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省农科院合作 海盐成为全省雄蚕育种基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12 10:51:00
浙江省海盐县蚕种场1999年以来创新推优,与省农科院紧密联合,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与研究的雄蚕品种“夏华×平8”属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奖。今年省科技协会、省企业联合会、省科技报社、省优秀科技产品宣传活动办公室联合授予海盐县蚕种场生产的“顺丰”牌雄蚕种为“浙江省优秀科技产品”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对雄蚕种业工程研究与开发,今年8月底海盐县蚕种场又着手繁育第二代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成为全省雄蚕繁育制种基地。
海盐县蚕种场创建于1969年,1970年投产,年制蚕种量18万张。由于场址地处“千亩荡”孤岛,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生产环境优雅。加上生产基地稳固,生产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生产的蚕种除供应本县外全县年蚕种饲养量在14万张上下、年最高茧款收入超亿元,是海盐农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远销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颇受蚕农的青睐和好评。
为迅速发展全县蚕桑生产,大幅度提高茧丝绸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县蚕种场与省农科院合作攻关,将省农科院1996年春从俄罗斯科学院引进的家蚕性别配套品种转育成功。新品种的平衡致死系、限性卵色系等在经济性状方面已全面超过引进品种,而性别控制基因完全拷贝了引进品种的基因型,对蚕的性别有稳定可靠的控制能力,成为国内能惟一利用基因控制蚕的性别、繁制雄蚕杂交种及相关技术研究。
1999年,海盐县蚕种场开始从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引进雄蚕品种进行饲养,在取得明显效果基础上,对这一高新技术的蚕种进行大规模制种繁育,至2001年秋已生产了雄蚕种8000张。
雄蚕由于体质强健、抗逆性强,饲养具有“四齐一少”即收蚁齐、眠起齐、生长发育齐、老熟齐、蚕期发病少。在饲养中食桑狠,叶丝转化率高,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丝质优。2001年春秋两期,在元通、于城、沈荡等镇推广饲养7200张雄蚕种,最好张产量与张产值比雌雄混养分别增长10.43%与9.29%,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茧丝绸贸易竞争的加剧,迅速提高传统蚕业势在必行。专养雄蚕已成为21世纪蚕业发展的重点。实现专业养雄蚕的瓶颈是研制、生产出高品位的优质蚕品种。“夏华×平8”品种从生产实践中看,美中不足的是解舒率稍差,影响了缫时产量。省农科院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对产品技术上的实质性改造,以现行蚕品种“秋华”为母本把家蚕连锁平衡致死系转育到我国优良蚕品种上,繁育成“秋华平30”,由海盐县蚕种场繁育制种,明年春季将向蚕农推出新一代雄蚕新品种,首批制种1500张。
为了更好地对雄蚕种业工程研究与开发,今年8月底海盐县蚕种场又着手繁育第二代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成为全省雄蚕繁育制种基地。
海盐县蚕种场创建于1969年,1970年投产,年制蚕种量18万张。由于场址地处“千亩荡”孤岛,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生产环境优雅。加上生产基地稳固,生产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生产的蚕种除供应本县外全县年蚕种饲养量在14万张上下、年最高茧款收入超亿元,是海盐农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远销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颇受蚕农的青睐和好评。
为迅速发展全县蚕桑生产,大幅度提高茧丝绸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县蚕种场与省农科院合作攻关,将省农科院1996年春从俄罗斯科学院引进的家蚕性别配套品种转育成功。新品种的平衡致死系、限性卵色系等在经济性状方面已全面超过引进品种,而性别控制基因完全拷贝了引进品种的基因型,对蚕的性别有稳定可靠的控制能力,成为国内能惟一利用基因控制蚕的性别、繁制雄蚕杂交种及相关技术研究。
1999年,海盐县蚕种场开始从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引进雄蚕品种进行饲养,在取得明显效果基础上,对这一高新技术的蚕种进行大规模制种繁育,至2001年秋已生产了雄蚕种8000张。
雄蚕由于体质强健、抗逆性强,饲养具有“四齐一少”即收蚁齐、眠起齐、生长发育齐、老熟齐、蚕期发病少。在饲养中食桑狠,叶丝转化率高,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丝质优。2001年春秋两期,在元通、于城、沈荡等镇推广饲养7200张雄蚕种,最好张产量与张产值比雌雄混养分别增长10.43%与9.29%,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茧丝绸贸易竞争的加剧,迅速提高传统蚕业势在必行。专养雄蚕已成为21世纪蚕业发展的重点。实现专业养雄蚕的瓶颈是研制、生产出高品位的优质蚕品种。“夏华×平8”品种从生产实践中看,美中不足的是解舒率稍差,影响了缫时产量。省农科院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对产品技术上的实质性改造,以现行蚕品种“秋华”为母本把家蚕连锁平衡致死系转育到我国优良蚕品种上,繁育成“秋华平30”,由海盐县蚕种场繁育制种,明年春季将向蚕农推出新一代雄蚕新品种,首批制种15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