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市场并未完全放开 丝绸企业期盼良性竞争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5-18 08:31:00
时下,正值广东省蚕桑产区春茧上市的高峰期。但是蚕茧的丰收,却让省内大多合法经营的丝绸企业喜中掺忧。业内人士不禁犯愁:混乱的蚕茧市场秩序可能让颇具竞争力的广东蚕桑产业逐步走向衰落。
去年,一组广东蚕茧收购的数据令人担忧:2003年,全省丝绸公司收购鲜茧23.77万担,仅占总产量50.5万担的47%,比例不到一半。其中,徐闻收回1万担,占应收的46%;化州实收2.2万担,占应收的54%;遂溪收购1万担,仅为应收的25%!不言而喻,不足应收数字的部分鲜茧,均在蚕茧市场中流失。
在鲜茧大量流失的背后,目前省内不少企业跨区域经营,无牌无证茧贩猖獗,私设烘炉公开抢茧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在化州,10个茧贩堂而皇之私建烘茧炉;在遂溪,8个无证收购点四出与有牌有证企业抢收蚕茧;在徐闻,非法茧贩比合法企业多出了几倍……蚕茧市场秩序混乱,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保护。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部分地方政府对鲜茧收购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和有关职能部门对鲜茧收购市场监管不力以及部分蚕农违约等因素直接造成的。
由于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的蚕桑产业与农业其他作物有很大的区别,尽管2001年国家在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中对鲜茧收购实行市场准入制,但要求这种准入必须要建立在四个基本条件的基础上:“(1)与蚕农建立长期稳固的产销关系,逐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2)具有固定的收购场地、评茧仪器、烘茧和仓储设施;(3)具有相应的收购资金;(4)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及管理制度。”
而当前某些地方出现有不符条件而获批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极大程度反映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理解不甚到位,把关不严或有意降低了准入门槛。
对于国家深化蚕茧流通体制的改革,原来国有丝绸企业同样表示欢迎,认为引入竞争机制后,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达到共赢的目的。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