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其他新闻Alternate Text
/ / / / / /
我国信息化趋势与目标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0-11 11:42:00
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构筑未来社会发展新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全球约有5亿网民,网上每昼夜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以万亿比特计。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产业成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产业总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产品出口5年平均增长27.8%,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电话网规模容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2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年均扩容4600万线,新增用户3700万户,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纪录。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可以肯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十五”期间,信息产业仍将保持每年超过20%的增长速度,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制度创新:不断得到完善并有所突破
    近年来,破除垄断,实行多家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通信业体制机制的转换进程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业扭亏脱困工作基本完成,但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烙印相当明显,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滞缓,仍然有碍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十五”期间,加入WTO后的外部压力加大,国家承诺的电信开放将促进行业、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一系列有利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将付诸实施,一些新的法规也将陆续出台。可以预料,有关信息化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并有所突破。
    技术开发:成果丰硕并将迈上新台阶
    “九五”期间,我国信息科技研发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性能计算机和并行处理技术、64位中文操作系统、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取得重大进展,程控交换、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取得群体突破,中文信息处理、导航定位、遥控遥测等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国产信息技术装备在若干领域将逐步取代进口,一批前沿科技的技术储备开始形成。
    未来5年,科研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解放信息产业的生产力,富有攻坚传统的信息产业科技团队将取得新的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和产业达到新的水平。
    产业布局:东西发展不平衡明显改善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国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已有明显改观。1999至2000年两年中,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网民比例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的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比重有明显上升。
    人才培育:人力资源储备获得长足发展
    “九五”期间,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育和储备获得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我们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育体制和机制;同时,要在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中加强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知识普及,使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有明显提高。
    二、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信息化总体水平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仍将保持3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到2005年,信息产业在全国工业系统中将继续保持第一,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在保持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地位的同时,整体技术水平将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我国与中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差距将缩短为5至10年。
    信息产业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更加突出地成为牵引经济发展的动力。电子工业系统内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工业增加值3200亿元,年均增长率在22%左右;销售收入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20%左右;出口创汇额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5%左右。电子信息产业全员生产率(按增加值)达到18万元/年,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达到1:4。 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依赖于、服务于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因此发展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是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信息技术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要优先发展产品技术,重点解决关键技术的瓶颈,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提供自有品牌产品和系统的技术支撑。
    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等集成类产品是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尽快予以解决,而且要重点支持与之有关的先进技术的研发。
    (四)信息产品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在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三大门类的比例,将调整为45:25:30。到2005年,软件产品销售和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分别占电子产品销售收入的7%和10%。各主要产品产量将达到:集成电路200亿块、微型计算机1800万台、移动通信手机0.8—1亿部、彩色电视机4000万部、电子元器件5000亿只(其中片式元器件占80%以上)、软件业及其相关服务业销售额2500亿元。
    未来5年—10年,数字电视产品将逐步取代现行的模拟电视产品。企业的集中度将在5年之内达到每家企业年产300万台以上,全国形成5家—10家集中生产电视产品的企业。
    预计未来5年,联网计算机将达到4000万台,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2亿户左右,上网普及率将达到15%左右。
    (五)体制机制创新目标
    “十五”期间,企业结构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和企业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培育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公司和跨国公司;结合企业专长,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公司;发挥小企业机动灵活优势,围绕大中型企业周围,形成一批高度专业化的小型公司。
    产业布局将逐步合理化,通过积极推进东部与中西部的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将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
    (六)带动传统产业目标
    “十五”期间,要配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能源、交通、机械、冶金、轻工、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应用。重点发展能源电子、汽车电子、交通电子、航管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等量大面广的电子应用产品、软件与系统,积极推进IC卡及相关产品和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在第二、三产业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七)人才培养目标
    “十五”期间,要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具有信息化知识,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企业家队伍。同时,要相应培养创新意识强烈、科技基础扎实和工艺技术精湛的优秀劳动者队伍,形成出色的生产、营销和管理团队,为推进信息化提供人才保证。(邓寿鹏)         《经济日报》 2001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