到企业......
第三,经营机制变革。在完成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这一转变后,"九五"期间服装业面临的是从满足"饥渴"到满足"个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开发机制和多元化细分营销机制的过程。
在内销上,为适应服装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趋向层次化和个性化的形势,服装企业的营销更加多元化。利用零售商场、批发市场、专卖店(含特许加盟)、超级市场等不同业态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定向消费群的营销尝试在逐渐成熟;经过工商联手,已出现由商业研究市场,把握流行,向服装企业下订单买断经营的重要营销方式。
在外销上,服装企业加强了对全球不同市场条件和容量的分析,在努力提高配额产品出口单价的同时,开始开拓非配额国家和地区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及地区已从130个增至220个,"九五"期间累计出口创汇1527.56亿美元,今年预计出口创汇将超过350亿美元。在大纺织出口创汇中,服装比重已占到70%,比"八五"新增5个百分点。
第四,"三名工程"战略不断深化。1995年以后,中国服装业相继推出并大力实施名牌、名师和名城发展战略。这对我国服装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服装的各类品类不但拥有一批规模大、认知度高的知名品牌,而且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品牌异军突起,极大地繁荣了服装市场。有的品牌企业还利用其无形资产效应向上游行业及相关领域延伸,不但使产品开发从面料以至纤维开始,同时贸易、金融、证券领域均闪现着服装品牌概念的亮点。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以某一品类服装为主的区域化生产基地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如浙江枫桥的衬衫、嵊州的领带、江苏的羽绒服、宁波温州的男装、深圳虎门的女装、广东沙溪的休闲服等。同时,一些具有文化、商业、对外合作、时尚传播优势的国际性都市,正成为服装流行潮流观测和服饰文化发展的中心。这些都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服装名城提供了基础,而名城战略,又适时推动了这些地区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回顾"九五"成就,中国服装协会会长蒋衡杰认为,这只是标志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服装大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当然是要实现从"大"到"强"。一字之差,内涵无限。他概括"十五"规划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重心,将是以加入W TO为新的起点,着眼于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以"打造服装名城"提纲挈领,在品质、品牌、品位即"三品"上下更大功夫,见更多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是服装业,20年间平均增速曾高达14.5%。这一过高的增长速度在"九五"期间降至5.5%,1997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曾一度产销失衡,生产停滞。面临困境,以非公经济为主导的服装业不等不靠,降速盘整,加快变革,蓄势升级,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不但服装产量1999年超过100亿件,出口创汇1997年达317.81亿美元,分别提前一年和三年实现"九五"规划目标,而且品牌阵容壮大,科技内涵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成为为我国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行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中国服装业不断深化的变革。
首先是体制变革。作为竞争性行业,服装业在"九五"期间的民营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国480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中,非公经济成份已占97%以上。这一变化使服装业适应市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能力大为增强。
其次是素质更新。在中国服装协会的引导和活力企业带动下,从"八五"末"九五"初开始,技术改造蔚然成风。西服、衬衫、领带企业率先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线、专用设备和专用技术,电脑辅助设计更加普及,自动化管理和电子商务被更多地采用,大量高学历、复合型人才被吸引到企业......
第三,经营机制变革。在完成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这一转变后,"九五"期间服装业面临的是从满足"饥渴"到满足"个性"的转变。这是一个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开发机制和多元化细分营销机制的过程。
在内销上,为适应服装全面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趋向层次化和个性化的形势,服装企业的营销更加多元化。利用零售商场、批发市场、专卖店(含特许加盟)、超级市场等不同业态拓展市场份额,满足定向消费群的营销尝试在逐渐成熟;经过工商联手,已出现由商业研究市场,把握流行,向服装企业下订单买断经营的重要营销方式。
在外销上,服装企业加强了对全球不同市场条件和容量的分析,在努力提高配额产品出口单价的同时,开始开拓非配额国家和地区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及地区已从130个增至220个,"九五"期间累计出口创汇1527.56亿美元,今年预计出口创汇将超过350亿美元。在大纺织出口创汇中,服装比重已占到70%,比"八五"新增5个百分点。
第四,"三名工程"战略不断深化。1995年以后,中国服装业相继推出并大力实施名牌、名师和名城发展战略。这对我国服装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服装的各类品类不但拥有一批规模大、认知度高的知名品牌,而且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品牌异军突起,极大地繁荣了服装市场。有的品牌企业还利用其无形资产效应向上游行业及相关领域延伸,不但使产品开发从面料以至纤维开始,同时贸易、金融、证券领域均闪现着服装品牌概念的亮点。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以某一品类服装为主的区域化生产基地显露出清晰的轮廓,如浙江枫桥的衬衫、嵊州的领带、江苏的羽绒服、宁波温州的男装、深圳虎门的女装、广东沙溪的休闲服等。同时,一些具有文化、商业、对外合作、时尚传播优势的国际性都市,正成为服装流行潮流观测和服饰文化发展的中心。这些都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服装名城提供了基础,而名城战略,又适时推动了这些地区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回顾"九五"成就,中国服装协会会长蒋衡杰认为,这只是标志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服装大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当然是要实现从"大"到"强"。一字之差,内涵无限。他概括"十五"规划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重心,将是以加入W TO为新的起点,着眼于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以"打造服装名城"提纲挈领,在品质、品牌、品位即"三品"上下更大功夫,见更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