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厂得救制衣店重生 今年唐装穿出四个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2-19 22:07:00
今年春节最时髦的是什么?穿唐装。孩子、小伙儿、女士、大爷、大妈,谁都不落趟儿,对襟、斜襟、绣花、盘扣,款式分外多,一千多元的、二三百元的,什么价位都有人买。满街满眼穿唐装的人成了马年春节最亮丽的风景,很多北京家庭甚至人手一件唐装。穿唐装的、做唐装的和卖唐装的共同打造了春节商机里又一块新的大蛋糕。
-二三百元的唐装最好卖
“春节吃什么?饺子。穿什么?唐装。送礼送什么?还是唐装。”这是在北京率先以唐装销售为旗号的千百千唐装一条街的广告词。词句虽然有些过于通俗,但显然点出了唐装的两大用途:自己穿和送人。而对于正苦于过年没有什么新鲜的可穿,没有什么新鲜礼好送的北京人,唐装的推出正逢其时,唐装也因而在APEC会议的预热之后,在这个马年春节迅速流行起来。
记者在大年三十那天来到千百千唐装一条街,发现很少有人只买一件唐装就走,而是左挑右选,试了这种再试那款,老人小孩的都要买到。摊主们还聚在一起交流经验:“你进了多少货?我进的唐装已经出得差不多了。”更多的摊主一边对仅有的存货报出一口价:“就这么几件了,120元一件不还价。”一边拽过感兴趣的顾客,“现在买划算,前两天还卖三四百元呢。”在另一个摊位上记者看到了往年少有的景象:一群男士围着抢购,原来这里的“APEC服”160元一件不讲价,质量看上去也不错,可不是比大商场里早些时候六七百元的那种便宜多了吗。
尽管专家一再呼吁,唐装对工艺要求较高,一些唐装价格虽低,可面料往往不够精良,做工也比较粗糙,真正“过得去”的唐装价格“绝不会低于600元”。 尽管做工精致,一条裙子不低于800元的唐装也不乏人问津,但市场上逛一圈,发现还是二三百元普通价位的唐装最为好卖。一位正在选购唐装的杨女士的看法显然颇有代表性,“这不是赶个时髦,穿个新鲜嘛,谁知道过了节还能不能再穿。”
被称为唐装一条街的千百千服装市场到底卖出了多少唐装?总经理吴焕给出了一个数字,他说,“在短短一个月内,唐装经销商已经从开始的6家发展到了现在的400多家,每天能卖出5000件左右。”如果以一件唐装平均200元计算,那每天的流水就是100万元人民币。如果保守的估计,将唐装的热销时间按20天计算,光卖唐装销售额就可达2000万元。
这还只是一个市场的数字,北京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型综合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几乎都在经营唐装销售。据一项调查显示,尽管现在人们穿新衣已经成了平常事,但仍有43%的北京市民表示过节会买一些新衣服穿,而且过节是否穿新衣与人均家庭月收入水平无关。从唐装的火爆程度来看,相信这43%的市民至少有小一半的人购买了一件唐装。另外有人统计,大年初一那天,在10分钟内进入地坛的120个游人中就有23个人身着唐装,照这两个数据估算,北京有1300多万人,就意味着有六分之一也就是200多万人穿上了唐装,按每件唐装平均200元保守计算,那就是4个多亿的大市场!
-冒出唐装制衣一条街
唐装热不仅让成衣销售的店家们实实在在赚了一笔,也让久受冷落的中式服装制衣店重获新生。
在大新纺织专做中式服装的满福来、博人两家柜台,光做衣服的手工费一天就收了一万多元。一位师傅说:“来订做的老年人最多,做的比买的更合身更舒服。春节之后,又有单位来订做中式工作服,一下几百件,真是忙得吃饭都没工夫。”
除了老字号红火外,记者还注意到,街边的时装店也纷纷打出了中式制衣的招牌。在人气极旺的三里屯酒吧街,在旅游者集中的雍和宫一带,一夜间冒出了“唐装制衣一条街”。
三里屯是高档时尚唐装的制造地,从面料到成衣一件下来平均1000多元,但独特的设计和时尚的款式颇具吸引力。位于三里屯附近的水天秀时装屋特意赶在春节前开张,有中装老字号“双顺”的制衣师傅助阵,老板江峡羽先生的生意不错。江先生说,这些天来这里的顾客收入较高,品位较高,订做唐装的有老外,也有为出国或参加社交活动的老板,唐装市场的前景、地理位置和投入的技术力量肯定会让这里客源稳定,前景没的说。其实江先生一直十分看好这块市场,“从长远看,经济越发达,民族文化越有发展。唐装热给我们带来新商机,也带来新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和时尚设计完美地结合,让中式服装时装化、时尚化,更有市场。”
-杭州停产丝绸厂全部开工
去年流行“中国结”,令一批濒临倒闭的制绳厂起死回生。今年则上演“唐装流行,丝绸厂得救”的新版本。
这几天,以经营面料著名的东四大新纺织店的生意异常兴隆,织锦缎柜台最红火,柜台前挤满了挑选面料的顾客,柜台后则不断传来“要福字,要寿字”的催货声。一位师傅对记者说:“最火的时候,一天就卖上千米,好几种‘团花’图案的面料都断货了。”
采访时恰逢杭州一家丝绸厂的销售员张先生,他春节期间一直奔忙于两地进货,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商机,他兴奋不已,“本来丝绸厂都半死不活了,现在全厂几百台机器全都转上了,每天生产近万米织锦缎,可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据他介绍,在北方的几个大型面料批发市场,织锦缎的摊位迅速扩张了一倍,批发商要提前半个月付订金。
张先生还告诉记者,杭州很多中小真丝厂已经倒闭,闻讯后全部开张恢复生产,还有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也纷纷上马生产织锦缎,生意红火。
-二三百元的唐装最好卖
“春节吃什么?饺子。穿什么?唐装。送礼送什么?还是唐装。”这是在北京率先以唐装销售为旗号的千百千唐装一条街的广告词。词句虽然有些过于通俗,但显然点出了唐装的两大用途:自己穿和送人。而对于正苦于过年没有什么新鲜的可穿,没有什么新鲜礼好送的北京人,唐装的推出正逢其时,唐装也因而在APEC会议的预热之后,在这个马年春节迅速流行起来。
记者在大年三十那天来到千百千唐装一条街,发现很少有人只买一件唐装就走,而是左挑右选,试了这种再试那款,老人小孩的都要买到。摊主们还聚在一起交流经验:“你进了多少货?我进的唐装已经出得差不多了。”更多的摊主一边对仅有的存货报出一口价:“就这么几件了,120元一件不还价。”一边拽过感兴趣的顾客,“现在买划算,前两天还卖三四百元呢。”在另一个摊位上记者看到了往年少有的景象:一群男士围着抢购,原来这里的“APEC服”160元一件不讲价,质量看上去也不错,可不是比大商场里早些时候六七百元的那种便宜多了吗。
尽管专家一再呼吁,唐装对工艺要求较高,一些唐装价格虽低,可面料往往不够精良,做工也比较粗糙,真正“过得去”的唐装价格“绝不会低于600元”。 尽管做工精致,一条裙子不低于800元的唐装也不乏人问津,但市场上逛一圈,发现还是二三百元普通价位的唐装最为好卖。一位正在选购唐装的杨女士的看法显然颇有代表性,“这不是赶个时髦,穿个新鲜嘛,谁知道过了节还能不能再穿。”
被称为唐装一条街的千百千服装市场到底卖出了多少唐装?总经理吴焕给出了一个数字,他说,“在短短一个月内,唐装经销商已经从开始的6家发展到了现在的400多家,每天能卖出5000件左右。”如果以一件唐装平均200元计算,那每天的流水就是100万元人民币。如果保守的估计,将唐装的热销时间按20天计算,光卖唐装销售额就可达2000万元。
这还只是一个市场的数字,北京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型综合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几乎都在经营唐装销售。据一项调查显示,尽管现在人们穿新衣已经成了平常事,但仍有43%的北京市民表示过节会买一些新衣服穿,而且过节是否穿新衣与人均家庭月收入水平无关。从唐装的火爆程度来看,相信这43%的市民至少有小一半的人购买了一件唐装。另外有人统计,大年初一那天,在10分钟内进入地坛的120个游人中就有23个人身着唐装,照这两个数据估算,北京有1300多万人,就意味着有六分之一也就是200多万人穿上了唐装,按每件唐装平均200元保守计算,那就是4个多亿的大市场!
-冒出唐装制衣一条街
唐装热不仅让成衣销售的店家们实实在在赚了一笔,也让久受冷落的中式服装制衣店重获新生。
在大新纺织专做中式服装的满福来、博人两家柜台,光做衣服的手工费一天就收了一万多元。一位师傅说:“来订做的老年人最多,做的比买的更合身更舒服。春节之后,又有单位来订做中式工作服,一下几百件,真是忙得吃饭都没工夫。”
除了老字号红火外,记者还注意到,街边的时装店也纷纷打出了中式制衣的招牌。在人气极旺的三里屯酒吧街,在旅游者集中的雍和宫一带,一夜间冒出了“唐装制衣一条街”。
三里屯是高档时尚唐装的制造地,从面料到成衣一件下来平均1000多元,但独特的设计和时尚的款式颇具吸引力。位于三里屯附近的水天秀时装屋特意赶在春节前开张,有中装老字号“双顺”的制衣师傅助阵,老板江峡羽先生的生意不错。江先生说,这些天来这里的顾客收入较高,品位较高,订做唐装的有老外,也有为出国或参加社交活动的老板,唐装市场的前景、地理位置和投入的技术力量肯定会让这里客源稳定,前景没的说。其实江先生一直十分看好这块市场,“从长远看,经济越发达,民族文化越有发展。唐装热给我们带来新商机,也带来新思考:如何将传统工艺和时尚设计完美地结合,让中式服装时装化、时尚化,更有市场。”
-杭州停产丝绸厂全部开工
去年流行“中国结”,令一批濒临倒闭的制绳厂起死回生。今年则上演“唐装流行,丝绸厂得救”的新版本。
这几天,以经营面料著名的东四大新纺织店的生意异常兴隆,织锦缎柜台最红火,柜台前挤满了挑选面料的顾客,柜台后则不断传来“要福字,要寿字”的催货声。一位师傅对记者说:“最火的时候,一天就卖上千米,好几种‘团花’图案的面料都断货了。”
采访时恰逢杭州一家丝绸厂的销售员张先生,他春节期间一直奔忙于两地进货,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商机,他兴奋不已,“本来丝绸厂都半死不活了,现在全厂几百台机器全都转上了,每天生产近万米织锦缎,可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不得不扩大生产规模。”据他介绍,在北方的几个大型面料批发市场,织锦缎的摊位迅速扩张了一倍,批发商要提前半个月付订金。
张先生还告诉记者,杭州很多中小真丝厂已经倒闭,闻讯后全部开张恢复生产,还有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也纷纷上马生产织锦缎,生意红火。