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成效显著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8-08 11:22:00
黄山市黟县现有桑园面积2.6万亩,有茧丝绸加工龙头企业集团一家,有年制种能力达15万盒的蚕种场一个,有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蚕桑技术干部10人,高级蚕桑农艺师10人,村级蚕桑辅导员50人,已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近几年来黟县围绕茧丝绸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基地建设,在结构调整上大搞蚕桑的科技推广,引进优良品各种,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广方格簇养蚕,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正在步入良性循环,不断壮大,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企业增税,已成为黟县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全县养蚕户10400户,占农户60%以上,户均2.3亩左右,2000年户产蚕290斤左右,全县农业人口人均产茧36斤,人均蚕茧收人300元以上,国内先进、省内遥遥领先。
1996年由核心企业黟县缫丝厂、捻丝厂、出口真丝棉被厂、银丝公司、银丝酒店和29个收烘茧站组建黄山华盛丝绸集团。核心企业黟缫丝厂拥有D301B型自动缫丝机5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5组共10组,立缫机120台,年产白厂丝360吨,捻线丝厂设备100多台套,年产捻线丝、筒装捻线丝200吨左右的生产能力。集团职工1100人,固定资产4000万元。十年来无亏损、无欠税、无欠发工资、无下岗的四无企业。1988年集团就为职工办理养老、意外、财产等保险,企业凝聚力加强。连续6年获AAA信誉企业。产品质量受到国内外客户好评,成为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的重点出口创汇企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市场的变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收烘管理由供销社下属土产公司独家经营,供销社各茧站采用每担鲜茧付收烘费的办法进行代加工的管理模式,随着蚕桑发展较快,收烘茧站布局不合理却又很少,收烘场地也较小,特别是蚕茧大战期间,而对蚕农卖茧拥挤,蚕农售茧要两三天才能卖出去,甚至劳动力强青年小伙子一下把持售茧窗口,老年、妇女售茧难的惨景,长期困扰茧丝绸发展。由于蚕茧的收烘管理不顺,干茧调拨方向按地域分配,最差的也得由工厂包销,无其他选择余地,这样无序竞争,由于市场混乱,且价格相当无稳定,市场低迷的时候压级降价收,如果一季茧站亏损了,又设法在下一季茧降低价收购把本钱赚回来,高的时候又抢购,这样急的是工厂,加上丝绸市场严重滑坡工厂效益低下,兄弟厂不少停产、倒闭、无奈工厂经与上级汇报,县里同意,1992年工厂兴办茧站四个作为试点,结果工厂直接收的茧远远好于其它茧站的质量,1994年和1995年已相继办了十个茧站。几年来解决了茧农卖茧难的困扰。面对这种现状,茧丝绸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摆脱茧丝绸行业长期处于困境和被动局面,只有进行改革,只有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理顺行业管理体制,以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的发展,组建集团。1996年针对茧丝绸的状况组建黄山华盛集团,集团班子也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实施贸工农一体化过程中,最重要是三者利益的分配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是成功的关键,即:农民、收烘茧站和工厂的利益。黄山华盛丝绸集团将全县32家收烘站纳入集团中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资金安排。对各收烘站在收烘前进行检验指导,并按各乡镇发种数和灶数进行资金安排,避免相互之间进行抢购。收烘过程中,工厂派员技术指导,根据市场预测和收烘情况,鲜茧价格集团按指导价进行上下浮动,干茧调厂后进行缫丝计价,并在干茧调厂组织三套班子,一是入库关,不适干的茧坚决不进库;二是把住抽样关,样茧做到公平、公正;三是试样关。通过三道工序,进行干茧评价,按6项指标进行定价,几年来执行结果收烘茧站较满意 。真正做到按质论价。兼顾到三者利益。使贸工农一体化顺利进展。多年来收购中无打白条现象,受到蚕农的好评,1/3茧站是经集团同意,上级批准,重点养蚕户投资入股形式进行组建的。从近几年实施中,这些茧站发挥带头作用,带头推广方格簇先进技术,1999年黟县桃源丝厂停产后的6个茧站也纳入集团管理,实行全县只有由华盛集团+农户的管理收烘模式。1999年集团得到国家茧丝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从风险金中挤出部份资金对集团在推广方格簇茧中起到促进作用。2000年西递镇全镇实行方格簇养蚕达90%以上,茧站按质论价,方格簇茧比草笼茧每公斤高3—4元。集团每片方格簇拿出0.30元支持推广,全县新增方格簇170万片,通过推广科学养蚕和采用先进技术,每张方格簇茧比草笼茧增收200多元,真正使农受益,增加收入。由于龙头企业带动,使蚕桑生产步入良性循环,即是在蚕茧大战,茧价下跌的情况下,蚕农说:“只要丝厂不倒,桑树就不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华盛丝绸集团+农户的运作模式、技术推广、基地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益。
1996年组建集团实行工厂+农户的管理模式,在实践在三者利益得到兼顾,龙头企业黟县缫丝厂随着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自动缫比例增加,对原料茧的要求也很高,工厂每年生产出口丝、捻线丝逐年增加,通过国家商检局检验产品质量达3A50以上的水平,今年由于市场好转和积极推广方格簇养蚕,农民人均收入超历史最好水平,户均养蚕达2433元,全县茧丝绸产业产值超1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4.(包括农特税)。多年来国家各级领导对茧丝绸行业的高度重视,每年都下很大的气力抓蚕茧的统一经营和管理,黟县在贸工农一体化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企业得到了发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一是企业从一个36万元固定资产的800绪生产能力的大小发展到今天;二是财政、蚕农收入得到增加;三是减少蚕茧的外流,特别是蚕桑的发展,对农村的稳定,改善农民的生活,成了黟县农业唯一的支柱产业。集团将进一步加快与大蚕农户的密切联合,真正成为贸工农一体化排头兵。
1996年由核心企业黟县缫丝厂、捻丝厂、出口真丝棉被厂、银丝公司、银丝酒店和29个收烘茧站组建黄山华盛丝绸集团。核心企业黟缫丝厂拥有D301B型自动缫丝机5组,飞宇2000型自动缫丝机5组共10组,立缫机120台,年产白厂丝360吨,捻线丝厂设备100多台套,年产捻线丝、筒装捻线丝200吨左右的生产能力。集团职工1100人,固定资产4000万元。十年来无亏损、无欠税、无欠发工资、无下岗的四无企业。1988年集团就为职工办理养老、意外、财产等保险,企业凝聚力加强。连续6年获AAA信誉企业。产品质量受到国内外客户好评,成为安徽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的重点出口创汇企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市场的变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原收烘管理由供销社下属土产公司独家经营,供销社各茧站采用每担鲜茧付收烘费的办法进行代加工的管理模式,随着蚕桑发展较快,收烘茧站布局不合理却又很少,收烘场地也较小,特别是蚕茧大战期间,而对蚕农卖茧拥挤,蚕农售茧要两三天才能卖出去,甚至劳动力强青年小伙子一下把持售茧窗口,老年、妇女售茧难的惨景,长期困扰茧丝绸发展。由于蚕茧的收烘管理不顺,干茧调拨方向按地域分配,最差的也得由工厂包销,无其他选择余地,这样无序竞争,由于市场混乱,且价格相当无稳定,市场低迷的时候压级降价收,如果一季茧站亏损了,又设法在下一季茧降低价收购把本钱赚回来,高的时候又抢购,这样急的是工厂,加上丝绸市场严重滑坡工厂效益低下,兄弟厂不少停产、倒闭、无奈工厂经与上级汇报,县里同意,1992年工厂兴办茧站四个作为试点,结果工厂直接收的茧远远好于其它茧站的质量,1994年和1995年已相继办了十个茧站。几年来解决了茧农卖茧难的困扰。面对这种现状,茧丝绸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摆脱茧丝绸行业长期处于困境和被动局面,只有进行改革,只有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理顺行业管理体制,以龙头企业带动行业的发展,组建集团。1996年针对茧丝绸的状况组建黄山华盛集团,集团班子也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实施贸工农一体化过程中,最重要是三者利益的分配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是成功的关键,即:农民、收烘茧站和工厂的利益。黄山华盛丝绸集团将全县32家收烘站纳入集团中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资金安排。对各收烘站在收烘前进行检验指导,并按各乡镇发种数和灶数进行资金安排,避免相互之间进行抢购。收烘过程中,工厂派员技术指导,根据市场预测和收烘情况,鲜茧价格集团按指导价进行上下浮动,干茧调厂后进行缫丝计价,并在干茧调厂组织三套班子,一是入库关,不适干的茧坚决不进库;二是把住抽样关,样茧做到公平、公正;三是试样关。通过三道工序,进行干茧评价,按6项指标进行定价,几年来执行结果收烘茧站较满意 。真正做到按质论价。兼顾到三者利益。使贸工农一体化顺利进展。多年来收购中无打白条现象,受到蚕农的好评,1/3茧站是经集团同意,上级批准,重点养蚕户投资入股形式进行组建的。从近几年实施中,这些茧站发挥带头作用,带头推广方格簇先进技术,1999年黟县桃源丝厂停产后的6个茧站也纳入集团管理,实行全县只有由华盛集团+农户的管理收烘模式。1999年集团得到国家茧丝办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从风险金中挤出部份资金对集团在推广方格簇茧中起到促进作用。2000年西递镇全镇实行方格簇养蚕达90%以上,茧站按质论价,方格簇茧比草笼茧每公斤高3—4元。集团每片方格簇拿出0.30元支持推广,全县新增方格簇170万片,通过推广科学养蚕和采用先进技术,每张方格簇茧比草笼茧增收200多元,真正使农受益,增加收入。由于龙头企业带动,使蚕桑生产步入良性循环,即是在蚕茧大战,茧价下跌的情况下,蚕农说:“只要丝厂不倒,桑树就不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华盛丝绸集团+农户的运作模式、技术推广、基地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益。
1996年组建集团实行工厂+农户的管理模式,在实践在三者利益得到兼顾,龙头企业黟县缫丝厂随着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自动缫比例增加,对原料茧的要求也很高,工厂每年生产出口丝、捻线丝逐年增加,通过国家商检局检验产品质量达3A50以上的水平,今年由于市场好转和积极推广方格簇养蚕,农民人均收入超历史最好水平,户均养蚕达2433元,全县茧丝绸产业产值超1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4.(包括农特税)。多年来国家各级领导对茧丝绸行业的高度重视,每年都下很大的气力抓蚕茧的统一经营和管理,黟县在贸工农一体化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企业得到了发展。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一是企业从一个36万元固定资产的800绪生产能力的大小发展到今天;二是财政、蚕农收入得到增加;三是减少蚕茧的外流,特别是蚕桑的发展,对农村的稳定,改善农民的生活,成了黟县农业唯一的支柱产业。集团将进一步加快与大蚕农户的密切联合,真正成为贸工农一体化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