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可加快发展柞蚕及柞蚕丝绸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1-05 08:00:00
丹东市政协副主席郭景芬日前提出,柞蚕及柞蚕丝绸业是辽宁老工业发展中一大特色产业。辽宁加快发展这一产业拥有诸多有利条件,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也有重要意义。
郭景芬说,柞蚕及柞蚕丝绸业在辽宁有8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辽宁省蚕茧年产量达5万多吨,柞蚕丝绸年产值6.4亿元,柞丝产品占全国70%,占世界市场的90%,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商业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及人才培育体系。虽然上世纪90年代产业出现不景气,但目前柞蚕资源、柞蚕丝绸生产能力和市场仍然存在。目前全省已放养的柞蚕场800万亩。随着一批批高新技术成果不断问世,柞蚕产业为农村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一把秋蚕年平均净收入4000?5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36,远远高于玉米、水稻,为辽宁省10万多农户解决了衣食之源。丝绸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其辉煌时期,仅丹东和岫岩直接从业工人约有5万人。
郭景芬认为,辽宁发展柞蚕及柞蚕丝绸业的有利条件至少有三:
一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用品日益崇尚和追求纯天然。柞蚕丝绸主要产品如外衣面料、装饰布和壁毯、坐垫等,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国外订单一直有增无减,如去年向印度出口的柞蚕丝绸就供不应求。
二是科学放养为柞蚕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辽宁800万亩柞蚕场中,有200万亩是山区农民在不毛之地人工栽植的,还有300万亩多年来一直实施中刈放拐树型,保证了蚕场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蚕场输入输出平衡,基本无沙化现象。
三是国家多年扶持,形成了养蚕、丝纺、商贸出口、教育、科研和检验产业链。全国惟一的柞蚕科研所和辽宁柞蚕丝绸研究院,造就了一大批柞蚕放养高手和丝纺技术工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辽宁省许多国有丝纺企业曾经大量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的存在,将为辽宁柞蚕及柞蚕丝绸业提供产业发展基础。
郭景芬说,柞蚕及柞蚕丝绸业在辽宁有8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辽宁省蚕茧年产量达5万多吨,柞蚕丝绸年产值6.4亿元,柞丝产品占全国70%,占世界市场的90%,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商业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及人才培育体系。虽然上世纪90年代产业出现不景气,但目前柞蚕资源、柞蚕丝绸生产能力和市场仍然存在。目前全省已放养的柞蚕场800万亩。随着一批批高新技术成果不断问世,柞蚕产业为农村脱贫致富做出巨大贡献。一把秋蚕年平均净收入4000?5000元,投入产出比为1∶36,远远高于玉米、水稻,为辽宁省10万多农户解决了衣食之源。丝绸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其辉煌时期,仅丹东和岫岩直接从业工人约有5万人。
郭景芬认为,辽宁发展柞蚕及柞蚕丝绸业的有利条件至少有三:
一是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人民群众生活用品日益崇尚和追求纯天然。柞蚕丝绸主要产品如外衣面料、装饰布和壁毯、坐垫等,在国内外市场畅销不衰,国外订单一直有增无减,如去年向印度出口的柞蚕丝绸就供不应求。
二是科学放养为柞蚕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辽宁800万亩柞蚕场中,有200万亩是山区农民在不毛之地人工栽植的,还有300万亩多年来一直实施中刈放拐树型,保证了蚕场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蚕场输入输出平衡,基本无沙化现象。
三是国家多年扶持,形成了养蚕、丝纺、商贸出口、教育、科研和检验产业链。全国惟一的柞蚕科研所和辽宁柞蚕丝绸研究院,造就了一大批柞蚕放养高手和丝纺技术工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辽宁省许多国有丝纺企业曾经大量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的存在,将为辽宁柞蚕及柞蚕丝绸业提供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