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我国生态纺织品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26 12:58:00
面对入世,我国纺织品出口迎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所构筑的“绿色贸易壁垒”也将成为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致命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因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我国1997年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其中纺织品占相当比重;我国出口德国的纺织品中,未通过“生态性”检验的约占15%。严峻的事实面前,我国纺织企业只有积极推动生态纺织品的健康发展,方能趋利弊害,保持纺织品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
壁垒重重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检测,限制非生态纺织品的市场流通和消费。生态纺织品标准(Oko-TexStandard100)的产生,更在国际贸易中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对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纺织品标准达十几种,其中在国际上较有影响、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当推Oko-Tex100。与我国现行纺织品标准相比,Oko-Tex100的先进性体现在该标准对纺织品中的生态毒性物质的限量和相关指标都作了明确规定,修订后的2000版更强化了安全性要求。
Oko-Tex100标准首次引入了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其规定的主要检测项目及有害物质包括:pH值、甲醛、重金属、杀虫剂、五氯苯酚(PCP)、禁用染料、色牢度、有机氯载体及挥发性物质释放等,同时还规定产品不得有发霉、高沸点汽油、鱼腥、芳香烃和香水等特殊气味。
我国加入WTO以后,服装出口的主要障碍正是环保等技术贸易壁垒问题。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本地市场的服装、纺织品实施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验认证制度。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已对进口服装的偶氮游离甲醛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德国法律规定,对于用偶氮染料染色的服装等日用消费品,一旦检测出含有致癌芳香胺,全部就地销毁,并向厂家索赔;欧盟已禁止进口服装纺织品使用含镍在0.5/以上与人体接触的辅料和附件,如钮扣、拉链、服饰等金属物等;日、美、欧盟等进口方对羽绒制品要求残脂率检测结果在0.3%~0.5%,严于通行的国际标准,日本客户已明确要求对我国生产的服装对缝针、大头针、断手针等进行检验;荷兰禁止服装纺织品洗涤前或第一次洗涤后的甲醛浓度仍然达120PPM;许多欧盟国家对进口服装制定了环境安全方面的国家法规,如要求进口睡衣必须有“延迟燃烧”或“远离火源”的标签等。种种规定,对我国服装出口形成了大量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勿忘忧患
记者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了解到,我国纺织业在环保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环保意识和观念淡保面对已经到来的绿色浪潮,我国纺织业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产品绝大部分是按照现行国标生产的非生态纺织品,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新需求。
其次,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我国的纺织品标准是按照纤维原料、织物组织结构及加工工艺等分类。同时,在检测项目方面与国外标准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没有规定有害物质项目的检测。
此外,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纺织品从产品开发、原料采用到染整加工及废弃物的处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由于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产品和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以上因素,众多消费者都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可能就是无法出口、有损健康的产品。如国内一家企业开发的一种防缩防皱丝绸汗衫,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但经过检测,其甲醛含量严重超标,根本就不能出口。还有一些出口转内销的服装冠以“外贸”而诱人购买,尽管款式新颖、色彩时髦,做工也不错,但据有关部门透露,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国外的环保标准面前惨遭淘汰的。另有报道称,去年江苏一家服装厂出口到欧盟国家的服装,就因拉链含铅量过高而被买家退回,造成百万元损失。
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品的当务之急,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
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发布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
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此外,企业应积极申请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据了解,目前江苏杉杉集团、上海俞兆林公司、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喜得宝丝绸公司等一批企业已率先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俞兆林公司生产的保暖内衣去年出口美国20万套,被美国宇航局指定为宇航员配备的服装。杭州喜得宝丝绸公司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后,产品出口到对方口岸时获得了免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口量增长了一倍。
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改进。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纺织企业在推动生态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尝试性的步伐。
据有关资料显示,因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我国1997年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其中纺织品占相当比重;我国出口德国的纺织品中,未通过“生态性”检验的约占15%。严峻的事实面前,我国纺织企业只有积极推动生态纺织品的健康发展,方能趋利弊害,保持纺织品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
壁垒重重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检测,限制非生态纺织品的市场流通和消费。生态纺织品标准(Oko-TexStandard100)的产生,更在国际贸易中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对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第一位的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据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纺织品标准达十几种,其中在国际上较有影响、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当推Oko-Tex100。与我国现行纺织品标准相比,Oko-Tex100的先进性体现在该标准对纺织品中的生态毒性物质的限量和相关指标都作了明确规定,修订后的2000版更强化了安全性要求。
Oko-Tex100标准首次引入了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其规定的主要检测项目及有害物质包括:pH值、甲醛、重金属、杀虫剂、五氯苯酚(PCP)、禁用染料、色牢度、有机氯载体及挥发性物质释放等,同时还规定产品不得有发霉、高沸点汽油、鱼腥、芳香烃和香水等特殊气味。
我国加入WTO以后,服装出口的主要障碍正是环保等技术贸易壁垒问题。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相继立法,对进入本国、本地市场的服装、纺织品实施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验认证制度。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已对进口服装的偶氮游离甲醛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德国法律规定,对于用偶氮染料染色的服装等日用消费品,一旦检测出含有致癌芳香胺,全部就地销毁,并向厂家索赔;欧盟已禁止进口服装纺织品使用含镍在0.5/以上与人体接触的辅料和附件,如钮扣、拉链、服饰等金属物等;日、美、欧盟等进口方对羽绒制品要求残脂率检测结果在0.3%~0.5%,严于通行的国际标准,日本客户已明确要求对我国生产的服装对缝针、大头针、断手针等进行检验;荷兰禁止服装纺织品洗涤前或第一次洗涤后的甲醛浓度仍然达120PPM;许多欧盟国家对进口服装制定了环境安全方面的国家法规,如要求进口睡衣必须有“延迟燃烧”或“远离火源”的标签等。种种规定,对我国服装出口形成了大量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勿忘忧患
记者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了解到,我国纺织业在环保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环保意识和观念淡保面对已经到来的绿色浪潮,我国纺织业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产品绝大部分是按照现行国标生产的非生态纺织品,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新需求。
其次,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我国的纺织品标准是按照纤维原料、织物组织结构及加工工艺等分类。同时,在检测项目方面与国外标准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没有规定有害物质项目的检测。
此外,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纺织品从产品开发、原料采用到染整加工及废弃物的处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由于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产品和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以上因素,众多消费者都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可能就是无法出口、有损健康的产品。如国内一家企业开发的一种防缩防皱丝绸汗衫,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但经过检测,其甲醛含量严重超标,根本就不能出口。还有一些出口转内销的服装冠以“外贸”而诱人购买,尽管款式新颖、色彩时髦,做工也不错,但据有关部门透露,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国外的环保标准面前惨遭淘汰的。另有报道称,去年江苏一家服装厂出口到欧盟国家的服装,就因拉链含铅量过高而被买家退回,造成百万元损失。
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品的当务之急,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
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发布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
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此外,企业应积极申请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据了解,目前江苏杉杉集团、上海俞兆林公司、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喜得宝丝绸公司等一批企业已率先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俞兆林公司生产的保暖内衣去年出口美国20万套,被美国宇航局指定为宇航员配备的服装。杭州喜得宝丝绸公司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后,产品出口到对方口岸时获得了免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口量增长了一倍。
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改进。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纺织企业在推动生态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尝试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