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破“茧”而出做强蚕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6-01 09:22:00

  四川绵阳市蚕丝产业发展出现的许多问题,是四川乃至全国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对我市而言,当前蚕丝产业出现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茧源不足。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基础着手,推进产业化……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感触较深的是,绵阳市蚕业一方面在“无边桑园碧连天”地发展;另一方面,在三台、盐亭、梓潼等地,记者也看到,本已连接成片的桑园,如今却被零零落落地栽上了其它农作物,养蚕用的方格纸簇也被丢弃在农家的柴草堆旁……全市桑园减幅面近30%~40%。

  目前,对绵阳市的8大支柱产业,业内人士比较公认的提法是“做大做强”。但若细较之,有的产业需要做强之前再做大;有些产业,则需要做大之后再做强。市农业局局长漆永照认为,我市桑蚕热出现的升温不等于高唱凯歌,对于蚕丝业来说,“桑为蚕之本,蚕为丝之源”,没有雄厚的蚕桑生产基础,加快推进我市蚕丝产业经营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6年底,全市尚有桑树73.1万亩,到去年底仅存36万亩。蚕桑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加之受去年茧价下跌的影响,今年春季全市许多地方又出现弃桑不养的现象,今春发种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8.6%。

  造成茧源不足的症结在哪里?

  其一,蚕桑生产多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养蚕户零星分散,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绵阳市年户均养蚕在2张左右,年收入在200元左右。规模太小不利于生产投入和养蚕水平提高,行情好时大家赶,行情疲软则弃桑、挖桑,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市场销路好的时候抢原料打蚕茧大战,蚕农形成了卖毛脚茧、混合茧的习惯,蚕茧质量差、生丝品位低。销路不畅时价格就大幅下跌,企业严重亏损。统计表明:全市10个蚕种场核定生产能力131.6万张。

  其二,绵阳市大多数丝绸企业由原来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而来,一些改制不彻底,一些虽已改制,但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行的新机制。全市共有丝绸企业39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小企业占大多数,丝绸企业实力相对较弱,经不起市场风浪冲击,为了生存往往采取成本倒推法,把市场风险转嫁到蚕农头上。蚕农利益受损,只有弃桑毁桑,企业不能收购稳定数量的优质蚕茧,更不愿投入资金抓基地建设,动摇了生产基础。

  其三,结构不合理,全市缫丝企业数量偏多,服装企业仅有一家。产业优势局限于蚕茧生产和初加工,而深加工水平很低。近几年蚕茧产量降低,相比之下现有的缫丝企业生产能力就严重过剩,原料不足。全市有准产证的17家缫丝企业,核定生产能力6.6万张,仅有12家能维持生产,原料还要大量依靠外调。由于丝绸行业效益严重滑坡,制约了科研、科技方面的投入,导致全市小蚕共育推广普及不到60%,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面不到10%,纸板方格簇普及率不到40%。蚕茧收购企业绝大多数还用土灶烘茧,热风烘茧机屈指可数。有准产证的缫丝厂共有17家,另有10多个小丝厂,没有一家企业拥有90年代水平自动缫丝设备,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生产缫4A、5A级高品位生丝。加工工艺技术设备落后。

  绵阳市是优质蚕产区,市政府日前专门发出通知指出,蚕丝业已经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面临难得的机遇。抓住蚕业发展机会,发挥蚕业产业链条长的优势,规避市场、外贸等风险,增加这种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量的“三赢”效应,必须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产基础上破题,在增加茧源上下工夫。 来源: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