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召开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0 11:00:00
目前,我国茧丝绸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形成价格引导生产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特别是茧丝原料市场,容量小而分散。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互配套”的原则,改造和完善现有市场,健全市场管理办法和规则,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网络,发挥市场功能,通过法规和现代化手段,重点推进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是茧丝绸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于8月14日至1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了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研讨会。来自国家经贸委外经司、法规司、办公厅、茧丝办、国家计委、工商总局市场司、中纤局、农业部蚕业信息网、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苏浙两省经贸委和丝绸公司、广东丝绸(集团)公司、浙江大学、以及新华社等单位的38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国家茧丝办主持,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司长、国家茧丝办主任张延华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副司长、茧丝办副主任王北鹰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认为,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是改革的产物。该市场起步高,进步快。应用现代市场的理念、先进的管理,使得市场交易额年年增长,现在已经达到170亿元。这取决于改革,借助改革的东风,紧紧围绕改革的主题。在谈到为什么研讨会放在现在召开时,王副司长说,前几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例如:茧丝绸一体化改革;国办发44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大丰会议的成功召开;经过五年的阵痛,工业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现在的茧丝价格低落也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如自动缫丝技术的应用,使得加工成本降低。工业环节新的产品、新的品牌不断出现:江浙沪品牌加工群体,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几年丝绸工业基础、品牌有了较好的发展,高档丝绸标志正在积极推广。美国人预测中国高档丝绸标志的推广将对丝绸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业内人士虽有不同看法,但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顺应形势,适应规则的选择。接着,王副司长强调,今天讨论的主题,跨三个产业链,市场的现状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不进则退。茧丝绸行业虽然也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不能停顿,停顿不能保留成果。从行业总体发展要求来看,周边国家对我们有很大压力和影响。另外,信息扭曲,价格误导,优势产业内在的很多东西没有发挥出来,内部深层的矛盾反而暴露出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是不行的。总之,我们要以改革的思路,要有紧迫感,以现有成果加速我们的发展。
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司长、茧丝办主任张延华在研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首先,她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接着,提出了建立茧丝绸市场体系的目标、要求。(1)市场结构完整性;(2)市场主体能动性;(3)市场信号准确;(4)市场管理科学性。市场种类齐备、层次合理、结构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在谈到下一步着重抓的重点工作时指出:必须承认当前茧丝绸市场体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茧丝绸行业特点和发展水平,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政府行业协会、中间组织、贸工农各类企业的的积极性,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入手,壮大市场规模,完善交易手段,健全交易规则,扩大交易辐射面,真正为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建市场是搭平台,让企业登台表演。市场管理者的作用是服务,市场管理者不得参与交易,应将精力转到服务上来。要建立“公开、公正、渗透、完整”的茧丝绸交易市场,这是市场生命力所在。今后要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支持,不断完善设施,适时推出交易指数,内外贸结合,将嘉兴交易市场综合性市场。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理事长刘佳林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市场建设的情况。据介绍,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筹建于1993年,由六大公司牵头创办,1994年正式运行。后推出了名为“金蚕工程”的网络化异地交易系统。通过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以“三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为特色的专业性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发现价格;(2)引导产销;(3)加速流通;(4)规范商业行为;(5)巩固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地位;(6)帮助企业解困。下一阶段工作设想:完善“三流”体系,推动市场国际化,使其成为国际茧丝交易价格信息中心。具体工作:(1)“三期”工程建设规划;(2)“金蚕工程”二、三期;(3)出口生丝贸易网上开通;(4)信息导向;(5)第三方物流;(6)扩充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农业部蚕业信息网负责人金佩华简要介绍了蚕业信息网的由来,强调了农业部在蚕业信息网络建设、蚕桑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对于推进茧丝绸行业农口段市场化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国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其生产特点。并围绕研讨会主题谈了三点看法:第一,市场不等同于市场体系,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通过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理应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以推动市场体系的建设。但是,蚕种、桑苗市场的建设也必须纳入到茧丝绸市场体系的范畴,加以规划和建设。一方面,茧丝绸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全面、系统地综合考虑;另一方面,蚕桑生产在农业增益、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行业农口段的市场体系建设问题也要充分重视。第二,积极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如果说,茧丝绸一体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那么,现在各地正在探索的各类协会组织似乎是“由下而上”地发起,这更反映了行业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基层经营者的一种迫切要求。尽管茧丝绸行业不景气,但不能总是一味地抱怨供过于求、农民盲目种桑。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现在的蚕茧收购基本已经是市场定价,何况已处历史低位。要使丝绸行业摆脱困境,我们更应该反思两个问题:(1)中国在茧丝绸国际贸易中为什么不能垄断国际市场?原因到底何在?(2)为什么国内外的丝绸消费市场总是拓展不开?病症在哪里?第三,应该进一步加强蚕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副司长、茧丝办副主任王北鹰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认为,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是改革的产物。该市场起步高,进步快。应用现代市场的理念、先进的管理,使得市场交易额年年增长,现在已经达到170亿元。这取决于改革,借助改革的东风,紧紧围绕改革的主题。在谈到为什么研讨会放在现在召开时,王副司长说,前几年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例如:茧丝绸一体化改革;国办发44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大丰会议的成功召开;经过五年的阵痛,工业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现在的茧丝价格低落也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如自动缫丝技术的应用,使得加工成本降低。工业环节新的产品、新的品牌不断出现:江浙沪品牌加工群体,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几年丝绸工业基础、品牌有了较好的发展,高档丝绸标志正在积极推广。美国人预测中国高档丝绸标志的推广将对丝绸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业内人士虽有不同看法,但这是中国加入WTO后顺应形势,适应规则的选择。接着,王副司长强调,今天讨论的主题,跨三个产业链,市场的现状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不进则退。茧丝绸行业虽然也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不能停顿,停顿不能保留成果。从行业总体发展要求来看,周边国家对我们有很大压力和影响。另外,信息扭曲,价格误导,优势产业内在的很多东西没有发挥出来,内部深层的矛盾反而暴露出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是不行的。总之,我们要以改革的思路,要有紧迫感,以现有成果加速我们的发展。
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司长、茧丝办主任张延华在研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首先,她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接着,提出了建立茧丝绸市场体系的目标、要求。(1)市场结构完整性;(2)市场主体能动性;(3)市场信号准确;(4)市场管理科学性。市场种类齐备、层次合理、结构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在谈到下一步着重抓的重点工作时指出:必须承认当前茧丝绸市场体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茧丝绸行业特点和发展水平,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政府行业协会、中间组织、贸工农各类企业的的积极性,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入手,壮大市场规模,完善交易手段,健全交易规则,扩大交易辐射面,真正为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建市场是搭平台,让企业登台表演。市场管理者的作用是服务,市场管理者不得参与交易,应将精力转到服务上来。要建立“公开、公正、渗透、完整”的茧丝绸交易市场,这是市场生命力所在。今后要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支持,不断完善设施,适时推出交易指数,内外贸结合,将嘉兴交易市场综合性市场。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理事长刘佳林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市场建设的情况。据介绍,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筹建于1993年,由六大公司牵头创办,1994年正式运行。后推出了名为“金蚕工程”的网络化异地交易系统。通过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以“三流”(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为特色的专业性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发现价格;(2)引导产销;(3)加速流通;(4)规范商业行为;(5)巩固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地位;(6)帮助企业解困。下一阶段工作设想:完善“三流”体系,推动市场国际化,使其成为国际茧丝交易价格信息中心。具体工作:(1)“三期”工程建设规划;(2)“金蚕工程”二、三期;(3)出口生丝贸易网上开通;(4)信息导向;(5)第三方物流;(6)扩充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农业部蚕业信息网负责人金佩华简要介绍了蚕业信息网的由来,强调了农业部在蚕业信息网络建设、蚕桑产品质量检验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对于推进茧丝绸行业农口段市场化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国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其生产特点。并围绕研讨会主题谈了三点看法:第一,市场不等同于市场体系,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通过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理应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以推动市场体系的建设。但是,蚕种、桑苗市场的建设也必须纳入到茧丝绸市场体系的范畴,加以规划和建设。一方面,茧丝绸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全面、系统地综合考虑;另一方面,蚕桑生产在农业增益、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行业农口段的市场体系建设问题也要充分重视。第二,积极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如果说,茧丝绸一体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那么,现在各地正在探索的各类协会组织似乎是“由下而上”地发起,这更反映了行业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基层经营者的一种迫切要求。尽管茧丝绸行业不景气,但不能总是一味地抱怨供过于求、农民盲目种桑。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现在的蚕茧收购基本已经是市场定价,何况已处历史低位。要使丝绸行业摆脱困境,我们更应该反思两个问题:(1)中国在茧丝绸国际贸易中为什么不能垄断国际市场?原因到底何在?(2)为什么国内外的丝绸消费市场总是拓展不开?病症在哪里?第三,应该进一步加强蚕业信息网络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