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居蚕房院见证巴蜀丝绸业发展史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24 08:39:00
刚刚修复完工的“邓小平故居蚕房院”日前迎来了一台代表中国最古老纺织工艺的“古蜀锦织机”。同时,一批由四川纺织协会、成都花羽集团捐赠的相关文史资料和图片,大大丰富了蚕房院作为巴蜀丝绸业发展见证的文化内涵。
“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坐落在距邓小平故居约200米的清水塘旁边,
其建筑结构与邓小平故居相似,是清末民初时邓氏族人从事农副业多种经营的场所。蚕房院房前屋后栽桑,正房住人,厢房养蚕,后房煮丝,是川东养蚕作坊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辛亥革命后,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和族人邓俊德在家乡兴办缫丝厂,便以蚕房院为基地,童年邓小平常来此处摘桑叶养小蚕。蚕房院后来交当地农民居住,房屋保持完好。2002年,“邓小平故居蚕房院”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是邓小平百年诞辰,保护区文物管理单位对蚕房院实施全面整修后,恢复了当年养蚕缫丝的作坊风貌,并已陆续收到各地捐赠的传统养蚕、缫丝及相关的实物标本和历史图片资料150多件,基本能系统再现清末民初以来巴蜀传统缫丝的生产工艺历程,成为了“蜀锦”产区的历史见证和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科技文化博物馆。
“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坐落在距邓小平故居约200米的清水塘旁边,
其建筑结构与邓小平故居相似,是清末民初时邓氏族人从事农副业多种经营的场所。蚕房院房前屋后栽桑,正房住人,厢房养蚕,后房煮丝,是川东养蚕作坊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辛亥革命后,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和族人邓俊德在家乡兴办缫丝厂,便以蚕房院为基地,童年邓小平常来此处摘桑叶养小蚕。蚕房院后来交当地农民居住,房屋保持完好。2002年,“邓小平故居蚕房院”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是邓小平百年诞辰,保护区文物管理单位对蚕房院实施全面整修后,恢复了当年养蚕缫丝的作坊风貌,并已陆续收到各地捐赠的传统养蚕、缫丝及相关的实物标本和历史图片资料150多件,基本能系统再现清末民初以来巴蜀传统缫丝的生产工艺历程,成为了“蜀锦”产区的历史见证和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科技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