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丝绸系统春季蚕茧大灾之年取得较好成绩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11 14:03:00
今年,山东丝绸经历了新的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一是春季蚕茧生产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二是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形势持续低迷。三是全省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已基本到位,原有的丝绸企业独家经营的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新的管理格局需重新确立。面对复杂形势,系统上下团结一致,认真研究市场形势、加强技术指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在大灾之年取得较好成绩。
一、春季蚕茧生产收购情况
桑园发展。本着稳固基地县重点县生产基础、严格控制新区发展的原则,去冬今春全系统新建桑园20余亩,至此桑园面积已近100万亩。新建桑园大部分实行了“3+1”模式(即三亩桑园一个大棚)等新技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抗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春季反常的自然气候,对全省蚕茧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1月至4月中旬气候回升较快,各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6℃,桑树发芽早,长势旺。进入4月下旬,天气突然降温,特别是4月25日凌晨的霜冻,给全省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全省桑园除鲁南、鲁西南之外大部分受灾,受灾桑园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重灾20多万亩。蚕茧主产区临沂、日照、潍坊等受灾严重。灾害发生后,丝绸系统各单位迅速组织抗灾减灾。一方面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作好蚕农思想稳定工作;一方面根据受灾程度,分别制定了剪冻枝、短截、春伐和叶面施肥、延迟蚕种收蚁时间等技术措施,并加大服务力度,尽最大努力扶持蚕农恢复生产。莒县、五莲、东港、莒南、沂水、昌乐等县市尽最大努力对蚕农扶持了救灾化肥等。经过全体蚕业工作者和蚕农的共同努力,蚕茧生产没有发生大的波动。据统计丝绸系统共出库蚕种47万张,实际发放蚕种37万张,比原计划51.21万张减少14.21万张,减幅达27.7%,比去年同期实发39.21万张,减少2.18万张,减幅5.6%。由于冻灾打破了正常的养蚕布局,也造成了蚕茧收购进度迟缓。截止到7月上旬,丝绸系统已收购鲜茧10230吨,收购均价14.33元/公斤。由于冻灾发生后补救措施得当,加上蚕期和大批收购期适宜的气象条件,春季蚕茧单产高,质量好,平均收购张产达到33.5公斤,比去年同期提高3公斤。干茧质量明显好于去年。据已试样的130个庄口统计分析,上车茧率93.03%,茧丝长1303.2米,洁净92.47分,缫折222.1公斤,粒茧原量0.8755克,茧层率53.3%,解舒率64.62%。除解舒率比去年同期降低2.85个百分点,其余指标均明显高于去年。目前晚春茧收购工作仍在进行,预计收购总量将超过12000吨。
二、把握市场走势,稳定生产基础,确定合理收购价格
根据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山东省蚕茧收购价格管理改革方案出台。从2002年春茧开始,鲜茧收购价格实行省政府指导价,并确定今年收购中准价为12.8元/公斤,各企业在上下各浮动10%的范围内制定具体价格。丝绸系统内各企业收购价格由山东省丝绸总公司统一制定。在充分分析当前茧丝绸市场形势及企业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兼顾蚕茧产业和丝绸行业发展,兼顾蚕农利益和企业利益,本着优先稳定蚕茧生产基础的原则,丝绸企业春茧收购中准价格确定为12.4元/公斤。确定这一价格无疑与茧丝价格倒挂,倒挂损失需要在丝绸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消化,因此各企业普遍加强了成本核算,努力增收节支。在蚕茧收烘环节,各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严格执行省总公司定价政策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收购价位,并重点加强了收烘现场管理,规范操作,努力保全茧质,降低收烘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协调,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1]4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把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鲁政办发[2002]4号)文件精神,山东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山东省鲜茧收购经营资格实施细则》。全国共有93家企业申报458个鲜茧收烘站,通过专家组实地考核认定,有87家企业420个茧站或的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证书。其中省丝绸公司所属茧站384个;系统外茧站36个。
由于不同成分的经营者进入鲜茧收购领域,各基层单位积极当好地方政府参谋,认真加强边界地区和相邻单位之间的协调,确保了收购秩序的稳定。
为了尽快适合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形式,山东丝绸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资源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目前首批改制单位的改制工作基本结束,配套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第二批改制单位的改制方案正在酝酿。
在企业内部,从去年春茧开始即对干茧调拨管理进行了改革,即干茧调拨实行全额拨交、统一试样、分段计价方式。今年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四、当前工作重点
1.受春季冻灾影响,全年养蚕布局被打乱,各地要加强养蚕布局调整,尽最大努力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要加强为员调度,搞好分工协作,确保生产收烘两不误。
2.分析当前茧丝市场形势,夏茧继续降价已成为必然,各地需引导蚕农建立健康的市场意识,帮助蚕农通过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来增加效益。
3.加快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加大创新力度,重组生产要素,深化蚕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春季蚕茧生产收购情况
桑园发展。本着稳固基地县重点县生产基础、严格控制新区发展的原则,去冬今春全系统新建桑园20余亩,至此桑园面积已近100万亩。新建桑园大部分实行了“3+1”模式(即三亩桑园一个大棚)等新技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抗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春季反常的自然气候,对全省蚕茧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1月至4月中旬气候回升较快,各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2-6℃,桑树发芽早,长势旺。进入4月下旬,天气突然降温,特别是4月25日凌晨的霜冻,给全省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全省桑园除鲁南、鲁西南之外大部分受灾,受灾桑园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重灾20多万亩。蚕茧主产区临沂、日照、潍坊等受灾严重。灾害发生后,丝绸系统各单位迅速组织抗灾减灾。一方面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作好蚕农思想稳定工作;一方面根据受灾程度,分别制定了剪冻枝、短截、春伐和叶面施肥、延迟蚕种收蚁时间等技术措施,并加大服务力度,尽最大努力扶持蚕农恢复生产。莒县、五莲、东港、莒南、沂水、昌乐等县市尽最大努力对蚕农扶持了救灾化肥等。经过全体蚕业工作者和蚕农的共同努力,蚕茧生产没有发生大的波动。据统计丝绸系统共出库蚕种47万张,实际发放蚕种37万张,比原计划51.21万张减少14.21万张,减幅达27.7%,比去年同期实发39.21万张,减少2.18万张,减幅5.6%。由于冻灾打破了正常的养蚕布局,也造成了蚕茧收购进度迟缓。截止到7月上旬,丝绸系统已收购鲜茧10230吨,收购均价14.33元/公斤。由于冻灾发生后补救措施得当,加上蚕期和大批收购期适宜的气象条件,春季蚕茧单产高,质量好,平均收购张产达到33.5公斤,比去年同期提高3公斤。干茧质量明显好于去年。据已试样的130个庄口统计分析,上车茧率93.03%,茧丝长1303.2米,洁净92.47分,缫折222.1公斤,粒茧原量0.8755克,茧层率53.3%,解舒率64.62%。除解舒率比去年同期降低2.85个百分点,其余指标均明显高于去年。目前晚春茧收购工作仍在进行,预计收购总量将超过12000吨。
二、把握市场走势,稳定生产基础,确定合理收购价格
根据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精神,山东省蚕茧收购价格管理改革方案出台。从2002年春茧开始,鲜茧收购价格实行省政府指导价,并确定今年收购中准价为12.8元/公斤,各企业在上下各浮动10%的范围内制定具体价格。丝绸系统内各企业收购价格由山东省丝绸总公司统一制定。在充分分析当前茧丝绸市场形势及企业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兼顾蚕茧产业和丝绸行业发展,兼顾蚕农利益和企业利益,本着优先稳定蚕茧生产基础的原则,丝绸企业春茧收购中准价格确定为12.4元/公斤。确定这一价格无疑与茧丝价格倒挂,倒挂损失需要在丝绸企业内部各环节之间消化,因此各企业普遍加强了成本核算,努力增收节支。在蚕茧收烘环节,各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严格执行省总公司定价政策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收购价位,并重点加强了收烘现场管理,规范操作,努力保全茧质,降低收烘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协调,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1]4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把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鲁政办发[2002]4号)文件精神,山东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山东省鲜茧收购经营资格实施细则》。全国共有93家企业申报458个鲜茧收烘站,通过专家组实地考核认定,有87家企业420个茧站或的鲜茧收购经营资格证书。其中省丝绸公司所属茧站384个;系统外茧站36个。
由于不同成分的经营者进入鲜茧收购领域,各基层单位积极当好地方政府参谋,认真加强边界地区和相邻单位之间的协调,确保了收购秩序的稳定。
为了尽快适合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形式,山东丝绸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资源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目前首批改制单位的改制工作基本结束,配套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第二批改制单位的改制方案正在酝酿。
在企业内部,从去年春茧开始即对干茧调拨管理进行了改革,即干茧调拨实行全额拨交、统一试样、分段计价方式。今年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四、当前工作重点
1.受春季冻灾影响,全年养蚕布局被打乱,各地要加强养蚕布局调整,尽最大努力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要加强为员调度,搞好分工协作,确保生产收烘两不误。
2.分析当前茧丝市场形势,夏茧继续降价已成为必然,各地需引导蚕农建立健康的市场意识,帮助蚕农通过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来增加效益。
3.加快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加大创新力度,重组生产要素,深化蚕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